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接觸到比特幣,當時覺得是個騙子,也沒怎么買,現在想來也是挺后悔的。但也就是從2016年起,我開始系統化研究區塊鏈技術,作為網絡領域一項創新性的技術,區塊鏈具有多方面優質特性。通過結合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和區塊鏈技術,可以更好地改進底層網絡,使之為上層提供更好的網絡支撐。
1.Blockcloud是我們研究成果的一個延伸
我們一直是做物聯網和互聯網行業的,Blockcloud本身底層的那些網絡技術都是我們一直以來研究的課題。積木云的目標就是結合區塊鏈的技術,在網絡底層的協議體系進行優化和創新,使之能夠更好的為大規模動態網絡提供服務,說白了就是提供更好的上網體驗吧。
積木云本質上不是一個來優化區塊鏈的項目,而是通過使用區塊鏈這種創新型的技術來優化互聯網的一個項目。
雖然我們的初心是優化互聯網本身,但是因為結合了區塊鏈技術,而區塊鏈技術也在一個早期的階段,所以我們可能需要對它進行一些補充和完善,以便更好為我們所應用,來實現我們的目的,所以對區塊鏈技術本身也進行了一些創新。
從狹義的角度來說,我們發明了一個叫做CoDAG的混合共識機制,它能夠更加高效安全地進行賬目的記錄。另一個方面,我們也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叫proof of service服務證明的共識機制,用在網絡底層,使網絡可以通過一些自組織自驗證和分布式的方式驗證網絡中服務的真實性,這些是從狹義的角度來說我們對區塊鏈技術的貢獻。
從更廣義的角度來說,我們解決了很多區塊鏈項目沒有什么作為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所謂的區塊鏈項目,有各種各樣對鏈的優化方式,有的是真的,有的可能還不太清楚。但歸根結底,優化了之后,也不知道這個鏈能干什么,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能有什么幫助,我覺得目前區塊鏈領域遇到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瓶頸,而是區塊鏈本身是否真的能為我們的社會創造價值,是否能為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有所貢獻。
這個事情不解決可能會嚴重制約區塊鏈行業的發展,那可能區塊鏈就永遠是一小部分人或者部分投機者的戰場,和一部分情懷主義者的烏托邦,這個事情如果解決了可能區塊鏈行業會大規模的發展和迅速的落地。
我們可以看到可喜的一面是,行業經過不理智的時期后,目前已經有一些真正和生活與商業落地結合的項目和場景出現,目前已經和2017年有了本質的不同。
2.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區塊鏈與互聯網的關系
具體來說,區塊鏈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之間是競爭關系?還是相互進化?區塊鏈技術會對互聯網產生什么影響?
我認為區塊鏈技術是對互聯網技術的演進、改進、提高和創新,它是存在于互聯網上層的一種技術經濟和商業模式創新的結合體,在技術、金融屬性以及商業模式的運作方面相對互聯網技術都產生了革命性的創新。
狹義的互聯網,比如微信、微博、谷歌、推特、Facebook等等上層應用連成的網絡,可以互相直接傳遞信息,完成各種功能。廣義的互聯網除了上層的應用程序,還包含底層的基礎設施,例如應用層下的傳輸層、網絡層,再往下的物理層等,比如微信,微博、推特、Facebook的底層是構建網絡的載體,路由器、交換機、網線等,再往下是物理網絡的承載形式,比如光纖,是整個網絡的硬件設施。
因此,區塊鏈技術只是在互聯網應用層進行了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并沒有影響互聯網的底層。
互聯網和區塊鏈的發展歷史是非常相象的,無論是互聯網的底層還是上層,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從技術體系方面來說,互聯網和區塊鏈都遵從了自底向上的發展規律,先發展底層基礎設施,接著是基礎設施上面的支撐結構,最后發展出應用和各種各樣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首先誕生的是美國國防部的軍事網絡阿帕網(ARPANET),這是第一個大規模應用的廣義互聯網,從硬件基礎設施到底層IP網絡建設大約經歷了10年的時間,穩定了IP路由體系和DCP傳輸層的傳輸機制。再往上逐漸發展成了現在的互聯網。這個過程從1969年到1989年,經歷了20年。
從1989年到90年代中早期,是硬件底層基礎設施到Personal Computer(PC)的發展階段,并帶動了整個互聯網的發展。大規模PC應用的部署,實現了用互聯網傳遞信息的需求,同時也使得互聯網有了傳遞信息的載體。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歷史上第一個世界范圍內的毫無爭議的獨角獸是制造路由器的思科,思科搭建的底層完備的IP無網絡的載體,為之后互聯網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思科之后互聯網重要的標志性的事件是Microsoft,Microsoft的windows以Personal Operating System的角度使互聯網可以很方便的實現人機對話,進行無縫銜接,為互聯網上層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Windows操作系統之后,90年代中后期誕生了web,人們可以以一種簡單易懂、容易操作的形式設計、使用網絡服務,同時產生了一系列在90年代中后期的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也帶動了第一次互聯網產業和資本市場的繁榮,當然也伴隨著第一次互聯網泡沫。其實現在的區塊鏈,在某種意義下,有點類似90年代中后期或者00年前后的第一次互聯網大高潮和泡沫的階段。
Web興起之后,由于信息太多,人們獲取信息受到了極大的障礙,為了幫助人們檢索信息,產生了各種門戶網站,比如谷歌、百度。
但是單純的從網絡中獲取信息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人們迫切需求和他人之間進行信息交互,之后誕生的互聯網高潮是社交網絡。之后隨著新的技術額以及網絡本身技術的發展,3D、4D技術的誕生和推廣,帶來了下一個互聯網產業的高潮移動互聯網,并且持續到現在。
從技術角度縱覽整個過程,從1969年至今,互聯網的發展一直是遵循自底向上,逐漸完善的發展過程。首先有非常完備的理論體系和基礎設施,在基礎設施之上衍生出了豐富的應用,在應用之上又衍生出針對這些應用的更新的需求,更加豐富的應用不斷演進、提高。
再從商業模式以及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互聯網遵循了一個比較強的周期化的特性。從思科興起到現在互聯網產業大體呈現一個比較強的周期化的特性來看,大概是以四五年為一個周期。2000年誕生了第一次互聯網產業的高峰以及泡沫,2005年谷歌搜索引擎技術的興起,又帶來另一個高峰,2010年社交網絡以及電商的興起,以及2015年移動互聯網的興起,都將互聯網帶上了高峰。
互聯網從技術上來說,是一個自底向上逐漸發展的過程,從商業和資本上來說,呈現一個比較明顯的周期化的特性。區塊鏈技術和區塊鏈產業是否也會遵循相似的軌跡呢?
回顧區塊鏈技術誕生至今發展的歷史:從技術角度說,從2008年至今大概將近十年的時間,區塊鏈技術確實遵循從底層到上層,從公鏈到上面的DAPP逐漸發展的一個過程;從周期性來看,區塊鏈二級市場走勢大體上呈現比較強的周期性規律,這個周期可能和互聯網不完全一致,但也呈現周期性的規律。
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歷史規律可能會和互聯網本身的發展規律比較相似。區塊鏈技術本身是互聯網技術的一個延伸、升級、改進,本身也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它應該遵循互聯網發展的一些基本的規律,從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來看,它確實呈現這樣的規律。
互聯網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都經歷了較大的事件,按照歷史規律來看,在2020年前后可能也會產生一些新的令人振奮的事情。區塊鏈的下一個波峰可能也會在2020年前后,會有令人振奮的事件發生。
3.從互聯網到下一代互聯網要經歷哪些階段?
1950年前互聯網被發明出來,其實沒有那么美好,它是用來殺人的。冷戰時期,美國軍方為了抵御蘇聯的核打擊,迫切需要一個非常安全的軍隊指揮通信系統,但當時的電話系統不足以支撐這個需求,于是,美國國防部聯合一些美國的高等院校試圖建立一種可以在核打擊之后生存下來的軍隊通信指揮系統,這就形成了互聯網的第一代模型,就是IP network。
IP network相對于傳統的電信系統的根本的不同是它是建立在無連接的通信基礎之上的,電話系統必須是點對點直連,但是IP network采用Best Effort的形式,只要有任意一條路徑是通的,就可以走這一條路徑的對端,只要整個通信系統沒有完全摧毀,至少有一條路徑可以進行通信的溝通。這就解決了美國在冷戰時間地獄蘇聯第一輪核打擊進行反擊的這樣一個非常強的訴求。
了解了這個背景,就會了解現代互聯網的基本設計原則、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們為什么要引進它來建設下一代互聯網。因為當時在設計ARPAnet work的時候,有幾個非常強的假設:
第一,連接100多個分布在美國各個地方的軍隊指揮所;
第二,這些指揮所是不會動的,就不需要考慮通信節點的移動性,所以現有的IP network和整個傳輸層TCP不是為移動網絡設計的,因此,互聯網在面對比較大規模動態或者移動性網絡的時候會顯得非常不好。比如,坐高鐵的時候,手機網速非常不好,時斷時續,連接非常不穩定。清華大學、中國鐵道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在高鐵上做了四年的實驗,跑了10萬公里,真實監測在高鐵上網絡性能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網絡不好的一個原因不是因為你在移動網絡中,信號沒有被覆蓋到,而是因為傳輸層的IP地址跟不上本身節點的移動,導致不斷的斷線重連。
第三,互聯網底層不太需要考慮上層的信任問題,因為軍隊指揮官之間的信任是由軍隊指揮系統來完成的,網絡只需要傳輸信息,所以互聯網底層的安全性是非常脆弱的,即使現在手機上有很多殺毒軟件,仍然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第四,當時設計的互聯網是為了打電話更穩定,現在互聯網主要用來看電影、看導航、訂外賣……,90%以上的服務跟打電話存在根本的不同。打電話的通信對端是極其關心通信對端的那個人是誰的,而現在90%以上的網絡行為則不需要關心通信對端的人是誰。
舉個例子,地球上有70億人,兩百多個國家,幾萬億種商品,幾千萬個公司,如果吃一個罐頭一定要找到罐頭廠,點對點購買,會非常麻煩。于是,現實世界中出現了超市,生產罐頭的廠商把罐頭放在超市里,想吃罐頭的人去超市買罐頭,超市負責完成整個價值對接轉移的工作,并且非常高效。
下一代互聯網大體上也會沿著這個方向發展,互聯網是基于IP地址點對點直連的模式,在簡單的拓撲結構下效率非常高,但是現在網絡中有幾百億個節點,未來可能有幾千億,幾萬億,網絡服務的數量也是以萬萬億來計的,最方便的連接形式是網絡服務提供者將服務注冊到網絡中,服務使用者從網絡中直接獲取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應用層服務的使用者和發布者并不需要認識通信的對端,也并不需要實時保證與通信對端節點的連接,只需要保證針對服務的連接就可以,將之前整個通信過程縮短了一半,極大提高網絡服務在網絡中的分發速度。
另外,可以使得網絡自適應支持移動性,在這個過程中,對于上層應用來說,只要服務本身沒有變化,連接就不需要被中斷,不同IP地址切換,或者底層的動態性,比如說流量工程,負載均衡,服務遷移等可以都由網絡對上層應用以一種透明的形式完成,效率非常高,大概是一百倍、一千倍快于上層應用維護動態的網絡特性。
如果向這個方向發展,網絡自適應地從基因上支持大規模動態性的服務的分發和獲取,進而對現有網絡性能和它可以支撐的網絡上層應用帶來極大的改進和提高。
這只是下一代互聯網發展的一個方面,就是從面向地址的通信方式逐漸改進為面向服務或者面向信息的通信方式,這是下一代互聯網前進的方向。
但這只是下一代互聯網包含的一項內容,下一代互聯網是非常復雜、體系化的系統架構,它包括以服務和信息為中心的通信模式,同時也包括IPV4向IPV6的過渡,可能也包含移動網絡和IP網絡的融合,5G網絡和IP網絡的融合,移動網絡的全IP化,甚至在科幻場景中可以看到衛星網絡,天地網絡,比如清華大學正在承擔的空天地一體化的網絡構建等,都是下一代互聯網的組成部分。
每一次互聯網大的革新都伴隨著商業模式的巨大創新和機會,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積木云積極嘗試,希望可以抓住兩個比較大的機遇,同時為互聯網的發展貢獻一些自己的力量。一個是從現有互聯網到下一代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通信模式的變革,積木云是通過SCN來實現的;另一個方式是通過引用區塊鏈技術來增強SCN網絡,使服務中心網絡獲取更好的信任性和激勵性的支撐。
通過結合區塊鏈技術和下一代互聯網技術,我們希望可以為現有的Internet提供更好的移動性、擴展性,魯棒性,可信性,公平性和激勵性的支撐,形成更好一個互聯網底層體系架構,為上層的應用來服務。
4.打通區塊鏈和互聯網兩個平行的世界
區塊鏈是互聯網的一個非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和改進,但它同時也是互聯網的組成部分。而物聯網是對互聯網的另一個延伸,互聯網和物聯網本身并不是平行的關系,物聯網是所有的物體連接起來形成的網絡,它的載體也是互聯網,所以本身更像是對同一個事務在不同角度的一種描述。
人工智能和互聯網像是兩個平行世界的東西,但是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可能有比較好的結合點,因為在人工智能中需要確保數據的可信性來建立模型,而區塊鏈技術恰好能為數據的信任提供很好的支撐。另外,未來人工智能也可能設計和實現更好的共識機制為區塊鏈提供更好的支撐,包括在區塊鏈中非常重要的社區運營、治理結構以及模型,人工智能技術也可以進行改善。
VR技術可能和互聯網、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都有結合的地方。舉一個例子,電影頭號玩家,現實世界到Cyberspace的映射,通過互聯網或者物聯網支撐,游戲里有非常多的機器人,有一些有意思的場景是通過人工智能實現的。同時,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所有的人物信息、裝備、游戲數據都必須是可信的,這正好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來實現。
未來互聯網、區塊鏈、VR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帶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創新和新的商業模式的出現。
整個互聯網的商業價值有多大,互聯網底層協議價值就應該有多大。基于區塊鏈技術或者通過區塊鏈技術改進的TCP/IP協議,因為所有的互聯網上層應用,無論是區塊鏈應用還是非區塊鏈應用,無論是公鏈還是其他的鏈,都要以底層的TCP/IP支撐的,所以對IP進行改進,上面的所有東西其實都可以來使用你的服務。
我們認為通過區塊鏈技術對IP和TCP這一層的改進還是有非常大的創新空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空間的。區塊鏈技術并不是用來提高TCP/IP的性能的,那為什么要使用區塊鏈技術呢?
原因在于互聯網TCP/IP在設計之初,在底層結構并沒有考慮太多的整個網絡的現實性問題,對網絡的應用場景提供很好的信任支撐,這一直是互聯網的短板之一。區塊鏈技術在這方面可以由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以一種自適應的方式為網絡提供可信的信任性的支撐技術,恰好能夠改進原有Internet設計過程中長期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非常有潛力和價值的一種組合方式。
以太坊之后誕生的新一代公鏈絕大多都是在“不可能三角”中尋求平衡,有的則是以TPS作為最高指標,有的則是在商業需求的考量下來制定一個安全性、成本控制最好的速度。
但這些公鏈最大的困擾是,無論處于何種TPS和三角平衡中,都未曾發現有足夠大量的市場需求出現,因而難以在短時間內擺脫空轉的煩惱。積木云(Blockcloud)提出了一個現實的愿景,那就是改造傳統現實世界的網速。
積木云(Blockcloud)是一個互聯網的技術創新項目,它雖然用到了區塊鏈技術和token激勵手段,但最終目標并不是指向區塊鏈,而是提升傳統互聯網網絡的速度和體驗。這是區塊鏈世界第一次跟互聯網打通,并重新定義二者的關系。
在過去,互聯網被區塊鏈世界稱為“古典互聯網”,區塊鏈信仰者從不認同區塊鏈是互聯網的附屬之物,相反,認為區塊鏈是比價值互聯網宏大得多的存在。
但是,在積木云(Blockcloud)的項目中,區塊鏈被界定為互聯網的“應用層”——互聯網被界定為公路,而區塊鏈被喻為路上的汽車。區塊鏈技術被作為實現互聯網底層協議改造的一種工具,運用于實體產業中。
我們引入了“服務為中心的網絡SCN(Service-centric Networking)”, 對互聯網協議棧中的網絡層和傳輸層進行優化,從而提升網絡速度和體驗。
互聯網的網絡質量在時間和空間層面都極不均衡,也難以適應動態的場景,因而我們經常能夠感受到,在高鐵上網網絡斷斷續續、在地鐵上看視頻流量費用很貴。積木云(Blockcloud)就是利用SCN將IP地址的身份與位置語義進行分離,使得應用程序可以直接通過服務名字和所需的服務建立連接,解決現有網絡的動態性與可拓展性。
5.創業從來都是艱苦和浪漫并存
Blockcloud有點像華為做的事情,或者思科做的事情,不直接面向C端用戶。對于你一個C端個體來說,可能目前不是那么大,比如你聊個微信,刷個今日頭條其實用不上Blockcloud。
但非常多的場景,像現在的工業互聯網和未來的智能駕駛、人工智能、虛擬現實AR、VR這些東西,對網絡的性能要求是比較高的。
其實再回想五年、十年,十年前基本上想不到每個人的手機都能上網,五年前也不太能想到現在一個手機就可以不帶身份證,不帶錢包,不帶銀行卡。可能五年之后,所有能通電的玩意都能上網了。然后許多科幻電影里場景,你現在覺得它是科幻,可能五年十年之后,它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了,這個事情非常快。
Blockcloud的協議是通過搭積木的方式來構建的。Blockcloud架構一共四層,從底往上交易鏈層,服務鏈層,路由層和服務層。以超市為例,交易鏈層就是收銀員,服務鏈層就是質檢員,路由層可能就是整個大商場里面的地圖,上面的服務層就是商場。這么個架構,下兩層是區塊鏈的事,上兩層是網絡基層的事。
Blockcloud屬于數據傳輸協議,而公鏈是在這個協議之上的應用協議,比如說對于某些公鏈,它需要更好的網絡底層的支持,那就把我們放在它下邊;比如一些公鏈,它上面有比較好的具體場景的應用可以跑在我們上面;比如說有一些解決特定問題的公鏈,像數據的隱私、身份的認證等問題。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補充,幫助我們提供更好的某一方面的飽和特性。
在Blockcloud協議之上,可以產生區塊鏈原生應用,也可以連接部分互聯網的應用。只不過對于原生的互聯網應用,我們可能需要把一部分鏈的東西和區塊鏈經濟的部分給加進去,所以它可能需要在技術和經濟模式層面上做一些改動和創新。但是如果完全不想改動,就把我們當一條傳統的馬路,也沒啥問題。
這是很大的事兒,本質上來說,做互聯網底層就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和努力的團隊體系化作戰的事情。因為我們每一代互聯網人基本上都是以這個節奏,一點點耕耘,像修路一樣,吭哧吭哧,一個小錘子一個小錘子把它鑿出來的,我們團隊具有這樣的基因。
我們剛創業的時候用的是自己積累的零用錢和獎學金,因為那時候比較窮,也不想花家里的錢,我們買過20多小時的站票,四個人擠在35塊錢的小旅館,那旅館我們住了有小一個月吧,后來看門的老大爺看我們眼神都比較奇怪了,因為我們四個老爺們睡一張床。
再后來我們有了辦公室,是一個200多平米的房子,上面用來住人,下面用來辦公,累了就上去睡覺,醒了就下去繼續辦公。剛開始的時候也覺得沒什么問題,我們都是一堆男生,后面到第九位還是第十位員工的時候,我們希望招一個女生,來處理一些行政的工作,當時我們在招聘網站上掛了招聘啟示,陸續面試了幾位女生后,有一天突然來了幾個警察,說樓下保安舉報,我們這經常有年輕的女孩進進出出,非常的神秘,懷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過來查一查,然后把我們查了個底朝天,發現我們確實只是一個做互聯網技術的公司,后來還有一次有個姑娘來面試完了之后,她爸爸打來電話質問我們是不是傳銷團伙,說我們這樣很危險。
創業從來都是艱苦和浪漫并存。在行業下行的階段,有不少的創業者可能挺不下去了,但對于我們來說,如果經歷過更苦的日子,其實覺得現在也還沒什么,至少今后還是有很大希望的。
來源: DAO 區塊鏈智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