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能帶來一場革命?想多了!
5G牌照的發放給了人無限的遐想。從4G到5G,似乎一個嶄新的時代就要來臨,那么到底什么事情是5G能做,而4G不能做的?5G又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變化?不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都對于這個問題討論地熱火朝天。
對于普通人來說,似乎5G的意義也就在于高速上網,到底網速有多快呢?北京郵電大學的何同學親身測試了下5G的速度,并發布了一個體驗視頻,迅速火遍了網絡。
何同學在最后說道,4G網絡帶來了短視頻的徹底爆發,并普及了移動支付,迎來了全民直播,電商,外賣,打車平臺等等一系列應用的興起,這些都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的。因此,5G的高速率低時延會帶給我們對未來更多的想象。
然而,實際上真是如此嗎?仔細一想,這些事物的前身或者雛形——電腦版的應用其實早已出現。然后這些應用逐步向智能手機遷移,催生了移動互聯網,這一過程從其實3G時代就已開始。
在近5年,移動互聯網之所以能得以迅速發展,最根本的原因是智能手機的大爆發,其次是家庭Wi-Fi的普及和3G網絡的啟蒙,最后才是4G網速提升帶來的催化效果,而這網速的提升還源自于國家對運營商提速降費的要求。
我們以地球上的環境變遷舉個例子。對于地球環境的塑造分為兩種力量: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
內部力量是劇烈而迅速,且具有決定性的,如劇烈的地震沖擊或火山爆發,短時間內帶來翻天覆地的地貌變化,新的高山拔地而起,大河噴涌而出,島嶼和大陸分離。
而外部力量是舒緩而長期的,如日曬,風雨雷電等氣象的作用一樣,對已形成的地貌經過上億年的雕琢,高山上長滿森林,河流沖積成平原,天上飛禽鳴,地上走獸奔。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就好比劇烈而快速的內部力量。而Wi-Fi和3G及4G普及帶來的速度提升,就好比舒緩而長期的外部作用。
也就是說,沒有智能手機的普及這個基礎,4G的作用就無法發揮。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現在,智能手機早已普及,依附在其上的生態系統也早已完善。5G的速度再快,也只能是讓這個生態系統更加豐富多彩。
這個由智能手機所構建起來的王國正如日中天,要想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只有打破這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不然,只要大家還在用智能手機,就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移動互聯網,4G只是錦上添花
其實早在2012年,這一切就已經有了端倪。那時候,3G正發展地如火如荼,4G牌照還沒有發放。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手機上網用戶已有4.2億,比2011年增加了18%,在整體上網用戶中的占比提升至74.5%。第一上網終端的地位已經非常穩固了。
這一年,移動互聯網發展態勢良好。即時通信類和信息獲取類手機應用是主流應用;手機視頻,休閑娛樂類和電子商務類應用滲透率還較低,但發展速度較快,相對2011年都有大幅增長。
從上圖可以看出,現在大家使用的移動互聯網服務,在2012年一個不少,只是使用率上有變化罷了。并且,二維碼已經被大家所熟知,超六成用戶聽說過二維碼,有38%的手機用戶已經開始使用手機二維碼了。
2013年是視頻類應用商業化元年。這一年,就已經有三分之一成以上的用戶在網上分享過視頻,當然,那時分享的地方主要是在博客,個人空間、微博、微信等地方。四成用戶已經知道騰訊微視,只是后來抖音成了短視頻領域的王者。
移動視頻為什么能在2013年得以快速增長?如前面所說,這一切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機和家庭Wi-Fi的普及。
遙想那幾年前后,蘋果的口碑達到頂點,三星取代了諾基亞的地位,小米公司開創互聯網新模式,OPPO和vivo開始在線下深耕,華為在手機領域大舉投入,榮耀品牌也開始閃耀,連小而美的魅族也開始擴張。
于是,原本的“中華酷聯”格局解體,國人迎來了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換機大潮。在這股大潮中,很多原本從未接觸過網絡的老年人成了微信的深度用戶,也沉迷于各種音樂及視頻應用。
從上圖可以看出,從2009年到2016年這7年間,中國的智能手機出貨量急劇增加,在2016年達到了頂點,后面的增長趨于停滯。這意味著智能手機在中國的普及已經完成。
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促進了用戶習慣的改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家的時間更趨向于碎片化,短視頻相對于動輒幾十集的影視劇相比,更符合用戶使用移動終端的觀看習慣。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013年,有92.2%的移動視頻用戶用的都是智能手機,且三分之二用戶已經用上了4.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手機,看起視頻來當然爽歪歪。
視頻應用是要耗費大量流量的,那么為什么這么多人還是要用智能手機來看視頻呢?放在今天,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說是因為流量夠用。但在2013年是不同的,那時候每個月用幾百兆流量已經比較奢侈了,用來看視頻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調查結果顯示,88%的用戶使用手機看視頻的原因是“家里裝了Wi-Fi”,另外 76.9%的用戶是因為“買了 智能手機”。可見這兩個因素的重要性。
既然大家這么愛看視頻,那看視頻到底需要多大的網速呢?華為公司做了一個調查,如下圖所示:看480P的標清視頻需要3M帶寬,看高清的720P也就需要5.4M帶寬。
即便是在2013年,一般家庭裝的寬帶至少也在8M以上,因此用手機連上Wi-Fi看高清視頻妥妥的。
在那幾年,很多人的進門之后說的第一句話就是:“Wi-Fi密碼是多少?”。但有可用Wi-Fi的地方畢竟有限,于是蹭網就成了剛需,催生出一個奇葩的應用:Wi-Fi萬能鑰匙。
那么,如果不考慮流量是否夠用的話,能有3G來看視頻嗎?3G的網速到底能到多少呢?
下圖是2016年寬帶發展聯盟做的統計結果:在3G下,平均用戶下載速率能達到9.32Mbps,雖然遠不及4G的速度,但也算是非常快了。
也就是說,用3G網絡來看720P的高清視頻是綽綽有余的。既然3G能搞得定視頻,那對速率要求要少得多的即時通信,移動支付,地圖,打車,外賣等等應用來說就更是不在話下了。
雖然大家對無處不在的網速非常渴求,但畢竟3G網絡建設的投資也是巨大的,運營商也想著掙錢啊,套餐流量少價格高,還都是當月有效次月清零。哪能輕易讓用戶占到便宜。
終于,在2013年底發放4G牌照,在3G時代被壓抑已久的中國移動開始爆發,拼盡全力瘋狂建設4G,聯通和電信只能跟進。
隨著4G的發展,每個基站能支撐更高的流量,相比3G,運營商單位流量的成本也降下來了。于是,國家吹響了降低資費的號角。
2015年4月,“Wi-Fi密碼多少”這個“進門第一問”得到了總理的關切。
網易老板丁磊關于手機上網流量費很貴的發言,立刻得到了國家總理***的認同,表示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費降下來,“薄利多銷”。
隨后相關部門回應稱,將加大寬帶專項行動中“加快4G建設”、“大幅提升網速”等工作的力度。
于是,從2016年開始,流量費用逐漸降低,再到后來,各種不限量套餐紛紛出現。雖然不是真的不限量,但價格已經足夠便宜,大家對Wi-Fi的依賴逐漸降低,對流量的使用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精打細算,隨時隨地刷視頻也毫不心疼了。
從2G到4G,流量資費的變化是驚人的。過去2G時代,1G流量差不多要1萬元。到了3G時代,1G流量的價格就降到了300元到500元。而4G時代的不限量套餐,1G流量不到5塊錢,而且用完了只是限速,并不斷網。
在資費大幅降低的刺激下,中國人的上網需求被充分激發,流量消費激增。截至2019年4月底,人均每個月消費流量已經超過了7G比特!
從上圖中的統計也可以看出,從2016年開始,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接入流量呈指數式爆發增長。在這樣的環境下,移動互聯網想不繁榮都難。
構筑在智能手機之上的移動互聯網,在5G時代必將更加繁榮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其超高的下載速率,會極大地促進“云”這一種服務形式的普及,比如云存儲,云游戲,云VR等等。但是,在智能手機這個成熟的平臺之上孕育出革命性的應用是不現實的。
物聯網才是5G的精髓
上文所說的都是基于手機上網的服務,這就是和我們普通人關系最為密切的移動寬帶業務,5G把這類服務叫做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除了支撐這類最基本的人與人之間通信需求,5G把發展重點擴展到了物和物之間的通信,也就是物聯網。
如上圖所示,在5G的3個愿景中,有兩個都是物聯網場景,分別是mMTC(大規模機器類型通信)和uRLLC(超高可靠性低延時通信)。
大規模機器類型通信(mMTC)對應于海量物聯網的場景,現在基于4G的NB-IoT和eMTC(也叫LTE-M)也都是這一領域的協議。
坦白說,物聯網目前的發展并不如預期那樣迅猛,中國前期建設的NB-IoT網絡還在苦苦探索應用,5G協議方面也暫未就此場景進行標準化。因此,在海量物聯網領域,長期來看還是以4G技術為主。
在物聯網場景下,移動、聯通和電信這樣的運營商直接和相關行業的企業合作,再由相關行業直接或者間接對我們提供產品或者服務。因此,個人對于物聯網存在的感知是微弱的,這個場景也在逐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只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
最后,就是超可靠和低延遲通信(uRLLC)了。這是5G最令人期待的場景。諸如工業自動化,遠程醫療,自動駕駛等都需要基于此技術。
目前這個場景還處于標準化的進程中,要普及還涉及到產業鏈的方方面面的進展。比如自動駕駛,網絡只是最基本的,還有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道路輔助設施的建設,更難的是法律法規的完善,還有公眾對其的心理接受等等一系列問題。
和mMTC一樣,uRLLC也主要用于垂直行業,運營商和行業企業合作,再由相關行業直接或者間接對我們提供產品或者服務。因此個人用戶對此也是難以感受到的。
綜上,我們能直觀感受到網速飛快的增強型無線寬帶(eMBB)場景只是5G業務的冰山一角。只有大規模機器類型通信(mMTC)和超可靠和低延遲通信(uRLLC)這兩大場景的普及,才能宣告5G的成功。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無論如何,5G給了我們萬物互聯的期待,一旦實現,必將印證那句話:“4G改變生活,5G改變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