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半導體投資聯盟)
特朗普揮起了制裁的大棒,妄圖以半導體器件的斷供來逼迫華為低頭。華為沒有屈服,以“備胎計劃”來應對。任正非近日在接受采訪時稱,美國供應商不能向華為提供芯片“也好”,“我們已經為此做準備了”。
華為的底氣來自于海思半導體,這個貢獻了麒麟處理器的部門,在華為內部的地位日益增高,已經成為了實質上的一級部門。根據最新的統計,海思半導體在2018年的營收達到了503億元,高居國內芯片設計公司榜首,是第二名營收的5倍左右。
現在的問題是,海思能否承擔起全面替代美國芯片的重任。根據公開的信息,海思的產品主要集中在數字芯片領域,應用處理器、基帶芯片都可以在全球排上名次。但是在模擬芯片方面,特別是高端模擬芯片方面,海思的表現尚待考證。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備胎計劃”中的模擬芯片部分怎么破局?
遠端射頻模塊(RRU)是無線基站中的核心子系統,主要完成基帶到空口的發射信號處理、接收信號處理功能。從圖中可以看出,RRU需要大量的模擬芯片,如ADC、DAC、LNA等等。基站是華為的主力產品,因此可以推測到華為對模擬芯片的需求有多么巨大。
在海思半導體的官網上,看不見任何關于模擬芯片的介紹。但是,在圈內人的印象中,海思半導體的模擬芯片綜合技術實力在國內是最強的。據前海思員工透露,海思的模擬芯片部門人數規模在800-1000左右,這已經超過了國內大部分的模擬芯片公司。
海思的歷史可追溯到1991年,華為首枚自主研發的交換機ASIC研制成功之日。從那時起,華為開始了自己的芯片研發之路。隨著業務進入騰飛期,芯片部門成為華為中央研究院下的基礎部門,負責給通信系統做芯片,稱為“為主航道保駕護航”。到了2004年,華為決定獨立出芯片業務,成立海思半導體。任正非對芯片的研發一直很看重,曾明確表示:“芯片業務是公司的戰略旗幟,一定要站起來,適當減少對美國的依賴?!?/p>
讓海思半導體名聲大振的都是數字芯片,如交換機芯片、ISP、基帶、應用處理器等。不過,華為很早就開發了模擬芯片SA系列,時間大概是在93年左右。所以,海思的模擬芯片開發歷史在國內芯片公司中也算是悠久的。相比于數字芯片的頻頻曝光,海思的模擬芯片鮮有公開資料。但是,華為的業務遍及了ICT各個領域,產品種類多不勝數,自家的模擬芯片是必須要有的。而且,華為開發的SOC中,也需要相應的模擬模塊。
從海思公開招聘的崗位中,也能發現一些線索。比如,海思半導體在2008年發布了一個招聘廣告,涉及了模擬芯片職位,職責是開發電源管理芯片。從門類上來看,海思已經在研發AD/DA、SerDes、PLL、PMU、AFE、PHY等模擬芯片的主要產品。這也與消息人士提供的信息相吻合。海思的模擬芯片業務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現在的問題就是,能否替代國際大廠的產品。
以AD/DA芯片為例,作為真實世界通往數字世界的橋梁,也是通信系統、數據采集系統的核心。其中,高速AD/DA被比作皇冠上的明珠,在通信、工業和軍事上都有廣泛且迫切的需求,因此也是美國對國內一直禁運的產品。海思也在研制自己的高速ADC,屬于保密項目。據知情人士透露,海思自研的高速ADC已經接近國際頂級水平,只是離量產還有一定的時間。
還有基站中應用的收發器芯片,也是一直為國際大廠所把持,國內芯片的自給率為零。海思在此方面也早有投入,屬于“備胎計劃”之一,只是指標如何,可否量產,也是疑團重重。海思在模擬方面的投入是最大方的。這幾年在國內大舉招聘模擬人才,也同時在海外收購小型公司以及一些IP,雙軌并舉,讓華為的模擬技術實力大幅增加。不過,要實現完全的自主替代,還缺“時間和人才”。
要知道,去年華為就是世界第三的芯片采購大戶,共花費了210億美元采購芯片。全球頂級的模擬芯片廠,都是華為的供應商。這一切都掩蓋了海思自己的研發實力。在真刀真槍較量的時候,海思的模擬實力就需要經受考驗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