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介紹
下圖是我這周末去葡萄牙里斯本參加的EUcap2015會議所要演講的文章中的一個示意圖。手機的4G功能如果沒有經過這個系統的驗證測試,至少可以說,它的整機無線性能沒有經過優化——這個測試方法被稱作MIMO OTA。
自我亮明身份以來,有幸從微博上結識了不少來自小米、360、極路由、中興、華為、樂視、黑莓等公司的工程師,并通過微博進行了不同程度 的交流——有一部分是因我對相關產品宣傳中無線性能的質疑而展開互動的——在溝通過程中,很少有工程師因為技術方面的分歧而造成互相的不愉快,但很顯然, 大部分技術人員,尤其是來自新興互聯網背景的那些“大”公司們,對于MIMO和MIMO OTA是缺乏認識的……
樂視的超級手機 營銷人員最近給出了逼格很高的宣傳語:


我愿意相信樂視的超級手機,其射頻與天線研發團隊在解決全金屬機身帶來的難題所付出的努力,但我判斷,超級手機沒有經過MIMO OTA測試,當然,這是猜測——照舊,如果我錯了,歡迎打臉,我會公開道歉。
其實原帖題目想取名為:“MIMO OTA最新進展通報——建議非專業人士請繞行”但是這個題目顯然缺少吸引眼球的特質……
這意味著,我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這些研發工程師們的主管們看的:作為一個體現真實性能的測試方法,MIMO OTA對4G等多天線終端的優化和調試必不可少,但對國內大部分靠“拿來主義”的互聯網企業來說還太深奧——請不要怪罪工程師,我來幫你們補上這一課! (而對于營銷部門的人來說,向來不需要對技術的深入了解,就可以把牛吹到天上——所以我不想為他們多費口舌。我建議營銷人員要說明無線性能的優劣,最好能 夠拿出測試數據出來,不要光憑嘴。)
【一】國產4G手機有沒有經過測試?
一般消費者,甚至營銷人員普遍會提出的一個疑問是:如果我說所有國內廠商都不具備MIMO OTA測試能力是真的,那么難道這么多大廠的手機都是沒有經過驗證、測試就投入市場銷售嗎?我的回答是:嚴格意義上,恐怕這就是目前國產4G手機的實際情況。
但廠商通常可以通過以下折中的替代測試保證最基本的性能:
1. 全盤相信芯片供應商的參考設計——一般研發工程師都懂的,按照圖紙搭積木
2. 進行傳導測試——驗證芯片功能,但把天線得甩開后,無法評估其整體性能
3. 進行單天線的SISO OTA測試——驗證天線的匹配情況,及損耗是否可接受,但無法驗證整體MIMO性能
4. 進行外場路測——驗證整機的性能,但由于外場條件復雜,一般到這個時候,留給研發再優化設計的空間已經不大了,一般沒有致命缺陷,基本就這樣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一個產品測試的重要性,對于研發人員來說,是能否提供優化設計的途徑,而不僅僅是看一眼產品質量是否有問題,從這個角度上說,是否具備MIMO OTA測試環境和研究能力,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一個公司對于研發投入的態度和實力。
從目前我了解的情況看,國外芯片廠商Intel,手機商Apple,blackberry,microsoft,Samsung,LG等均已具備不同程度的MIMO OTA研究、測試和優化能力。
【二】一般工程師聽過的 OTA(Over The Air)測試與MIMO OTA的本質不同OTA是空中整機測試的意思,是相對于傳導測試(Conductive)而言的,一般常規OTA特指單天線終端的測試,即SISO OTA,大部分國內廠商都具備這個測試條件(或者至少拿出去委托天線廠家測過)。
在siso ota的測試過程中,工程師會驗證所謂TRP、TIS,即有源(手機正常工作時)的天線發射與接收能力——這項測試是從GSM開始便由運營商開始建議測試 的,如北美CTIA組織。但在LTE時代,4G手機均已使用MIMO技術時(目前僅下行),你關注的不僅僅是天線的發射與接收這么簡單,因為最終的下載速 率是由芯片和天線共同決定的,MIMO本身的核心是底層的基帶算法,要把手機的下載性能調試到最好,需要關注的是信道模型與天線、芯片的整體,從 spatial domain(MIMO本身被稱為空分復用)來看,關注的指標是spatial correlation——從目前國內所有廠商來看,大部分工程人員對這個名詞的了解幾乎為零,也沒有測試系統——MIMO OTA測試系統。
樂視公司的產品還沒有出來,就已極力宣傳其全金屬外殼及天線性能,但是基于我對MIMO OTA的了解,這部手機很可能只是達到了普通手機的天線性能指標——當然,作為全金屬外殼來說,已是不易!——但如果未進行MIMO OTA測試,距離其營銷人員的標語所要達到的高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MIMO OTA測試方法及標準化,國內外的最新進展
基于過去10年在SISO OTA建立起來的統治地位,美國的CTIA組織被各大實驗室和運營商視為OTA的權威標準輸出者,CTIA經過5年多的拖延,本周(2015年4月7 日~10日)在美國召開的Face to Face meeting將要為5月份的V1.0定稿,10月份完成V1.1版本,但實際上還有很多關鍵問題并沒有解決,比如Uncertainty、test zone等問題;3GPP的計劃也是將在8月份做出定稿,國內CCSA(www.ccsa.org.cn)TC9 的會議5月4日召開,可能會正式頒布MIMO OTA國內的第一版本。
國內除了華為、中興、聯想等傳統廠商在CCSA TC9中有常駐代表(其中華為有專門跟進MIMO OTA測試方法進展的資深工程師),其他諸如小米、360、格力、niubia、一加、錘子等等新興互聯網手機企業均無專門人員嘗試跟進相關技術進展,這 些新興互聯網企業在這個領域更多地,是讓天線配件廠商(如碩貝德)為他們的天線把關、做整機驗證測試,但顯然,研發人員對于MIMO OTA缺乏足夠的理解,也缺乏完整的測試系統的情況下,要把MIMO這件事情做好,只能靠運氣。
我今天下午上傳的文章是上周末寫完的MOSG150406,輸出給CTIA作為Face to Face會議討論的一篇重要文檔,闡述了test zone,probe number, calibration等諸多問題 ,并對test plan V1.0有重要修改。我認為即使參加CTIA的90%參會人員不見得能看完/看懂我這篇文章,但是由于其討論的問題非常尖銳且重要,MIMO OTA工作組的主席,來自AT&T的Scott Prather昨天親自替我在會上為這篇文章做了報告,這是非常少見的。
對于目前CTIA在MIMO OTA標準文本中很多似是而非的謬誤,我在郵件中也做出了一些評注,比如我反對美國ETS –Lingren的Michael Foegelle對于MPAC改稱“Boundary Array”的提法,并詳細列舉了原因。但是,與所有標準化組織一樣,標準最后的制定,不僅僅是技術的范疇,更多的是利益與政治的博弈,在一個美國人和美 國企業為主的行業組織中想要發出中國人自己的聲音,太難!我只能說,我會盡力而為。
【四】彩蛋:感謝閱讀到這里的朋友,謝謝你們的關注、容忍和贊賞。
今天的彩蛋是Motolora在芝加哥的MIMO OTA暗室照片,這個照片出現在MOSG150403當中,這個實驗室基于一個EMC暗室,是由技術人員自己搭建的。按照我與對方技術負責人Istvan 此前見面時的溝通,MOTO x是完成過MIMO OTA測試的,且可能就是在這里進行的,對于MOTO x的粉絲來說,現在可以朝拜一下了
自我亮明身份以來,有幸從微博上結識了不少來自小米、360、極路由、中興、華為、樂視、黑莓等公司的工程師,并通過微博進行了不同程度 的交流——有一部分是因我對相關產品宣傳中無線性能的質疑而展開互動的——在溝通過程中,很少有工程師因為技術方面的分歧而造成互相的不愉快,但很顯然, 大部分技術人員,尤其是來自新興互聯網背景的那些“大”公司們,對于MIMO和MIMO OTA是缺乏認識的……
樂視的超級手機 營銷人員最近給出了逼格很高的宣傳語:


我愿意相信樂視的超級手機,其射頻與天線研發團隊在解決全金屬機身帶來的難題所付出的努力,但我判斷,超級手機沒有經過MIMO OTA測試,當然,這是猜測——照舊,如果我錯了,歡迎打臉,我會公開道歉。
其實原帖題目想取名為:“MIMO OTA最新進展通報——建議非專業人士請繞行”但是這個題目顯然缺少吸引眼球的特質……
這意味著,我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這些研發工程師們的主管們看的:作為一個體現真實性能的測試方法,MIMO OTA對4G等多天線終端的優化和調試必不可少,但對國內大部分靠“拿來主義”的互聯網企業來說還太深奧——請不要怪罪工程師,我來幫你們補上這一課! (而對于營銷部門的人來說,向來不需要對技術的深入了解,就可以把牛吹到天上——所以我不想為他們多費口舌。我建議營銷人員要說明無線性能的優劣,最好能 夠拿出測試數據出來,不要光憑嘴。)
【一】國產4G手機有沒有經過測試?
一般消費者,甚至營銷人員普遍會提出的一個疑問是:如果我說所有國內廠商都不具備MIMO OTA測試能力是真的,那么難道這么多大廠的手機都是沒有經過驗證、測試就投入市場銷售嗎?我的回答是:嚴格意義上,恐怕這就是目前國產4G手機的實際情況。
但廠商通常可以通過以下折中的替代測試保證最基本的性能:
1. 全盤相信芯片供應商的參考設計——一般研發工程師都懂的,按照圖紙搭積木
2. 進行傳導測試——驗證芯片功能,但把天線得甩開后,無法評估其整體性能
3. 進行單天線的SISO OTA測試——驗證天線的匹配情況,及損耗是否可接受,但無法驗證整體MIMO性能
4. 進行外場路測——驗證整機的性能,但由于外場條件復雜,一般到這個時候,留給研發再優化設計的空間已經不大了,一般沒有致命缺陷,基本就這樣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一個產品測試的重要性,對于研發人員來說,是能否提供優化設計的途徑,而不僅僅是看一眼產品質量是否有問題,從這個角度上說,是否具備MIMO OTA測試環境和研究能力,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一個公司對于研發投入的態度和實力。
從目前我了解的情況看,國外芯片廠商Intel,手機商Apple,blackberry,microsoft,Samsung,LG等均已具備不同程度的MIMO OTA研究、測試和優化能力。
【二】一般工程師聽過的 OTA(Over The Air)測試與MIMO OTA的本質不同OTA是空中整機測試的意思,是相對于傳導測試(Conductive)而言的,一般常規OTA特指單天線終端的測試,即SISO OTA,大部分國內廠商都具備這個測試條件(或者至少拿出去委托天線廠家測過)。
在siso ota的測試過程中,工程師會驗證所謂TRP、TIS,即有源(手機正常工作時)的天線發射與接收能力——這項測試是從GSM開始便由運營商開始建議測試 的,如北美CTIA組織。但在LTE時代,4G手機均已使用MIMO技術時(目前僅下行),你關注的不僅僅是天線的發射與接收這么簡單,因為最終的下載速 率是由芯片和天線共同決定的,MIMO本身的核心是底層的基帶算法,要把手機的下載性能調試到最好,需要關注的是信道模型與天線、芯片的整體,從 spatial domain(MIMO本身被稱為空分復用)來看,關注的指標是spatial correlation——從目前國內所有廠商來看,大部分工程人員對這個名詞的了解幾乎為零,也沒有測試系統——MIMO OTA測試系統。
樂視公司的產品還沒有出來,就已極力宣傳其全金屬外殼及天線性能,但是基于我對MIMO OTA的了解,這部手機很可能只是達到了普通手機的天線性能指標——當然,作為全金屬外殼來說,已是不易!——但如果未進行MIMO OTA測試,距離其營銷人員的標語所要達到的高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MIMO OTA測試方法及標準化,國內外的最新進展
基于過去10年在SISO OTA建立起來的統治地位,美國的CTIA組織被各大實驗室和運營商視為OTA的權威標準輸出者,CTIA經過5年多的拖延,本周(2015年4月7 日~10日)在美國召開的Face to Face meeting將要為5月份的V1.0定稿,10月份完成V1.1版本,但實際上還有很多關鍵問題并沒有解決,比如Uncertainty、test zone等問題;3GPP的計劃也是將在8月份做出定稿,國內CCSA(www.ccsa.org.cn)TC9 的會議5月4日召開,可能會正式頒布MIMO OTA國內的第一版本。
國內除了華為、中興、聯想等傳統廠商在CCSA TC9中有常駐代表(其中華為有專門跟進MIMO OTA測試方法進展的資深工程師),其他諸如小米、360、格力、niubia、一加、錘子等等新興互聯網手機企業均無專門人員嘗試跟進相關技術進展,這 些新興互聯網企業在這個領域更多地,是讓天線配件廠商(如碩貝德)為他們的天線把關、做整機驗證測試,但顯然,研發人員對于MIMO OTA缺乏足夠的理解,也缺乏完整的測試系統的情況下,要把MIMO這件事情做好,只能靠運氣。
我今天下午上傳的文章是上周末寫完的MOSG150406,輸出給CTIA作為Face to Face會議討論的一篇重要文檔,闡述了test zone,probe number, calibration等諸多問題 ,并對test plan V1.0有重要修改。我認為即使參加CTIA的90%參會人員不見得能看完/看懂我這篇文章,但是由于其討論的問題非常尖銳且重要,MIMO OTA工作組的主席,來自AT&T的Scott Prather昨天親自替我在會上為這篇文章做了報告,這是非常少見的。
對于目前CTIA在MIMO OTA標準文本中很多似是而非的謬誤,我在郵件中也做出了一些評注,比如我反對美國ETS –Lingren的Michael Foegelle對于MPAC改稱“Boundary Array”的提法,并詳細列舉了原因。但是,與所有標準化組織一樣,標準最后的制定,不僅僅是技術的范疇,更多的是利益與政治的博弈,在一個美國人和美 國企業為主的行業組織中想要發出中國人自己的聲音,太難!我只能說,我會盡力而為。
【四】彩蛋:感謝閱讀到這里的朋友,謝謝你們的關注、容忍和贊賞。
今天的彩蛋是Motolora在芝加哥的MIMO OTA暗室照片,這個照片出現在MOSG150403當中,這個實驗室基于一個EMC暗室,是由技術人員自己搭建的。按照我與對方技術負責人Istvan 此前見面時的溝通,MOTO x是完成過MIMO OTA測試的,且可能就是在這里進行的,對于MOTO x的粉絲來說,現在可以朝拜一下了
下載該資料的人也在下載
下載該資料的人還在閱讀
更多 >
- 基于綠色通信的大規模多MIMO天線選擇算法 24次下載
- OTA測試與名詞介紹
- 如何使用MIMO架構天線實現WiFi和LTE的提速
- 當前5G基站天線OTA測試所面臨的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 MIMO發射端的非線性串擾校正 10次下載
- 常見的手機天線測試方法 15次下載
- HFSS11軟件對手機 MIMO天線的設計仿真和優化 18次下載
- MIMO技術與MIMO OTA 測試的天線系統關鍵技術的介紹 6次下載
- 金屬器件對手機內置單極天線性能的影響
- 多輸入多輸出天線系統MIMO分析 81次下載
- MIMO雷達檢測性能分析 58次下載
- MIMO天線中的延時失衡性能分析 27次下載
- 手機OTA測試指南 70次下載
- 天線互耦對室內MIMO無線信道容量的影響
- 移動性對MIMO無線信道性能的影響
- WIFI信令測試詳解,附天線測試 481次閱讀
- OTA自動化測試解決方案——實車級OTA測試系統PAVELINK.OTABOX 691次閱讀
- Massive MIMO天線技術的優勢有哪些 1.4w次閱讀
- MIMO天線增益不同引起的吞吐量波動 2937次閱讀
- 詳解5G基站大規模MIMO有源天線OTA測試方法 9924次閱讀
- 淺析HFSS在手機MIMO天線中的設計 3359次閱讀
- 天線環境如何影響整機性能? 1.2w次閱讀
- 一款利用改進型中和線方法去耦的MIMO手機天線 1.3w次閱讀
- HFSS在手機MIMO天線中的應用講解 4943次閱讀
- 常見的手機天線測試方法 2.8w次閱讀
- Massive MIMO的系統架構和測試技術以及總結 1.2w次閱讀
- Massive MIMO測試技術講解分析 9081次閱讀
- 高效的MIMO OTA測試方法:雙通道測試方案 5089次閱讀
- 樂視酷派cool1評測:千元機性價比之王 7584次閱讀
- 新MIMO架構天線方案 助Wi-Fi、LTE提速 1265次閱讀
下載排行
本周
- 1Eurotherm TKS Temperature 用戶手冊
- 1.46 MB | 2次下載 | 免費
- 2無線系統中天線和RF元件電磁建模
- 7.48 MB | 1次下載 | 4 積分
- 3納祥科技NX6806中文規格書,8位AD和DA單片機拓展,國產替代PCF8591
- 3.04 MB | 1次下載 | 免費
- 4藍牙無線遙控小車
- 10.49 MB | 1次下載 | 2 積分
- 5Multisim模擬電路仿真教程
- 1.93 MB | 1次下載 | 3 積分
- 6MNGate系列智能網關詳細使用手冊
- 11.62 MB | 次下載 | 2 積分
- 7PC3302 7V 1.5A 1.25MHz升壓10白光LED驅動器英文手冊
- 1.04 MB | 次下載 | 免費
- 8FCO-3C-WT|超寬溫晶體振蕩器
- 4.87 MB | 次下載 | 免費
本月
- 1晶體三極管的電流放大作用詳細說明
- 0.77 MB | 32次下載 | 2 積分
- 2Python從入門到精通背記手冊
- 18.77 MB | 25次下載 | 1 積分
- 3雙極型三極管放大電路的三種基本組態的學習課件免費下載
- 4.03 MB | 23次下載 | 1 積分
- 4多級放大電路的學習課件免費下載
- 1.81 MB | 21次下載 | 2 積分
- 5九陽豆漿機高清原理圖
- 2.47 MB | 16次下載 | 1 積分
- 61875功放原理圖
- 0.04 MB | 11次下載 | 免費
- 7SW6306V AACC四口多協議升降壓移動電源SOC中文手冊
- 1.20 MB | 10次下載 | 1 積分
- 8東芝彩色電視機29SF6C維修說明書
- 4.86 MB | 9次下載 | 1 積分
總榜
- 1matlab軟件下載入口
- 未知 | 935127次下載 | 10 積分
- 2開源硬件-PMP21529.1-4 開關降壓/升壓雙向直流/直流轉換器 PCB layout 設計
- 1.48MB | 420063次下載 | 10 積分
- 3Altium DXP2002下載入口
- 未知 | 233089次下載 | 10 積分
- 4電路仿真軟件multisim 10.0免費下載
- 340992 | 191382次下載 | 10 積分
- 5十天學會AVR單片機與C語言視頻教程 下載
- 158M | 183337次下載 | 10 積分
- 6labview8.5下載
- 未知 | 81585次下載 | 10 積分
- 7Keil工具MDK-Arm免費下載
- 0.02 MB | 73814次下載 | 10 積分
- 8LabVIEW 8.6下載
- 未知 | 65988次下載 | 10 積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