iPhone背面都有一句話“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
很多人知道,iPhone大部分由富士康在大陸組裝,卻不知道,一部iPhone里還有大量來自中國的元器件。
蘋果公司公布2019年全球200大供應商名單。蘋果公司2018年全球原材料、制造和組裝采購金額98%來自于這200大供應商。
其中,大陸30家,僅次于中國***46家,美國40家,日本39家,高于我們印象中的信息技術強國韓國、德國。
其中,這個200大名單中,有25個新面孔,4家來自大陸。
另外,2019年香港有10家供應商入選,共有30家工廠,全部設在大陸。
蘋果200大供應商分布
再來看,這200大供應商中國工廠數量。
2018年,全球工廠778家,中國大陸356家,占比45.76%。
2019年,全球工廠807家,中國大陸383家,占比47.46%,占比還有上升。
這其中,有不少企業是很有技術含量的。
像安潔科技是iPhoneX屏幕觸控層功能件的供應商;iPhone8&iPhoneX上的玻璃蓋板來自深圳藍思科技;iPhone8&iPhoneX新增的一大賣點無線充電,無線充電線圈模組由立訊精密、瀛通通訊、東山精密等多家大陸供應商提供;甚至,FaceID模塊也開始有中國大陸供應商參與供貨。
離不開的中國制造
2001年底,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制造開始大量走出國門。
國外企業還是民眾,都曾經嘗試不再依賴中國制造,但是實際上卻發現,根本做不到。
不光是日常生活,也有部分國外企業擔心它的全球供應鏈被中國零部件“掐脖子”,希望分散化經營。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發表文章說,制造業因多年外包,失去了關鍵生產技藝。若被中斷供應,歐美公司將束手無策。
當然,這種說法充斥著偏見,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中國的的確確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關鍵的作用。
中國,不可替代
五六年前,甚至更早就有人提出,中國世界制造業中心的地位將被東南亞、南亞國家取代。
道理顯而易見。中國勞動力供給出現拐點,也就是說能干活的人在減少,相應的工資在提高。隨著中國開發,土地成本也在增加。全國工業用地每畝已經超過50萬元,上海已經超過160萬。
而東南亞、南亞國家勞動力供應充沛,20歲以下人口光印度就有5億(中國是3億)。
兩三年前,對孟加拉的調研,當地服裝業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只有50美元,熟練技工也才100—120美元。現在中國技術工人工資很多都開到了五六千人民幣以上,這就相差至少六七倍。
但實際上,中國仍然無可替代。
這是為什么?
首先,我們要明白:生產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不是單靠每一要素(人、土地、資本)就能獲得絕對優勢的,而是要考慮自然條件、社會人文、基礎設施等等外部約束,實現最優組合、匹配。
這就像考試,你不能偏科太嚴重。
像幾年前,富士康在巴西被一幫武裝土匪搶了一輛貨車,損失了五六百萬。
三星在巴西也曾被20名土匪持槍,搶走了4萬臺電子設備,損失了5500多萬。
這些雖然是社會治安問題,但都是企業經營所必須考慮的因素。
在印度,基本的電力供應都難以保證。幾年前,一次大停電幾乎影響到印度一半國土和一半人口。直到今天,很多印度網友對中國24小時不停電,仍然嘖嘖稱奇。
和中國日新月異的基建相比,國外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是非常落后的。像泰國,每10萬人中就有38.1人因路面交通事故死亡,可見交通之差。
當然,更根本在因素在于:人。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說:
中國人的勤奮,令世界驚嘆和汗顏,甚至有一點恐懼。
中國總人口只比印度多出6000萬左右,但是中國勞動力總量卻反而比印度多2.8億人,況且,印度的人口結構要比中國更年輕。原因就在于:印度更多的人放棄了勞動。
中國人每周平均工作時間高達46小時,相比之下,美國是34小時、澳大利亞32小時、德國26小時。
和東南亞國家相比,中國工作的效率差不多是他們的1.5倍,也就說是1個中國工人干的活,可能需要1個半東南亞工人來做。
-
富士康
+關注
關注
7文章
1149瀏覽量
60231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521瀏覽量
202665 -
制造業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95瀏覽量
54243 -
立訊精密
+關注
關注
5文章
163瀏覽量
13256
原文標題:離不開的中國制造!
文章出處:【微信號:ruziniubbs,微信公眾號:PCB行業工程師技術交流】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工業主板和普通主板的區別是什么?一文解析:為何在特定場合無可替代?

氮化硅在芯片制造中的核心作用

霍爾元件NHE520在大家電中的作用

中國芯片制造設備采購量預計下降
為什么說行業監管離不開IP地址查詢
聊聊自動駕駛離不開的感知硬件
派歌銳:電池儲能系統的連接,離不開這根儲能線束?
中國Wi-Fi7 FEM F4誕生
降本增效,智能制造,離不開儲能散熱管理

歐洲芯片行業應強化研究與關鍵設備制造,避免過度追求尖端芯片制造
本源超導量子計算機自主制造鏈11類產品系列之一:國產首個量子芯片設計工業軟件Q-ED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