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數據流量、基站數量、網絡速率將大幅提升,通信建設行業量變引起質變,傳統由電信運營商負責端到端的移動通信產業鏈分工界面是否還可行?移動通信網絡的建設模式是否需要發生根本變革?本文將對這些問題加以探討。
移動通信網絡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數據量的質變: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要素
在人類歷史上,移動通信最早期起源于電報,為了滿足人們遠距離通信的需求,計算機、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如今,移動通信不僅僅能滿足通話功能,它已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整個中國社會正在從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過渡。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帶來的數據業務的大爆發,人們的一舉一動需要數據并產生數據;數據已與水、電、燃氣一樣,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全球產業的數據將達到44ZB,龐大的數據流量只能依靠低時延、大帶寬的通信網絡。大數據真正的價值不僅在于挖掘,還在于流動。只有讓數據充分流動,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互聯互通,才能進一步提高生產力,減少重復勞動和低產出勞動模式。
網絡性能的質變:連接、網速、時延、覆蓋距離
在連接方面,將包含人、機、物等大連接,徹底將物理世界映射到數字世界,以數字世界的高速傳播形式,以時間換空間。時空的快速連接徹底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活效率。人類將在數字世界復制一個物理世界,等于創造了兩倍的現實財富。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通過5G網絡得以徹底打通,而4G僅能滿足部分打通需求,這是質的變化。
5G網絡速度已不是純粹的數量疊加,關鍵是帶寬與時延的協同變化,傳統4G網速環境下,10~20Mbit/s僅能滿足流程性信息的交互和高清視頻的緩沖式交互,但是不足以支撐數據環境的整體映射,而在5G環境下可支持4K、8K高清視頻實時傳送。
最根本的是,5G可以把前端采集到的物理環境完全數字化,并通過3D/4D等多維技術進行組播式情景再現。在覆蓋距離方面,5G網絡已不能按照4G模式建設,4G在市區的覆蓋距離是500米左右,5G覆蓋城市中心區域大概需要200~300米一個5G基站。過去,2G/3G時代采取樓頂站塔桅宏基站形式,可以覆蓋市區2平方米的范圍,4G時代采用BBU+RRU拉遠的形式進行網絡覆蓋,但是5G時代,市區環境下基本上已和城市建筑融為一體,2G:3G:4G:5G基站的數量比大概為1:10:50:100,基站數量需求的量變必然帶來建設方式的質變。
成本壓力的質變:整個社會的通信網絡壓在運營商身上已不合理
從1G/2G/3G/4G,到現在的5G,短短20年時間,中國通信業由弱到強,擔負起了整個國家數字經濟的脊梁。業界預測5G建設成本將高達3.2萬億元人民幣,是4G建設成本的2~3倍。成本的壓力已成為制約5G產業鏈爆發的關鍵要素。
近期,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分別發布公告稱,雙方將在全國范圍內合作共建一張5G接入網絡,而2019年6月6日發布了5G商用牌照后,三大運營商原計劃2019年9月1日左右正式商用5G的時間表也一再推遲。在提速降費的大環境下,除了流量話費套餐,電信運營商并沒有新增業務收入爆發點或者新型業務爆發的跡象。大規模的成本壓力如果全部壓在運營商身上,將是不可持續的建設模式,也必然帶來整個行業負重前行,影響中國5G乃至6G標準的話語權,拖累5G的泛在應用和行業創新。
傳統接入網建設模式已難以為繼
在駐地網、無線接入網領域,電信運營商和參加單位相對于產權業主處于弱勢地位,溝通流程也非常復雜,有時候甚至需要監管部門介入。在商務園區、地鐵、辦公樓、小區等地的部署,需要經過業主方的同意,為此運營商要支付高昂的進場費,但實際上大部分的受益者是物業管理人員而不是業主委員會,網絡建設存在監管漏洞。溝通的鏈條長、利益群體復雜,導致建設進度延后現象普遍,阻礙了通信信號的覆蓋,運營商處于被動地位,而一旦沒有信號,市民又會發起行業投訴,呈現出既想要通信設施覆蓋又要向建設方收費的矛盾現象。
為了優化無線網絡、加大覆蓋,電信運營商加大了橫向的產業合作,向產業伙伴橫向拓展站址資源.運營商與電網公司、供電公司合作,利用電力塔、電力桿資源,實現共享桿塔,同時也解決了基站供電的難題;與路燈管理部門合作建設智慧燈桿,利用路燈桿建設基站天線;與公園、市政綠化合作建設基站仿生樹;在建筑物上方建設仿空調室外機天線等。為了優化網絡覆蓋,實現提速降費,通信產業工作人員包括運營商項目管理人員、設計人員、通信工程施工人員、監理人員等在內都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物網融合時代已經到來
隨著物聯網、寬帶、自動化、智能化的推進,建筑物、市政公共設施、交通工具等所有固定或移動的物品,越來越多地呈現現實世界的“物體”與數字世界的“網絡”融為一體的趨勢。把握這種趨勢,一方面可以提升網絡覆蓋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可以加速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提升社會運轉效率。具體體現為通信網絡與物理世界的融合、互聯網與物理世界的融合、物聯網與物理世界的融合。
“物網合一”的概念在廣義上是指物體既作為聯系的信息終端,又作為網絡的接口,同時能夠承擔一定的操作執行指令,它有3種展現形式:單工的感知網絡,即認證感應,比如物品標簽信息讀取,例如FRID、電子標簽、金屬感應線;單工的執行網絡這種設備在數字化網絡之前的模擬網絡比較多見,設備僅執行;雙工的信息交互網絡即能夠進行信息直接互傳,通常采用WLAN、藍牙、ZigBee、LoRa、NB-IoT窄帶物聯網等。本文所述的物網融合從廣義上來講包含以上三者,從狹義上來講,“物網合一”主要是指雙工的信息交互網絡,物品與物品之間能夠直接本地信息交互,也可以通過廣域網交互,同時物品與物品之間能夠形成網絡的代理型信息傳輸通道。
物網融合的發展方向在制造階段就已經在商品、物品內部部署,隨著網絡設施、網絡終端、智能家居、智慧基礎設施裝備的發展,建筑、家電設備、電氣裝備、公共設施的所有有源和無源器件除了有網絡接口更應該有天線功能,比如所有的門窗、電梯、桌椅、燈具、空調等這些移動終端設備都應該可以隨時隨地接入網絡。
在物網融合的大趨勢下,當前建筑工程與網絡建設其實是相對獨立、分離的。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借鑒其他公用事業行業的做法。
城市公用基礎設施分工界面給通信行業的啟示
城市公用基礎設施包括供水、供電、供氣、供熱、有線電視、電網配電還有通信等方面設施,這些基礎設施關系到小區、辦公大樓、工廠車間用戶的日常工作、生產、生活。按照《物權法》的相關規定,居民小區內的設施屬于小區內全體業主共同所有。
在供水設施的分工中,寫字樓、住宅小區自來水管線的產權屬于建設單位,產權銷售轉讓時隨之一同轉讓,一般自來水公司只負責到小區的總表,總表后至業主住宅內的管線由建設單位隨樓房一并建設,業主通過建設單位聘請的物業公司買水,物業公司依據總表與自來水公司結算;在供電的結算上,小區內的電纜一般也是由開發商投資建設,銷售轉讓也是產權一并轉讓;在有線電視的建設中,很多開發商根據業主需求進行廣電網絡配套設施的建設。總的來說,小區內的公共設施設備,可以申請使用小區全體業主的維修基金,由物業負責維修或者請相應的公共基礎設施提供方的三產工程公司維護。
可以發現,這些行業的供應商在具體省市基本都是完全壟斷模式,開發商和業主別無選擇,而反觀通信行業,完全是被動的角色。
5G接入網建設模式創新
綜上所述,5G技術環境下的建設模式出現了新的形式,基站與建筑已經緊緊耦合在一起,形成了嵌入式關系,因此建設模式也要創新。
分工界面:以產權界面為界進行劃分
運營商應將主要精力和建設投資放在骨干網、城域網、核心機房、城市光纜管道等建設上,集中精力提高網絡服務能力、進行業務創新,分工界面應該位于城市道路主干道、支路的光交箱處,以上光纜路由部分由電信運營商完成,以下部分由開發商、業主配套建設,基站按照誰建設誰收益的特點,加強室內覆蓋和短距離覆蓋,發射功率可比現有覆蓋模式稍小,將電磁輻射進一步降低(當前建設模式下的電磁輻射遠小于國家標準要求),而城市道路、狹長型地帶、城市公共場所等行政管理區域,由政府提供站址資源給運營商建設。這樣可以將5G建設成本壓縮一半以上,進一步推動電信運營商提速降費。如此一來,產權界面相對比較清晰,誰建設,誰擁有,誰負責管理和維護。
與建筑全生命周期綁定:實現信息化建筑模式
這種創新模式宜納入建筑全生命周期進行考慮,在規劃、設計、施工、維護環節與產權歸屬方綁定。在規劃階段,無論土地使用權是劃撥還是拍賣所得,都應附帶網絡設施的配套建設要求;在設計階段,建筑施工圖、裝修圖要預留小基站、室內分布、室外基站天線的位置,并做好美化設計、加固設計,這種設計方式顯然比建筑物竣工交付使用后再破土打洞要更安全、環保,也方便無線設備商根據小區環境提供解決融合式方案,將小區的安保、門禁、物聯網感應設備、數據采集等統一納入本地網絡系統;在實施階段,可由建筑方總包完成,或通過專業分包由通信工程公司完成施工,并與通信運營商的駐地網光纜交接箱進行對接,實現網絡接入;在維護階段,缺陷責任期由設備供應商和施工方負責維護,后續由施工方和第三方維修公司在物業需求下維護。
3G/4G時代,運營商基本實現站址資源、基站空間和電源、天面資源的共建共享,但并沒有實現設備級共享。在物網融合的上述模式下,多家電信運營商均可以接入同一個區域網絡,共享接入網設備資源,充分達到駐地網、無線接入網設備層面的共建共享。
拉動民間資本:最后一公里交給民間資本
無線通信、WLAN等設施由于信號傳播的特點,可以提供公共網絡服務,即臨界收益采取第三方服務有償服務模式。為了提高產權單位建筑配套通信基礎設施的積極性,建設方的設備如果提供給了其他產權單位或者個人,可以采取收費模式,通過鑒權認證方式提供有償的流量或者接入時長服務,產生的收益實時結算給產權賬戶,由運營商統一結算;如果業主不愿意共享資源,則可以通過在實施環節調整基站參數來實現。通過利益調節,拉動民間資本投資5G接入網基礎設施投資將是推動通信業可持續發展的可行策略。
總之,經濟轉型發展需要新的增長動力,通信行業也需要不斷變革,當前5G的投資模式并不是由市場需求拉動而多為政策推動,因此需要逆向思維轉變建設模式,才能加快5G網絡建設。5G能力滲透到各行各業之后將推動新的商業創新模式,產業活躍起來才能進一步推動網絡建設需求,使通信產業進入持續增長發展軌道。
責任編輯;z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