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與規模上的良好發展勢頭相比,WCDMA在實現盈利方面卻顯得比較尷尬。到目前為止,除DoCoMo以外,國際上還沒有一家運營商的WCDMA業務實現盈利,而通過3G直接切入移動通信市場的和記黃埔的3G業務更是累計虧損超過150億美元,其實現EBITDA由負轉為正的計劃也由最初的2005年下半年數次推遲以至到現在預計的2008年,而且還不排除需要進一步推遲的可能,盈利艱難已成為WCDMA持續快速演進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除WCDMA外,WiMAX等其它新技術也不同程度面臨著商用進程慢或效益不佳的發展問題,其中CDMA2000由于技術封閉等因素而市場規模發展放緩,而WiMAX的實際商用進程也沒有像個別利益廠商炒作的那樣樂觀。整體上看,與GSM等老技術仍在快速擴張市場相比,目前的新技術發展事實上已開始顯現出一定的整體性疲態,傳統上通過技術發展來培育并拉動需求的“技術驅動”理念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技術過剩論”等質疑觀點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WCDMA盈利艱難是技術、市場與管制等多因素作用下的結果
??? (一)技術升級周期加速,運營商網絡建設/升級的投資壓力仍然較大,這是技術對WCDMA實現盈利的現實挑戰。
??? 從移動通信技術整個發展歷程看,從2G到2.5G的升級周期相對較長,但2.5G以后技術發展與升級則明顯加速。GSM于1992年開始投入商用,而GSM的升級版本GPRS于2001年左右才大規模進入市場,這之間經歷了近10年時間。GPRS的升級版本EDGE于2003年被TIM與Cingular等運營商商用,與GPRS進入市場才相隔了兩年時間。WCDMA雖然發展歷史相對不長,但技術升級的步伐也并不慢,WCDMA于2001年10月首先在日本進入商用,而WCDMA的升級版本HSDPA在2005年底就投入服務,如果按照WCDMA在2003年才在日本以外市場發展起步來計算,WCDMA到HSDPA的升級前后只有不到3年的時間。
??? 技術升級帶來的直接后果之一是運營商需要增加擴容以外的新投資。從GSM-GPRS-EDGE的升級由于基于相同的制式,升級與建設成本相對有限,而GSM到WCDMA由于是從時分系統轉變為碼分系統,其制式升級是跳躍性的,除了個別核心網和機房等可以共享2G資源外,WCDMA需要重新建設網絡。盡管除日本運營商外所有WCDMA運營商都選擇了孤島覆蓋起步的建設策略以減輕投資壓力,但來自網絡建設的投資仍然構成了運營商最大的運營成本部分。以和記黃埔為例,從2002年啟動建網以來,和記黃埔全球3G業務的投資累計超過250億美元,其中超過60%耗費在網絡建設上。因此,雖然新技術無一例外都擁有比老技術更優的技術特點與更佳的經濟性,但面對高昂的網絡投資,如果收入上不能保持快速增長,運營商實現投資回收并盈利的難度就會進一步加大。
??? (二)移動通信市場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用戶的非話音需求較分散,非話音業務完全填充話音業務收入減少的能力又相對有限,這些都是WCDMA盈利上需要面臨的主要市場挑戰。
??? 2G技術剛開始進入市場時,各國的移動電話普及率普遍比較低,例如GSM于1992年在英國市場開通服務時,英國移動電話普及率僅有4.2%;1994年PDC在日本投入商用時,日本的移動電話普及率也僅有3.45%。另外,2G在發達國家起步時,各國以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為核心的電信改革才實施不久,不僅市場中的競爭者數量較少,而且市場主導者的優勢明顯,因此整個移動通信市場的競爭還不充分。移動電話普及率低與市場競爭的有限都決定了當時的移動電話市場處于完全的賣方市場。
??? 隨著移動電話普及率提高與市場競爭加劇,發達國家的移動通信市場逐漸從賣方市場轉向了買方市場,這是3G進入商用時需要面對的現實市場環境。目前,在WCDMA與CDMA2000已經投入商用的國家與地區中大部分的移動電話普及率已超過60%,且中國香港和***等早已超過100%,而歐盟地區的整體普及率也在2006年底超過了100%。另外,3G發展時市場中的競爭者也比2G剛進入市場時多出不少,例如在西歐地區,1999~2000年發放3G牌照高峰期時,所有國家都有3家或以上移動運營商,其中英國、德國、奧地利、丹麥等都有4家移動運營商,而荷蘭更達到了5家,而且曾經是主導者的市場份額已經大大削弱,因此移動通信市場實際上已經進入比較充分的競爭狀態。另外,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相當部分的國家發放3G牌照時仍采取了3G牌照數量比2G牌照多1~2張的方式,這無疑使3G業務一進入市場就必須面臨更加嚴峻的競爭形勢。
??? 除了移動通信市場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的因素外,目前非話音業務完全填充話音業務收入減少的能力還相對有限,這也是影響3G回收投資并實現盈利的重要原因。當3G進入商用的時候,相關國家的2G網絡都已基本實現了全覆蓋而且運營成熟,其基礎投資也得以回收,因此現有2G網絡仍是最佳的話音承載網絡,除和記黃埔這種通過3G直接切入市場的新進入者外,傳統的2G運營商并不會把3G純粹定位于話音業務。然而,用戶需求的慣性又決定了非話音業務需求需要長期的培育過程,這決定了至少在3G發展初期話音業務仍將是3G的消費與收入主體,因此3G就不可避免在話音業務上跟2G有一定的競爭關系。
??? 從過去數年WCDMA的商用歷程看,從2G發展而來的3G運營商都曾希望通過發展3G數據業務來幫助自己脫離原2G市場上的價格戰,但話音業務對3G發展的不可或缺性及新進入者的挑戰,卻使目前3G市場爆發的價格戰更甚于當年的2G時代。2003年,和記黃埔在歐洲就把3G話音資費降到競爭對手2G話音資費的一半左右,從而揭開了3G價格戰序幕,沃達豐、Orange等傳統運營商則先用2G降價應對和黃的競爭,在其自身3G投入商用后,再通過3G與2G同等的話音資費直接跟和黃3G競爭。日本雖然在2006年前沒有引入新移動運營商,但DoCoMo執行的3G替代2G的戰略也使整個移動市場的價格戰此起彼伏。
??? 在話音低質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的情況下,依靠非話音收入彌補傳統話音收入下降成為運營商的根本戰略,但非話音收入的發展較緩與價格戰的出現使運營商面臨的挑戰并沒有減輕。應該說,移動非話音業務在發達國家市場的增長速度還是比較高的,在西歐地區非話音業務2003年以來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日本DoCoMo與KDDI的非話音業務收入已占到總收入的近30%,但是,非話音業務的發展速度相對于話音收入及資費的下降幅度還是顯得比較慢。另外,非話音業務的發展也開始面臨結構不均衡而且價格戰開始蔓延的挑戰。除日韓外,歐美市場的非話音業務仍是以短信為主,而且短信已呈現出一定的飽和跡象,如西歐市場2005年的短信業務量僅比2004年增長了不到30%,而在2003年其年均增長速度高達100%以上。另外,非話音業務的價格戰正日趨激烈,日本的3G運營商都推出了流量包月政策,而且資費優惠力度不斷加大,而短信的資費競爭也在歐美市場愈演愈烈,各種短信套餐層出不窮。業務結構不均衡及價格戰都不同程度影響了運營商增加非話音業務的收入,2005年西歐地區的短信收入僅比2004年增加了10%。
??? 總的來看,在移動通信市場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的背景下,3G從開始發展就需要面臨激烈的價格戰,難以像2G發展初期那樣依靠高昂的話音資費加速收回成本,而由于非話音業務仍無法完全彌補話音業務收入的減少,3G的盈利周期就可能不得不被迫延長。
??? (三)打破壟斷與鼓勵競爭已成為全球電信管制的主旋律,這使3G已不可能通過2G發展初期獲得超額利潤的方式加速盈利。
??? 2G剛進入市場時,電信壟斷往往尚未被完全打破,這有利于移動運營商利用賣方市場的優勢地位并通過實行較高的資費來爭取實現投資回收與業務盈利。但WCDMA進入市場時,整個管制環境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不僅原有的壟斷格局已經被徹底打破,而且發達國家都建立了較完善的電信監管體系,并普遍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標準對牌照發放、資費等進行管理,運營商在企業的基本生存與發展上本身就面臨較大的壓力,3G就更不可能通過2G發展初期獲得超額利潤的方式加速盈利,其中西歐地區3G發展歷程可以較典型地體現出管制環境變化對3G盈利帶來的影響。
??? 首先,西歐3G運營商實際上承擔了3G牌照泡沫的主要成本。1999年與2000年西歐就進行了大規模的3G牌照拍賣,2000年德國的3G牌照費用高達77億美元,牌照拍賣的高昂費用嚴重影響了運營商對3G的投入能力,這不僅延后了西歐3G整體進程,更間接加速了2000~2001年全球電信業泡沫的破滅,而且這種消極影響至今還沒有徹底消除,2005年沃達豐集團虧損的原因之一就是2000年獲得德國3G牌照費用過高而造成后來資本嚴重貶值。雖然3G泡沫是業界的共識,但各國政府后來基本上沒有修改牌照條款或退回部分牌照費用,這實際上意味著運營商不得不承擔起3G泡沫的主要成本。
??? 其次,近年西歐政府對網間結算費用及漫游費率等做出干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運營商在包括3G業務方面的收益能力。英國Ofcom于2003年決定從當年起將移動運營商的網間結算費率每年下調15%左右,例如,在2003年英國固定電話撥打沃達豐英國的移動電話時,每分鐘的終接費約為20便士,而到2006年6月就下降為13.5便士。英國政府的舉措也揭開了歐盟范圍內政府對移動業務定價的調控序幕。2006年5月,歐盟通訊委員會計劃擬定方案取消歐盟范圍內的移動電話漫游費,雖然移動運營商表達了強烈反對,但沃達豐和T-Mobile等運營商最終仍主動降低了漫游費用,目前沃達豐的漫游資費已比2006年前降低了30%以上,由于漫游收入仍是其利潤的重要來源,因此漫游資費降低使得沃達豐在相關國家公司的2006財年純利潤降低了6%。
??? 由上述分析可見,在目前以打破壟斷、鼓勵競爭并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理念的監管體系下,3G業務在面臨激烈價格競爭的情況下實現盈利的難度無疑比當初2G更大。
??? (四)小結
??? 盡管目前WCDMA在國際范圍內面臨的盈利嚴峻性有其具體的技術、市場與管制因素,但考慮到相關產業在研發、網絡建設等方面已累計投入數千億美元,這種狀況仍應引起足夠重視,而如果進一步聯系到WiMAX等其它新技術也不同程度面臨商用進程慢或效益不佳的發展現實,我們就不能不對傳統的“技術驅動論”做出更深層次的反思并爭取尋求出較客觀的應對思路了。
??? “需求驅動”與“技術驅動”的有效結合是降低新技術發展風險的根本
??? 多年來,技術的演進與更新換代是電信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主張通過技術發展來培育并拉動需求的“技術驅動”理念也一直是這一行業的重要發展思維。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發達國家的電信市場增長速度放緩而且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基于用戶需求的“市場驅動”理念得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行業中也就“需求驅動”與“技術驅動”哪個更重要的問題進行了持續爭論。從本質上看,市場需求無疑是檢驗技術成敗的最重要標準,電信業發展實踐也表明“技術驅動”理念只有真正符合用戶需求才有可能顯現價值并取得成功,但用戶需求是會發展的,而通信技術的發展與演進可以培育并釋放出新的潛在需求,因此,“需求驅動”與“技術驅動”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產生相輔相成的良性關系。
??? 通信可以打破人類在空間與時間上的交流限制,從而極大地提升社會生產效率,這是社會發展的需求。話音業務既是最基本的通信業務,也是解決人們基本通信需求的高效手段,因此最初的通信業務(電話)從誕生就受到了用戶歡迎;移動通信的引入又使人們能夠更便捷地進行溝通與獲取信息,因此移動通信高速增長并分流固定通信的業務量同樣是市場需求的必然結果,但在電信市場處于賣方市場階段時,技術發展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更多地表現出瓶頸狀態,因此過去相當時期內行業的主要發展動力更多地表現為“技術驅動”。然而也能看到,如果單純從技術角度去開發新的服務而忽視了用戶的具體需求,就可能面臨較大的風險,甚至最終以失敗告終。例如銥星,雖然從技術角度看當時是比較先進的通信服務,但高昂的價格使其只能滿足部分高端用戶的需求,而且銥星計劃對國際政治經濟等問題也缺乏系統的分析評估,結果運營后迅速陷入虧損并最終破產。
??? 隨著市場進入買方市場而且用戶的基本通信需求得到滿足,如何更好地滿足現有需求并培育新的需求就成為包括3G在內的新技術都不得不面臨的挑戰。從目前來看,作為GSM演進制式的WCDMA仍主要是傳統“技術驅動”理念驅動下的產物:首先,在1999和2000年歐洲進行天價3G牌照拍賣時,GPRS才剛剛投入商用,除了可視電話外,WCDMA并沒有比GPRS具有差異化的業務,而且隨后的3G商用實踐也表明可視電話并沒有如曾經樂觀預測的那樣受消費者歡迎,因此在相當長時期內支撐WCDMA發展的是其技術優勢而非真正的市場需求;其次,GPRS本身帶有的技術色彩比較明顯,WAP和MMS都是技術名詞的縮寫,GPRS的技術色彩也被隨后的WCDMA等新技術所繼承,像較新的二維碼和RFID等技術名詞實際上跟用戶的直接體驗都有著較大的距離,如果不通過具體的業務體驗與有效的宣傳,要在主流用戶中普及這類以技術名詞作為宣傳口號的產品難度就比較大,因此運營商就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成本向用戶(尤其是非英語市場的用戶)宣傳并爭取被用戶廣泛接受。
???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技術演進周期縮短、市場進入買方市場而且競爭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單純按照傳統的“技術驅動”理念去進行技術的研發與升級已經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從過去較單純的技術導向轉變為以用戶需求引導技術發展的模式,也就成為了行業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理性選擇。這一發展理念的轉變將使整個電信產業鏈的形態發生一定變化,而且從現實來看目前已呈現出一定的雛形。
??? 首先,技術發展不再單純是上游技術廠商參與,近年來多種新技術制式就是主要通過組織/協會或產業聯盟形式進行推動的,技術組織/協會/產業聯盟中除了傳統的設備、終端、測試儀等技術廠商外,還有運營商不同程度地參與并發揮了一定的需求引導作用,例如最近的100美元WCDMA手機,就是主要WCDMA運營商通過GSA聯盟推動終端廠商進行研發并生產的。其次,作為傳統電信產業鏈主導的電信運營商都普遍開始樹立新的經營理念,也就是從過去的“運營商把自己的服務和產品推薦給客戶使用”轉變為“運營商提供的是客戶需要的服務和產品”,而國際主要電信運營商都提出了轉型戰略,其比較共同的基本思路是適應市場變化對企業的產業鏈定位、企業架構等做出相應調整,以使企業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目標客戶群的需求,從2006年的發展實踐看,英國電信、法國電信等已通過轉型進一步改善了經營效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