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賬本面對面金融專場在北京召開,來自民生銀行、中信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京東金融的區塊鏈項目負責人齊聚,分享了區塊鏈技術賦能銀行領域的實踐與思考。
“最理想的金融體系應當滿足四個特性:第一,有一種機制可以消除體系內的信息不對稱性。第二,有一種手段可以降低整個體系運行成本。第三,有一種保證可以保護數據隱私。第四,有一種監管使得整個體系內的每一步都非常得開放和透明。而全部能滿足以上四種特性的技術,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區塊鏈技術。”民生銀行總行科技部副總經理蔡膺紅如是說。
銀行為什么要用區塊鏈?
區塊鏈主要解決信任問題,從而實現跨組織的多方協作,最終構建起基于區塊鏈的自治生態。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對公管理設計室主管侯廷偉表示,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1、聯接
? 聯通組織級“信息孤島”,去中心、去行政化地形成規模化行業生態; ? 聯通交易全部參與角色,提高分工協作效率,促進經濟發展; ? 所有交互數字化,消除手工、實物交換等環節;
區塊鏈構建起平等、可信、去中心化、去行政化的平臺,組織級的“信息孤島”被聯通在一起,在這樣一個行業生態形成之后,我們就可以把所有參與角色拉進來,提高分工、協作的效率。最直接的,就是省去了很多手工化的流程,將紙質憑證數字化。
2、共享
? 完整、透明、權威地記錄交易過程; ? 提高信息交換效率,減少信息盲區; ? 多方共享的“分布式賬本”,流程可大幅優化;
在共享方面,運用區塊鏈分布式協同的特性,可以完整、透明、權威的記錄交易過程,提高信息交換效率,減少信息盲區。銀行傳統的交互是通過報文系統,它只是做一個信息的傳遞,但中間的信息并不做存證、仲裁和邏輯判斷。 通常是大家約定好規則,我把信息傳給你處理,處理好之后反饋給我,或者通過對賬清算的機制來去保證一致性。而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讓大家協作完成,可以大幅的優化流程,使得原先只能線下操作的流程,都可以在線上進行。
3、仲裁
? 通過密碼學保證交易不可抵賴、篡改、偽造; ? 通過智能合約中立客觀地執行預設邏輯,并完成流程、結果判定; ? 分布式賬本技術減少犯罪空間,降低糾紛可能;
在仲裁方面,應該是區塊鏈運用最多的地方。首先,密碼學保證它是高可信的平臺。其次,智能可約的執行是客觀、中立的,不會受到某一個機構和環境的控制。所有參與角色的權利和義務都可以用智能合約去規定好,通過程序來組織交易角色,讓大家協同起來,這樣就不再需要信息中介,最后,分布式共享賬本可以使信息處理的過程透明化,減少犯罪空間,減少糾紛。
銀行哪些業務場景適合用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可以在多方間解決信任和協作的問題。并擁有推進信息化建設、推動流程變革等技術優勢,侯廷偉認為,區塊鏈比較適合以下方面的金融領域應用:
1、沒有天然中心或需要去中心中介進行組織間信息化聯接的領域
? 跨境支付、跨境結算、國內信用證、數字協議等
例如,中國民生銀行推出了基于區塊鏈的國內信用證信息傳輸系統(BCLC), 應用于信用證的開立、通知、交單、承兌報文、付款報文各個環節。
再如,趣鏈科技與興業銀行合作的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投標保函申請系統上線,實現了投標保函業務的全流程在線操作和辦理,在保障業務數據真實可信的同時提高了客戶體驗。
再如,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與杭州聯合銀行合作,實現業內首筆跨行區塊鏈福費廷交易,此筆業務借助區塊鏈技術連接買入行、賣出行雙方,通過在線詢價、報價,發送電文、傳輸單據等功能,實現交易電子化,有效提升時效性、安全性、便捷性。
2、需要通過數據共享解決眾多參與方之間信息共享、流程優化的領域
? 資產證券化、資產管理、信用證、供應鏈金融等
例如,平安銀行開發了核心企業應收賬款服務平臺,在區塊鏈中記錄應收賬款確權、流轉、融資、到期支付的全流程信息。
再如,浙商銀行基于趣鏈科技底層區塊鏈平臺 Hyperchain 開發的“應收款鏈平臺”上線。該平臺專門用于辦理企業應收賬款的簽發、承兌、保兌、支付、轉讓、質押和兌付等業務。
3、需要通過區塊鏈權威、中立、客觀的特性進行存證、仲裁的領域
? 數字協議、數字化存證等
例如,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安排部署,由上海票據交易所、數字貨幣研究所牽頭,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承接、會同4 家商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杭州銀行)研發的“基于 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實驗性生產系統2018年成功上線試運行。
再如,蘇寧金融上線的金融行業區塊鏈黑名單共享平臺系統,將金融機構的黑名單數據加密存儲在區塊鏈上,金融機構可通過獨立部署節點接入聯盟鏈,開展區塊鏈黑名單數據上傳和查詢等業務。
再如,云象區塊鏈助力興業銀行推出區塊鏈防偽平臺。該平臺已提供了通用的數據防偽存證、數據驗證、歷史記錄查詢、數據查驗、文件查驗等功能模塊以及平臺防偽服務相關 API。
4、需要中介裁定的所有權轉移領域
? 數字貨幣、債權轉移、資產證券化等
例如,微眾銀行設計了基于區塊鏈的機構間對賬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將資金信息和交易信息等旁路上鏈,上海華瑞銀行、長沙銀行、洛陽銀行等相繼加入使用。
再如,中國銀聯借助 IBM 區塊鏈技術打造跨行銀行卡積分通兌平臺,優化與各大銀行的結算流程與配置,提高客戶忠誠度。
再如,趣鏈科技與德邦證券、復星恒利證券開展合作,共同探索基于區塊鏈技術的 ABS 發行平臺,旨在聯合各方機構增強資產可信度、提高清算效率和貸后資產監管統計。
銀行是如何進行技術選型的?
從國內外銀行布局區塊鏈的實踐來看,比特幣、以太坊、R3 聯盟的 Corda,Ripple 跨賬本協議,Hyperledger fabric都曾在銀行的嘗試與考慮范圍之內,銀行面對眾多的底層公鏈,是如何做出選擇的?
民生銀行總行信息科技部區塊鏈實驗室主管王連誠給出了答案,他表示,金融行業的特殊性要求其在技術選型主要基于以下考慮:
? 可控的成員管理 ? 穩定、高性能 ? 安全、可信的交易 ? 靈活的隱私保護 ? 可定制化開發 ? 成熟的社區支持
在早前的采訪中,王連誠曾做過橫向的對比:
(比特幣、以太坊)公鏈VS聯盟鏈(Corda、Hyperledger)
比特幣技術通過 POW 共識算法和最長鏈原則實現了較為充分的去中心化和透明可信性,但是其性能上存在限制,比如最高每秒處理 7 筆交易,功能上,缺乏一套完整強大的智能合約語言無法適用于復雜的金融業務規則。
公有鏈技術的另一個代表,以太坊雖然擁有“圖靈完備”的智能合約語言,但是仍然無法滿足金融聯盟鏈對隱私、節點可控等要求。
相比 Corda 、Ripple等聯盟鏈技術, 超級賬本Hyperledger Fabric具有非常模塊化的結構,基于 MSP 的聯盟鏈成員管理,多通道機制和靈活的背書策略可以實現精細粒度的訪問控制。同時其技術更開放,社區成熟度更高,已被廣大金融機構所認可。
無論公有鏈技術還是聯盟鏈技術,都是要解決所選擇業務場景的痛點。在銀行貿易金融領域中,區塊鏈的參與節點需要經過嚴格的準入審核,同時對區塊鏈有隱私保護需要和高性能的要求,因此相比公有鏈技術,聯盟鏈更符合當前貿易金融領域的業務需求。
Hyperledger目前在國內銀行的應用略勝一籌
在此次北京見面會中,超級賬本中國社區發展經理龍文選展示了兩張圖,分別包含了全球范圍內超級賬本的高級會員與標準會員,而紅色標注即為專注于金融領域應用的企業,由此可以窺見其生態的擴張。
區塊鏈賦能銀行產業還存在哪些困境?
早在15、16年,銀行就開始嘗試運用區塊鏈,但現在回過頭看,很多都是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除了因為當時技術的成熟度不夠,我們很想知道,在這些場景中到底有沒有實現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到底能不能解決行業內的真實痛點?
Hyperledger、Corda等平臺面臨的挑戰
智鏈ChainNova CEO,北京大學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董寧是非常早期的實踐者,他的原話是:“對Fabric愛之深、痛之切”,在他看來,Fabric等平臺面臨金融場景時的挑戰,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大數據、數據溯源、自動對賬、錯誤檢測。
1、處理大數據能力
? 無法對接多種數據源 ? 大數據存儲能力有限 ? 大數據計算能力有限
坦白來講,今天我們做產品驗證、數據對賬、KYC,最早并不是從區塊鏈開始的,而是大數據,包括區塊鏈所做的一些產業金融的場景,最后發揮的還是數據的價值。那么問題就在于區塊鏈和大數據如何結合呢?
今天的情況是,我用區塊鏈記錄數據之后,再需要大數據分析時,還要先把這套數據導出來。那么這樣有什么意義呢?我直接用數據庫存上不就好了嘛,因為你反復導出的過程中還是有做假的機會。
確實在做銀行對賬、KYC業務的時候是需要大數據的能力的,銀行的要求是實時或者準實時的,而不是在讓數據在鏈上滾了一個星期拿出來的報告。
2、數據之間關聯性
? 缺乏業務事件端到端的可見性 ? 無法可視化展示數據之間的關系
銀行做審計,合規,或者前臺、中臺、后臺關聯性的時候,需要數據溯源,而今天Fabric業務端到端的能力是非常弱的,就是說上鏈達成共識后,也很難發現其中的關聯性。
3、對賬
? 只能對鏈上交易進行自動對賬 ? 已完成交易的數據處理依然很復雜
基本上,我用Fabric搭的這條鏈,還是不能替代原有的系統,只能說是今天有個什么新業務,我用Fabric先試一試,重新把數據搭建在上面,那銀行原先經手的如此多的復雜數據,該如何用起來呢?
今天談區塊鏈的顛覆和取代,可是銀行原有的核心業務的數據如果都不能利用,要重新搭系統,那何年何月才能搭起來?
4、有無錯誤檢測相關功能
? 只能檢測單個交易的有效性 ? 沒有分布式事務的處理機制
我們真的發現今天做審計的過程中,出現兩個系統賬對不上,那就是說肯定出錯了。錯了就要花很多人力物力去查,雖然是有一些工具,但用起來還是很復雜。有一個報告統計發現,做錯誤檢測,平均需要14.5天。
總而言之,全球金融行業在用區塊鏈解決傳統業務痛點時,又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包括缺乏從前臺到后臺操作的可見性、業務流程難以恢復和重現、對賬流程復雜,需大量人工操作、整個生態系統的數據治理和隱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計和法律要求,缺乏獨立數據驗證等等。
聯盟鏈運行的實際問題
民生銀行總行信息科技部區塊鏈實驗室主管,王連誠也提出在部署區塊鏈業務時面臨的實際問題:
第一、網絡復雜。由于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架構,在銀行等機構之間需要開通復雜的點對點網絡訪問關系,對網絡的控制要求較高。
第二、升級協調。隨著機構的增加,需要協調各個機構進行版本變更時,升級時鏡像文件要多次分發,統一協調時間窗口,溝通成本較高。
第三、維護成本。銀行系統的物理結構比較復雜,每家節點銀行都要投入人員進行維護,這個成本較高。有的銀行是用云服務,有的不是,這些云服務的對接本身也很復雜。
第四、部署復雜。系統內物理結構復雜,且分布于多個不同的內部網絡區域,各機構部署架構不統一,增加運維難度。
第五、跨地區。KAFKA/ZOOKEEPER/ORDERER跨地區分布式部署導致性能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