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外界對于遠距病患監控(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RPM)裝置改善病患健康狀況抱持樂觀的態度,但Digital Medicine期刊研究指出,目前缺乏明顯證據可支持此論述。
據報導,一份針對2000年1月~2016年10月隨機對照試驗的集成分析研究指出,RPM在數個健康評估項目缺乏統計上的顯著影響,包括身體質量指數、體重、腰圍、體脂百分比、收縮壓與舒張壓等6個項目。
多年來,外界認為穿戴式生物傳感器有極大潛力改善病患健康狀況、降低醫療成本以及提高醫療成效。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便將RPM列在2018年值得觀察的十大醫學創新之中。
然該研究指出,RPM配合健康行為模式以及個人化指導更有成效。不過在臨床上使用RPM前,醫療人員須考量到預想結果與實際研究證據上的差距。
Remedy Partners創辦人Steve Wiggins指出,現有許多創新技術以穿戴式裝置、遠距監控與病人參與度的大躍進態勢為發展基礎,不過,問題在于是否真能改善病患健康。研究顯示,透過健康追蹤器改善高血壓、帕金森氏癥以及腰痛等癥狀似乎頗有成效,然而對于提高活動量以及降低體重等結果就好壞參半。
此外,自動發送鼓勵簡訊以及現金獎勵機制對于改善健康成效也不顯著。不過照護計畫或其它行為修正模式卻可望明顯改善病患健康。即便如此,部分群體的成效較為顯著,如在高血壓采RPM的病患中,只有55歲以上的群體有成效。
該研究認為,未來的研究方向應著重研究RPM在不同群體的效果差異,以及病患與醫療人員又是如何看待RPM的效益。 RPM應該要著重在病患所重視的成果,包括對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HRQOL)、癥狀嚴重程度、護理滿意度、資源利用率、再住院率和生存率。
有部分證據顯示,使用健康追蹤器有助于降低再住院率。根據一份針對71名罹患闌尾癌病患的研究,這些病患術后皆穿戴Fitbit,其中每日步數較高的病患30天內、60天內再住院率明顯較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