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務院批準,自今年起,5月10日被設立為“中國品牌日”,預示著中國對品牌的重視已經從企業層面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發揮品牌引領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第一個品牌日的主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面開啟自主品牌發展新時代”。設立“品牌日”是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培育發展自主品牌。華為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現在很多消費者都在用華為手機,據悉,華為P9發布至今共售出1200萬臺,并仍處于持續增長中;華為mate9在上市后4個月的時間內一共售出了500萬臺。創下了華為旗艦產品銷量紀錄,從而繼續穩固了華為手機在全球高端手機市場的地位。
今天是首個“中國品牌日”,新浪財經、新浪科技和微博聯合發布了“網友心中知名中國品牌”評選結果,華為領先眾品牌,以421240個投票數排名第一,海爾、茅臺分列第二和第三。據悉,此次評選歷時7天,近千萬網友參與投票,超千家品牌報名。
近千萬網友參與評選“最知名中國品牌” 華為排名第一
2016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提出設立“中國品牌日”,鼓勵大眾媒體大力宣傳知名自主品牌,講好中國品牌故事。今年5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復同意設立“中國品牌日”,自2017年起,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借助網絡力量,彰顯中國品牌影響力,新浪財經、新浪科技、微博在“中國品牌日”來臨之際聯合舉辦了“誰是最知名中國品牌”評選,華為、中國銀行、青島啤酒、五糧液、萬達、茅臺、海爾、聯想等超千家品牌參與。
“在你生活里接觸的眾多品牌當中,哪些會讓你肅然起敬?哪些可以被稱為‘中國品牌’?”, 此次評選激發了網友們的積極參與。根據主辦方公布的數據,投票于5月9日中午12時截止,近千萬網友參與,最終華為以領先第二名海爾4145票的顯著優勢,在此次評選中排名第一。
主辦方表示,為了最大程度保證投票的公正性,此次評選采用一人一票制,并嚴厲杜絕刷票行為,違規者將被關閉投票通道。
據悉,此次參與投票的網友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據87%。
值得關注的是,5月9日,央視聯手”CCTV.國家品牌計劃”入圍企業推出了“中國品牌日”宣傳片,強勢登陸央視一套, 在這支長達30秒的片子中,華為品牌赫然在列。“CCTV.國家品牌計劃”旨在尋找、培育、塑造一批能夠在未來三十年里代表中國參加全球商業競爭和文化交流的國家級品牌,華為受邀加入,成為“CCTV.國家品牌計劃”TOP合作伙伴中唯一手機品牌,這也充分證明了華為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地位。
“中國品牌日”強力推動 以智造筑中國品牌
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品牌們正在加快腳步,在世界大舞臺中展現實力,在全球市場中也逐漸發出自己更多的聲音,“中國制造”正實現向“中國智造”的轉變。
據世界品牌實驗室公布的201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顯示,華為、騰訊、中國移動等36個品牌上榜。值得一提的是,在BrandZ發布的2017年“BrandZ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榜單中,華為以203.83億美元的品牌價值,榮膺排行榜第6位,同時成為“全球化最快中國品牌”。與此同時,華為在全球品牌價值排名中同樣表現不俗,在“BrandZ 2016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榜單中,摘奪TOP 50位置。
華為:品牌建設需要居安思危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綜合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當前,我國正處于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重要階段,一大批優秀的中國企業正肩負“三個轉變”的使命穩步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中國創造”“中國質量”“中國品牌”的魅力——
一朵八瓣紅花盛開在全球。作為中國現代制造業的標志性品牌、國際通信設備制造的領跑者,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業務遍及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并在全球范圍內設立了16個研發中心。
早在20世紀90年代,華為就已經嘗試走出國門。從那時起,華為就關注品牌,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頗為成熟的品牌戰略。
然而,單一產品線的品牌成功并非華為的目標,華為的目標是構筑一個全連接世界。華為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華為已與運營商一起在全球范圍內建起1500多張網絡,連接起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華為的業務團隊與全球的企業客戶一起,以開放的云計算和快捷敏銳的企業網絡,助力全球平安城市、金融、交通、能源等領域的高效運營。
“讓華為云飄向世界”是華為國際化的品牌新戰略。華為認為,要想擦亮品牌,一要靠持續的創新引領,二要靠以用戶為中心的戰略思維。華為堅持將每年10%以上的銷售收入用于研發,去年研發費用高達764億元,占總收入的14.6%。近10年來,華為累計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130億元。可以說,持續創新鑄就了華為品牌影響力,用戶思維則是華為品牌成功的基石。
點亮中國品牌日 華為推動“品質革命”
在娛樂至上、營銷制霸的競爭環境中,品牌能否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以產品為本尤為重要。首個“中國品牌日”不止于中國品牌講述品牌故事,更應該是一種觸發機制,號召中國企業重視品牌打造,加強核心技術創新、夯實產品質量。
以華為品牌為例,作為智能手機國產品牌龍頭企業,華為在研發領域的投入可圈可點。根據歐洲專利局(EPO)發布的2016年度報告數據顯示,華為在歐洲的專利申請量達到2390件,躍升至第二位,專利授權量達到924件,排名第七位。在數字通信領域,排名超越愛立信、高通。
華為視質量就如同企業的自尊和生命。以“工匠精神”來衡量產品,追求產品的“零缺陷”。2016年,華為收獲了國家質量領域最高政府性榮譽——“中國質量獎”,該獎項制造領域第一名的殊榮,這是對華為長期堅持為用戶打造良好產品體驗的一次肯定和褒獎。“高品質”已經成華為手機的名片。
“三個轉變”的號角已經吹響,中國制造2025的“品質革命”布局已經拉開。在首個“中國品牌日”即將到來之際,華為攜眾多中國品牌,引領由“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期待中國品牌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在世界市場中發出更強聲音、閃耀更多精彩。
華為穩居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三
華為消費者業務對外公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運營報告。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達3455萬部,同比增長21.6%。同時華為智能手機在全球市場份額提升至9.8%,并穩居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三寶座。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華為手機無論是在中國市場還是歐洲市場增長率依然穩健,分別為20%和15%。除此之外,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市場也實現了突破性增長勢頭,增幅均達到70%。總體來看,華為在全球52個國家整體增速同比超過50%,32個國家增速同比超過100%。
就在華為第一季度運營報告發布的前一周,國際著名數據公司(IDC)也發布了全球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3.474億臺,同比增長4.3%,而據華為第一季度運營報告顯示:華為手機同比增長21.6%。這個數據遠遠高于行業增長速度。
此外,根據GFK所報道的2月份數據顯示,華為在全球500美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機份額第一季度升至9.7,中國和歐洲市場均突破了10%。在銷量背后,華為旗下高端旗艦P系列和Mate系列手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延伸閱讀:
你不知道的華為企業文化
據金融時報報道,位于深圳的華為總部,有著明顯不同于硅谷的國有企業氛圍。華為員工在上午8:30準時上崗,因故遲到者需要按模版發郵件請假。辦公室的燈光在午時變暗,打印機與員工一同進入午休。
中國電信巨頭對利潤的看法反映著同樣的集體主義精神。華為在3月發布的年報中稱公司“不追求高利潤,我們與客戶和行業伙伴共享利潤”。
華為去年營收達到5216億人民幣(756億美元)。不過盡管收入同比增長32%,凈利潤僅增長0.4%,利潤率回落至7%。
市場研究機構IDC的數據顯示,華為手機全球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三,僅次于蘋果和三星。華為在中國則豪據第一,市場份額比第二名的OPPO高出20%。企業業務上,華為生產的網絡基礎設備被全球各地的電信運營商使用,超越愛立信和諾基亞。
不過華為進軍美國市場一直不順。美國人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軍隊背景多有猜疑,對華為背后所牽涉到的政治力量也感到不放心。
美國人對華為乃至中國科技企業的疑心如此之重,以至于當日本軟銀在2013年收購美國斯普林特Nextel通訊公司時,軟銀被要求承諾不使用華為制造的設備,就連此前被斯普林特收購的Clearwire公司所采購的華為設備也要棄用。
據知情人士稱,美國人這一近乎無理取鬧的要求讓軟銀總裁孫正義很不高興。孫正義是華為設備的早期擁躉,十分看好大規模經濟帶來的價格優勢。
華為的全球化戰略繼續進行,并且在網絡設備和手機之外開拓新業務。云業務今年新招2000人,同時計劃推出兼有無線充電功能的新型基站。有報道稱華為計劃在本月推出新的筆記本產品。
“華為在智能手機上看起來很厲害。”ABI Research研究總監David McQueen說。“不過他們需要將它提升一個檔次,才能在下一代真正趕上蘋果和三星。”McQueen參加了華為近期在深圳舉辦的分析師大會。深圳緊鄰香港,曾經的邊陲小漁村如今已發展成中國的科技中心。
華為堅定奉行家長制的企業文化。路透社發布的一份華為內部備忘錄顯示,任正非對非生產性員工言辭激烈。
美國兩大智庫之一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高級副總監詹姆斯·路易斯(James Lewis)將變幻不定的中美關系視為華為全球戰略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路易斯稱,美國安全部門“堅信華為為中國政府利益服務,幫北京政府收集情報。”國家資金的動向也支持這一判斷。去年的政府撥款創造了12.9億元人民幣(1.9億美元)的凈收入,非洲和拉美國家電信運營商購買華為設備可從中國銀行獲得300億美元額度的貸款。
華為同時為購買手機的運營商提供設備折扣,美國政府的限制是華為手機在美銷售乏力的重要原因。在后斯諾登時代,華為的云服務和網絡設備更難獲得市場。
前不久中興在美被指違反制裁令遭罰12億美元。中興在報告中爆料名為“F7”的同行也在與伊朗進行同樣的貿易。F7的身份引發外界猜想,中國大陸IT評論員稱中興內部一直稱華為為“F7”。(理由是中興認為華為內部員工多為“夫妻”檔。而華為則以“26”反譏對手,音同“二流”企業。)
與進軍美國市場的步履維艱相比,華為在英國則順利的多。英國人似乎對中國巨頭毫無戒備,2005年華為同英國電信簽署了它第一份海外大訂單。
為了打消安全顧慮,華為特別在牛津設立一個“網絡安全評估中心”,公開其產品供英國專家檢查。
由英國政府與情報機關的專家,以及華為公司的代表組成的審查委員會在2016年作出結論,認為“網絡安全評估中心履行了其職責,確認華為參與英國關鍵網絡可能為英國國家安全帶來的任何潛在威脅都已被足夠緩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