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長于為體感控制應用開發軟硬件的美商 Hillcrest Labs 最近搶到了中國手機品牌酷派(Coolpad)的設計案,為后者開發感測器中樞(sensor hub)軟件;這透露了眾家智能手機與可穿戴式設備供應商想在產品中加入更多感測器的趨勢,不過他們同時也得尋找能有效管理系統中不斷增加之感測器的方法。
Hillcrest 表示,該公司的感測器中樞軟件產品結合了一系列演算法,能在提供低功耗與高性能感測器融合的同時,將感測器資料轉化成準應用程式資訊。Hillcrest并指出,為酷派開發的感測器中樞軟件是在Atmel的低功耗微控制器中執行,藉由將感測器管理功能由智能手機的主處理中分擔出來,該軟件能:「有效地降低系統功耗、延長電池續航力?!?/p>
與酷派的合作案是 Hillcrest 智能手機軟件在亞洲市場拿到的第二張大訂單;該公司在今年2月才宣布,中國另一家智能手機供應商Oppo采用其Freespace感測器模組,實現了直觀的手勢識別功能。
酷派新款智能手機內所配置的感測器中樞包含對一顆加速度計、一顆磁力計與一顆陀螺儀的支援;不過Hillcrest的一位發言人透露,如果客戶有需要,該公司開發的感測器中樞還能處理額外的體感與環境感測器,例如壓力計、濕度計、環境光感測器(ALS)。
如Hillcrest業務暨行銷資深副總裁Chad Lucien所言,感測器能為行動設備帶來許多差異化功能,包括情境感知、擴增實境、強化版導航,以及更佳的游戲體驗。
在與酷派的合作案中,Hillcrest的感測器中樞軟件除了能提供更低功耗,也能帶來更高的體感追蹤性能。更具體地說,以應用程式角度來看,酷派能為設備使用者帶來的好處包括更精準的健康與健身監測功能(更少出錯的計步器、精準的跑步/步行狀態偵測…等)、不須與電池壽命妥協的24小時不關機,以及精確的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應用體感追蹤;此外還有透過強化的電子羅盤精準度,所帶來的更精確地圖與導航功能。
功能各異的感測器中樞配置
Hillcrest并非唯一提供感測器中樞解決方案的業者,不過在市場上眾多不同感測器中樞解決方案中,該公司是采用獨立的處理單元來管理手機內的感測器功能。
所謂的感測器中樞,其實就是專門負責感測器管理功能的低功耗微控制器(MCU),根據所選擇的MCU之不同功能等級,感測器中樞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從最基本的感測器校準與感測器融合,到先進的應用程式層級資料處理,以及支援動態監測、環境感知與行人導航等。
典型的感測器中樞功能──以Hillcrest Labs的SH-1感測器中樞軟件為例
有數款低功耗MCU核心被用以做為感測器中樞,如Atmel的MCU產品,就是最早被應用在智能手機感測器中樞的;近來較熱門的方案則是采用ARM Cortex M0+核心的多款MCU。
隨著感測器中樞被添加的功能越來越多,據說也有方案考慮采用更低功耗的ARM Cortex M4核心。無論是哪一種方案,已獨立的處理單元來做為感測器中樞已是明顯的趨勢;Hillcrest發言人指出,這種方案能讓設計者進行處理器與感測器的客制化,以實現更具彈性與高性能的各種感測器功能。
還有另外一種感測器中樞方案──通常是感測器供應商所采用的──是將處理功能與感測器元件整合在一起;這種方案是將一種低功耗動作感測平臺與高性能加速度計、MCU結合,以簡化感測器融合。不過Hillcrest的發言人表示,這種方案雖有一些功耗與整合簡易性的優點,但在功能上會有所限制。
除了Hillcrest,飛思卡爾半導體(Freescale)也是感測器中樞方案供應商;后者在 2012年發表了Xtrinsic平臺,該平臺的設計超越了基礎三軸感測器市場的需求,整合了板上加速度計,并具備管理多個外部感測器的功能。
飛思卡爾在發表Xtrinsic時表示,該平臺并非只能提供簡易的原始資料處理功能,而是能透過轉譯感測資訊與控制來實現感測器融合演算法所需的復雜運算,是進行更智慧化系統層級決策的理想解決方案。
考量到酷派與Oppo這兩個中國本土品牌在當地的勢力,Hillcrest可算是拿到了很大一筆生意。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Technology Market Research的資料,酷派第一季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排名第四大品牌,僅次于三星(Samsung)、聯想(Lenovo)與小米(Xiaomi)。
酷派智能手機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甚至超越了蘋果 (資料來源:Counterpoint Technology Market Research,2014年第一季)
延伸閱讀
這種技術在 Android 陣營的叫法 。而在蘋果里換個說法就是M7芯片的技術。
讓智能手機更智能
今天智能手機 CPU 越來越快的同時,耗電也越來越多。而另一方面,我們的智能手機上有一大票傳感器: GPS ,光線,羅盤,加速度等等。
每次操作這些傳感器都要通過 CPU 就很蛋疼。尤其是長時間頻繁操作的時侯,耗電會變得很可觀。
可是,如果這些傳感器如果能長時間打開,應用就會變得非常有趣:
Nike+ 會記錄你的跑步距離。
Path 可以猜測你是否飛到了另一個城市。
導航軟件就不用說了。
使用溫度和氣壓傳感器,手機甚至可以在出門鬧鈴響起的時侯提醒你帶傘。
或者,系統可以在你進入百貨商店的時侯過濾 Shopping List 。
Sensor Hub 技術可以幫你做到讓所有這些傳感器長開,又不怎么耗電。 Galaxy S4 Sensor Hub 的協處理器芯片的功耗,僅僅為 CPU 的 2% 。
而魅族 MX3 使用和 S4 一樣的協處理器芯片( ATMEL 出品)。隨著后續開發,這個芯片除了管理陀螺儀,加速度傳感器等傳統感應器,甚至可以接管呼吸燈等獨自的硬件設備。
大家都想要“智能手機”,問題是,什么是智能?肯定不是為了省電只好讓 GPS 時斷時續。
到了今天,智能真的不再是更快的 CPU 。更多的時侯,智能是更強的感知能力,和結合這種能力的新應用。他們可以讓你的手機更聰明,不管對手的主頻有多快。
為什么叫 Sensor Hub ?
因為 Sensor Hub 技術不是用一塊芯片解決的。
的確,這個解決方案需要一塊協處理器芯片(蘋果定制的那塊,就是 M7 ) 。
但是,有了這塊芯片還不足夠。你至少做硬件設計的時侯,還需要讓這個芯片可以控制手機的這些傳感器不是?你的系統還要為這塊芯片做優化不是?
所以,整個解決方案,其實是匯集盡可能多的傳感器到一個 Hub( 協處理器芯片 ) 上,讓他來控制所有的傳感器。 CPU 就歇著吧。
這就是 Sensor Hub 。明白了原理,你會發現這個名字比蘋果的 M7 來的準確。
蘋果M7更直觀展示這種技術 ?
問題是,這種技術上的正確,讓用戶很迷惑。
Hub 是啥玩意?技術架構?解決方案?聽著就頭大。
所以蘋果真的是營銷天才。他直接告訴用戶, iPhone5s 有 M7 的芯片。傳感器可以長開還很省電!
于是,技術方案被物化成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東西 - M7 ,還給了個大大的照片!宣傳上強調,這個芯片是多出來的哦!
于是用戶閃電般的理解了。多了新東西!賺到的感覺油然而生。而且,用戶肯定相信這個芯片的好處,否則加他干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