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移動數據業務的大量應用以及新業務種類的出現,對移動通信網絡性能和質量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LTE就是面向長期演進的體系和網絡,它實際上并不是一個標準,但是它導致了3G標準的全面演進。目前3G網絡已經普遍引入了HSDPA和HSUPA,下一步將面臨HSPA+與LTE演進方向選擇的問題,分析LTE的演進路線和標準化的過程以及它與HSPA+的異同,無疑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目前和未來網絡的演進方向。
??????? 介紹了LTE技術的演進過程和LTE標準的主要性能指標。通過LTE技術與HSPA+技術的分析比較,闡述了LTE技術的性能和優點。并在此基礎上,展望了LTE-A的4G演進方向。
1 LTE標準演進過程
GSM網絡是最早出現的數字移動通信技術,它基于FDD和TDMA技術來實現,由于TDMA的局限性,GSM網絡發展受到容量和服務質量方面的嚴峻挑戰,從業務支持種類來看,雖然采用GPRS/EDGE引入了數據業務,但是由于采用的是GSM原有的空中接口,因此其帶寬受到限制,無法滿足數據業務多樣性和實時性的需求。在技術標準發展方面,針對GPRS提出了EDGE以及EDGE+的演進方向,但是基于CDMA接入方式的3G標準的出現使得EDGE不再進入人們的視線。
CDMA采用碼分復用方式,雖然2G時代的CDMA標準成熟較晚,但是它具有抗干擾能力強、頻譜效率高等技術優勢,所以3G標準中的WCDMA、TD-SCDMA和CDMA2000都普遍采用了CDMA技術。
演進到3G網絡時,GSM系統可以采用WCMDA或者TD-SCDMA的路線,而CDMA則使用CDMA2000的途徑。WCDMA和TD-SCDMA早期標準為R99,后來在R4版本中引入IMS,R5版本中引入HSDPA,R6版本中引入HSUPA,R7版本中引入HSPA+,R8版本則面向LTE,CDMA系列的演進經由CDMA2000到CDMA1x再到UWB的方向發展,演進路徑如圖1所示。

?
各版本中都通過使用新技術來提升網絡性能和服務質量,采用吞吐量進行對比,結果如表1所示。

?
LTE是面向未來的移動通信技術標準,早在2004年底,3GPP就啟動了LTE技術的標準化工作,并在2009年3月發布了R8版本的FDD-LTE和TDD-LTE標準,這標志著LTE標準草案研究完成,LTE進入實質研發階段。R9版本中進一步提出了LTE-advanced(LTE-A)的概念,LTE-A于2010 年6月通過ITU的評估,于2010年10月正式成為IMT-A的主要技術之一,它是在R8版本基礎上的演進和增強。R10版本對其加以完善,是LTE-A的關鍵版本。
LTE采用正交頻分復用(OFDM)、多進多出天線(MIMO)等物理層關鍵技術以及網絡結構的調整獲得性能提升。LTE-A則引入了一些新的候選技術,如載波聚合技術、增強型多天線技術、無線網絡編碼技術和無線網絡MIMO增強技術等,使性能指標獲得更大改善。
2 LTE基本性能要求
在LTE系統設計之初,其目標和需求就非常明確。作為后3G時代革命性的技術,LTE把降低時延、提高用戶傳輸數據速率、提高系統容量和覆蓋范圍作為主要目標。具體性能要求如下:
a)支持1.4、3、5、10、15和20MHz帶寬,靈活使用已有或新增頻段;并以盡可能相似的技術支持“成對”頻段和非“成對”頻段,便于系統靈活部署。
b)20MHz帶寬條件下,峰值速率達到上行50Mbit/s(2×1天線),下行100Mbit/s(2×2天線)。
c)在有負荷的網絡中,下行頻譜效率達到3GPP R6 HSDPA的2~4倍,上行頻譜效率達到R6 HSUPA的2~3倍。
d)在單用戶、單業務流以及小IP包條件下,用戶面單向延遲小于5ms。
e)從空閑狀態到激活狀態的轉換時間小于100ms,從休眠狀態到激活狀態的轉換時間小于50ms。
f)支持低速移動和高速移動。低速(0~15km/h)下性能較好,高速(15~120km/h)下性能最優,較高速(350~500km/h)下的用戶能夠保持連接性。
除了性能指標要求之外,在操作性、互聯互通性以及業務支持等方面,LTE技術都提出了具體要求,比如支持與現有3GPP和非3GPP系統的互操作;支持增強型的廣播和多播業務;降低建網成本;支持增強的IMS和核心網;取消電路域,所有業務都在分組域實現,如采用VoIP,支持簡單的鄰頻共存;為不同類型服務提供QoS 機制,保證實時業務的服務質量;允許給UE分配非連續的頻譜;優化網絡結構,增強移動性等。因此,與其他無線技術相比,LTE具有更高的傳輸性能,且同時適合高速和低速移動應用場景。
3 LTE與HSPA+的性能比較
HSPA+作為HSPA技術的直接演進,在R7版本中引入,與LTE共同經歷了R8、R9版本的發展。HSPA+的出發點在于對投資成本及平滑演進的考慮,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演進只能算是一種技術“改良”。與之相比,LTE作為著眼于4G的主流演進技術,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技術“革命”。 LTE與HSPA+的性能差異體現在吞吐量、時延、頻譜效率等方面。
3.1 吞吐量
吞吐量是指單位時間內成功地傳送數據的數量,是衡量無線通信系統性能的重要指標。影響吞吐量的因素包括帶寬、調制方式、信號質量、信道衰落、噪聲干擾、調度機制等。
考慮到向后兼容和升級成本,HSPA+的載波帶寬沿用了WCDMA以來的5MHz。采用2×2 MIMO配置和16QAM調制方式時,HSPA+峰值速率為28Mbit/s,采用2×2 MIMO配置和64QAM調制方式時,峰值速率為42Mbit/s。而LTE系統可以支持20MHz的帶寬,LTE-A可以支持100MHz的帶寬。更大的帶寬使LTE系統擁有比HSPA+更大的傳輸容量。
LTE系統下行支持SU-MIMO、MU-MIMO和基于參考信號的波束賦型等多種多天線陣列技術,支持8種不同的MIMO和波束成型模式,并且可以同時支持多個數據流的傳送。LTE中每個用戶下行可支持2個流,而LTE-A中下行可支持8個流,還可以采用4×4、8×8等類型的收發方式,而目前所定義的HSPA系統只支持發射分集和2×2 MIMO。MIMO技術應用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使LTE的吞吐量更優。
LTE使用自然均衡器,如果RMS時延擴展小于CP長度,就不會產生系統間干擾。而HSPA+使用Rake接收機,不能完全消除系統間干擾,因此多徑環境下性能會下降。LTE系統中,下行采用MLD+SIC接收機,上行采用SIC接收機,這些先進的接收機技術能夠進一步降低干擾。
另外,HSPA+不采用頻率選擇性調度,只在時域使用機會性調度。而LTE得益于頻率選擇性調度機制,在時域和頻域都可以進行機會性調度,其容量增益約為10%~15%。對于PS域的典型語音應用——VoIP來說,HSPA+中不再使用HS-SCCH,下行的容量得到改善,但上行仍然是限制因素。而LTE則采用半持續性調度和TTI綁定技術來降低控制信道開銷,極大地改善了VoIP容量。
LTE和HSPA+的理論最大傳輸速率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以直觀地看出,當采用最大帶寬配置時,LTE的傳輸性能遠遠超過HSPA+,其吞吐量約為后者的8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