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區塊鏈應用平臺和 “世界計算機”
在理解以太坊之前,先了解互聯網會有幫助。
今天,我們的個人數據、密碼和金融信息都被大量的存儲在其他人的電腦——在云端中或私人擁有的服務器中,像是 Amazon、Facebook 或 Google。甚至,連這篇 CoinDesk 的文章也是存儲在由一家公司控制的服務器上,該公司在接收到這個數據時,會向我們收取費用。
這種設置有許多便利性,因為這些公司都布署專家團隊來協助存儲和保護這些數據,并且消除托管和正常運行所帶來的成本。
但這種便利也存在著漏洞。如同我們所了解的那樣,駭客或政府可以在您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影響或攻擊第三方服務,來取得不受歡迎的訪問權限 — — 意味著他們可以偷竊、泄漏或更改重要信息。
Apache Web Server 的創建者布萊恩·貝倫多夫(Brian Behlendorf)甚至將這個集中式的設計標記為互聯網的 “原罪”。像貝倫多夫這樣的人認為,互聯網就應該是去中心化的,而圍繞著包括區塊鏈等新工具所產生的碎裂化運動,正在幫助實現這個目標。
以太坊是參與這項運動的最新技術之一。
雖然區塊鏈旨在打破 PayPal 和網上銀行等中間機構把持金融體系的情況,但以太坊的目標在于使用區塊鏈來取代互聯網中的第三方——那些存儲數據、轉移抵押貸款和追蹤復雜金融工具的企業。
“世界計算機”
簡而言之,以太坊想成為可以去中心化的 “世界計算機” — — 有些人會認為,這將會使現有的客戶端-服務器模式變得更為開放。
通過以太坊,服務器與云端被由全球的志愿者所營運的數千個所謂的 “節點”取代(并因此成為“世界計算機”)。
一個愿景是以太坊能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同樣的功能,讓人們能夠在這個基礎設施上提供服務,彼此競爭。
例如,瀏覽典型的應用軟件商店頁面,你將能看到各式的彩色方塊,這些方塊代表著從銀行業務到健康到消息應用等各種事物。這些應用軟件仰賴該公司(或其他第三方服務)來存儲您的信用卡信息、消費記錄或其他個人數據 — — 在某些地方,通常存儲在由第三方控制的服務器中。
您能選擇的應用軟件當然也受第三方的約束,因為 Apple 和 Google 會為您所能下載的特定軟件進行維護和管理(或在一些情況下,進行審查)。
舉 Evernote 或 Google Docs 這類的線上文件服務為例。
如果一切都依據計劃來執行,以太坊將這類由服務器控制的數據掌控權返還給數據的所有者,并讓作者擁有著作權。
這個構想讓您的筆記不會再被某個機構所控制,也沒有人可以再突然禁止某個應用軟件,或暫時讓所有您的筆記本下線。只有使用者本身可以進行改變,沒有其他實體可以做到這件事情。
從理論上講,這結合了人們過去的信息訪問與我們現今在數字時代中易于訪問的數據。無論何時,只要儲存編輯,或筆記的增減,每個網絡中的節點都會進行更改。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想法也遭到質疑。
雖然應用程序是可能的,但我們仍不清楚哪些區塊鏈的應用程序實際上可證明是有用的、安全的或可擴容的,以及它們是否能像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應用軟件一樣便于操作。
什么是以太幣?
雖然沒有任何人擁有以太坊,但支援該系統的功能并非免費的。相反的,這個網絡需要 “以太幣”(ether),一個可用于支付運行應用程序或編程所需的計算資源的獨特代碼。
與比特幣一樣,以太幣是一個數字形式的資產。它也像現金一樣,無須第三方處理或核準就能進行交易。
但除了作為一個數字貨幣或支付方式來運營之外,以太幣的目的更是要成為網絡中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的 “燃料”。
雖然這聽起來似乎很復雜,但您可以想象一個更具體的案例,即代幣如何為用戶使用提供動力。
讓我們回顧去中心化的線上筆記本。如果要發布、刪除或修改一則筆記,您需要用以太幣來支付交易費用,讓網絡執行更改的處理。
通過這種方法, “以太幣”有時被稱為 “數字石油”(digital oil),進一步比喻,以太坊的交易費用有時是根據行動需要用多少 “燃料”(gas)來計算的。
每個行動成本都是燃料都是基于運行所需的計算能力和所需花費的時間。舉例來說,一次交易將耗費 500 單位的燃料,而這些燃料將使用以太幣來支付。
作為一個經濟系統,以太幣經濟的規則是沒有上限的。當比特幣有 2,100 萬的上限時,以太并沒有相似的限制。
來源: CoinDesk中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