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發光二極管的發光效率提升,加上藍光與綠光發光二極管的實用化,如圖1所示,發光二極管已經成為交通號志燈、汽車尾部組合燈(Rear combination lamp)、液晶顯示器用背光照明模塊,各種顯示與照明的主要光源,持續拓展應用范圍。
?
接著本文要介紹可以減低發光二極管基板的光損失,設有金屬反射膜層、高輝度、發光效率是傳統結構發光二極管的4倍、48 lm/W的AlGaInP 4元紅光發光二極管的發光效率提升手法,以及金屬反射膜發光二極管(MR-LED)的電氣光學等各種特性。
發展歷程
傳統紅光發光二極管用半導體晶圓,除了AlGaAs磊晶硅晶圓 (Epitaxial wafer) 之外,AlGaInP磊晶硅晶圓已經商品化。
若在AlGaInP磊晶硅晶圓表面,制作電極再切割成晶粒狀(Die),就可以制成發光二極管芯片,不過傳統結構發光二極管受到底部基板的影響,光吸收損失非常大,一般認為12 lm/W得發光效率是紅光發光二極管的最大極限。
有鑒于此研究人員在發光二極管組件內部設置金屬反射膜(MR: Metal Reflector),開發全新結構的紅光發光二極管,達成發光效率48 lm/W,比傳統結構提高4倍的高效率化宿愿。
金屬反射膜LED的發光效率提升手法
如圖2(a)所示傳統發光二極管光源,利用注入半導體固態組件發光材料(發光層)的電子與正孔再結合獲得的能量產生光線,該電氣光線轉換效率,以低缺陷AlGaInP結晶而言,大約可以達成70%以上的效率,材料上的特性提升可算是相當充分。
?
如圖2(a)所示,芯片產生的光線會在半導體內部傳遞,接著透過發光二極管組件表面取至組件外部領域,該取光效率單純的紅光發光二極管結構,大約只有10%左右,為有效提高紅光發光二極管的發光效率,必需透過發光二極管的結構設計與制程改善,提升表面穿透率與接口反射率。
紅光發光二極管是在GaAs單結晶基板上,使用格子整合3元混晶AlGaAs或是AlGaInP4元混晶發光層,將GaAs單結晶基板當作發光組件,底部支撐基板使用的發光二極管。由于GaAs具備吸收紅光物性,因此又稱作受質基板型(AS Type: Absorbing Substrate Type)。
如圖3(a)所示當初開發受質基板 (AS Type) 時,在GaAs基板上方制作發光層,由于該結構的組件表面,反射的光線與朝基板側的光線全部被基板吸收,因此只能達成8 lm/W低電氣光線轉換效率。
?
雖然受質基板的開發,主要目的是提升發光效率,如圖3(b)所示,受質基板型基本上屬于半導體多層反射膜(DBR: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插入型,該結構利用半導體多層反射膜,使朝基板側的光線反射,達成12 lm/W的電氣光線轉換效率。
然而半導體多層反射膜 (DBR),具有斜方向光線不易反射的結構性缺陷,因此朝各方向放射的發光二極管光線,不會朝基板側傳遞,結構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為提高紅光發光二極管的發光效率,研究人員深入檢討可以使斜向入射至基板的光線完全反射的結構,開發圖3(c)所示,使用金屬薄膜的反射結構除了垂直方向之外,對斜向入射的光線,同樣具備高反射特性的金屬反射膜發光二極管 (MR-LED)。
金屬反射膜發光二極管 (MR-LED),不易同時具備發光層、金屬反射膜反射率與低電氣阻抗特性,而且無法在金屬反射膜上制作低缺陷的發光層,因此研究人員針對同時具備反射率與低電氣阻抗問題,透過組件結構的設計進行對策,發光層的缺陷問題則透過基板貼換技術,使用與GaAs單結晶基板上結晶同等級的低缺陷AlGaInP發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