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看到或聽到區塊鏈和比特幣的關鍵詞,但是對于像我這中菜鳥級別的如何簡單通俗的理解區塊鏈呢?
1.區塊鏈的舉例
區塊鏈的本質是一個分布式的公共賬本,任何人都可對這個賬本進行核查,但不存在單一的用戶可以對它控制。在區塊鏈系統中的參與者共同維持賬本的更新:它只能按照嚴格的規則和共識進行修改。
舉例:如果A借了B 100塊錢,這個時候,A在人群中大喊“我是A,我借給了B 100塊錢!”,B也在人群中大喊“我是B,A借給了我100塊!”此時路人甲乙丙丁都聽到了這些消息,因此所有人都在心中默默記下了“A借給了B100塊錢”。這個系統中不需要銀行,也不需要借貸協議和收據,嚴格來說,甚至不需要人與人長久的信任關系(比如B突然又改口說“我不欠A錢!”,這個時候人民群眾就會站出來說“不對,我的小本本上記錄了你某天借了A100塊錢!”)。
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整個系統中沒有了權威的中心化代理,信息的可信度和準確性便會面臨問題。
可能你已經發現了,在上述的模型中,所謂的“100塊錢”已經不重要了。換句話說,任何東西都可以在這個模型中交換,甚至你可以憑空杜撰一個東西,只要大家承認,你就可以讓你杜撰的東西流通。比如:我在人群中高喊一聲“我創造了10個查克拉!”,我甚至不需要知道查克拉是什么,也不需要關心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查克拉,只要大家都聽到,然后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記下“LaiW3n有10個查克拉”,于是我就真的有100個查克拉了。從此以后,我便可以聲稱我給了某人1個查克拉,只要路人甲乙丙丁都收到并且承認了這一信息,那我就算完成了這次交易,哪怕世界上沒有查克拉。又比如:“比特幣”,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真正的區塊鏈和比特幣比上述的模型復雜太多,細節也豐富太多。
但是存在以下問題:
假設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憑空創造的查克拉已經在這個系統中流通了起來,大家都開始認可了查克拉。但是這個系統中一共就只有10個查克拉,于是有人動了壞心思,他在人群中高呼“我有10個查克拉!”怎么辦?大家是直接在本本上記下他有10個查克拉么,這樣不是人人都可以偽造查克拉了么?
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發生,決定在我創造查克拉的時候給我的查克拉打上標記(更準確地說,我是給我喊的那句“我創造了10個查克拉”打上標記,比如標記為001),這樣以后在每一筆交易的時候,我在高喊“我給了某某1個查克拉!”的時候,會附加上額外的一句話:“這1個查克拉的來源是記為001的那條記錄,我的這句話標記為002!”。我們再抽象一點,某人喊話的內容的格式就變成了:“這句話編號xxx,上一句話的編號是yyy,我給了某某1個查克拉!”,這樣就解決了偽造的問題。其實上述模型就變成一個簡化的中本聰第一版比特幣區塊鏈協議。
看到這里基本已經能夠生動形象又不涉及任何細節地解釋區塊鏈了。但是任然存在以下疑問:
“憑啥?”
“憑啥你喊一句話我就幫你記?我的小本本不要錢么?”。為了激勵大家幫我傳話和記賬,我決定給第一個聽到我喊話并且記錄在小本本上的人一些獎勵:第一個聽到我喊話并記錄下來的人,你就憑空得到了1個查克拉,這個查克拉是整個系統對你幸苦記賬的報酬,而你記錄了這句話之后,要馬上告訴其它人你已經記錄好了,讓別人放棄繼續記錄這句話,并給你自己的記錄編號讓別人有據可查,然后你再把我的話加上你的記錄編號一起喊出來,供下一個人記賬。
當這個規則定下以后,這個系統中一定會出現一批人,他們開始豎著耳朵監聽周圍發出
的聲音,以搶占第一個記賬的權利。比如概念 “比特幣挖礦”。畢竟1比特幣=1K-nK美元。
比特幣挖礦機,就是用于賺取比特幣的電腦,這類電腦一般有專業的挖礦芯片,
多采用燒顯卡的方式工作,耗電量較大。用戶用個人計算機下載軟件然后運行特定算法,
與遠方服務器通訊后可得到相應比特幣,是獲取比特幣的方式之一。
“聽誰的?”
在這個系統中,如果我和另一個人C幾乎同時地喊出一句:“為了艾澤拉斯!”。由于聽眾所處的位置不同,一定會有人先聽到我說的那句話,而另外一些人則先聽到C的那句話,如果我們規定只能有一個人說出這句話,那到底這句話是誰說的?
如果不加任何條件,那么上述的情況一定會這樣發展:一部分人認為這句話是我說的,在聽到這句話之后開始記賬,之后他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基于這個事實,并且隨著這個信息一次次的傳下去,這條信息鏈會越來越深;而另外一群認為是C先說這句話的人,也會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這樣,原本是一條唯一的信息鏈,在我們喊出“為了艾澤拉斯”這句話之后,分叉了?
這會導致怎樣的情況呢?按照我們的設想,應該每個人的小本本上記錄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條可以把所有信息串聯起來的鏈條。但是在這一刻,他們小本本上記錄的東西不一樣了?以后還怎么確定交易和信息的真實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又追加了新的規則,增加記錄編碼的難度,即比特幣挖礦難度,保證記錄的唯一性(保證節點之間的同步)。”不知道用唯一性是否準確?
2.區塊鏈的應用
區塊鏈幾乎可以應用到任何領域,在金融、物流、公共服務等領域都有大量案例。中國央行早在2016年就表態支持區塊鏈。2016年11月,中國政府正式把區塊鏈列入十三五規劃綱要中。 比如貴州超過3000億的脫貧脫貧攻堅基金,要通過300多個單位的運作,惠及493萬貧困人口,如何確保扶貧資金募款,投資,使用管理等環節正確運作呢?區塊鏈具有多方共識,交易溯源,不可篡改等技術特點,使它在確保信息可信、安全、可追溯等方面具有傳統技術不可比擬的優勢。以城市為單位,第一個發布區塊鏈白皮書的就是貴陽市。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馬云最近兩年在公共場所提及最多的概念便是信用體系。互聯網在未來不會是創業主體,而是像空氣一樣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螞蟻金融便是馬云最為看重的業務體系,在馬云的構想下,未來人們的生活將無現金,并可以用信用兌換商品。這一實現,十分需要一種革命性的信用機制。這一機制在2016年的支付寶App里已經悄然 上線---螞蟻區塊鏈
3.從技術角度簡單理解區塊鏈
(1)區塊鏈的本質
區塊鏈是一種特殊的分布式數據庫。
首先,區塊鏈的主要作用是儲存信息。任何需要保存的信息,都可以寫入區塊鏈,也可以從里面讀取,所以它是數據庫。
其次,任何人都可以架設服務器,加入區塊鏈網絡,成為一個節點。區塊鏈的世界里面,沒有中心節點(去中心化),每個節點都是平等的,都保存著整個數據庫。你可以向任何一個節點,寫入/讀取數據,因為所有節點最后都會同步,保證區塊鏈一致。
(2)區塊鏈的最大特點
區塊鏈沒有管理員,它是徹底無中心的。其他的數據庫都有管理員,但是區塊鏈沒有。如果有人想對區塊鏈添加審核,也實現不了,因為它的設計目標就是防止出現居于中心地位的管理當局。
沒有了管理員,人人都可以往里面寫入數據,怎么才能保證數據是可信的呢,這就是區塊鏈奇妙的地方。
(3)區塊
區塊鏈由一個個相連的區塊(block)組成。區塊很像數據庫的記錄,每次寫入數據,就是創建一個區塊。
每個區塊包含兩個部分:
區塊頭(Head):記錄當前區塊的元信息
區塊體(Body):實際數據
區塊頭包含了當前區塊的多項元信息
生成時間
實際數據(即區塊體)的 Hash
上一個區塊的 Hash
。。.。。.
Hash 就是計算機可以對任意內容,計算出一個長度相同的特征值。區塊鏈的 Hash 長度是256位,不管原始內容是什么,最后都會計算出一個256位的二進制數字。而且可以保證,只要原始內容不同,對應的 Hash 一定是不同的。
舉例來說,字符串123的 Hash 是a8fdc205a9f19cc1c7507a60c4f01b13d11d7fd0(十六進制),轉成二進制就是256位,而且只有123能得到這個 Hash。
(4)Hash 的不可修改性
區塊與 Hash 是一一對應的,每個區塊的 Hash 都是針對”區塊頭”(Head)計算的。
Hash = SHA256(區塊頭)
區塊頭包含很多內容(包括上一個區塊的Hash、當前區塊體的Hash等,見上圖)。這意味著,如果當前區塊的內容變了,或者上一個區塊的 Hash 變了,一定會引起當前區塊的 Hash 改變。
如果有人修改了一個區塊,該區塊的 Hash 就變了。為了讓后面的區塊還能連到它,必須同時修改后面所有的區塊,否則被改掉的區塊就脫離區塊鏈了。Hash 的計算很耗時,同時修改多個區塊幾乎不可能發生,除非有人掌握了全網51%以上的計算能力。
正是通過這種聯動機制,區塊鏈保證了自身的可靠性,數據一旦寫入,就無法被篡改。這就像歷史一樣,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從此再無法改變。
(5)采礦
由于必須保證節點之間的同步,所以新區塊的添加速度不能太快。試想一下,你剛剛同步了一個區塊,準備基于它生成下一個區塊,但這時別的節點又有新區塊生成,你不得不放棄做了一半的計算,再次去同步。因為每個區塊的后面,只能跟著一個區塊,你永遠只能在最新區塊的后面,生成下一個區塊。所以,你別無選擇,一聽到信號,就必須立刻同步。
所以,區塊鏈的發明者故意讓添加新區塊,變得很困難。他的設計是,平均每10分鐘,全網才能生成一個新區塊,一小時也就六個。
這種產出速度不是通過命令達成的,而是故意設置了海量的計算。也就是說,只有通過極其大量的計算,才能得到當前區塊的有效 Hash,從而把新區塊添加到區塊鏈。由于計算量太大,所以快不起來。
這個過程就叫做采礦(mining),因為計算有效 Hash 的難度,好比在全世界的沙子里面,找到一粒符合條件的沙子。計算 Hash 的機器就叫做礦機,操作礦機的人就叫做礦工。
(6)難度系數
你可能會有一個疑問,人們都說采礦很難,可是采礦不就是用計算機算出一個 Hash 嗎,這正是計算機的強項啊,怎么會變得很難,遲遲算不出來呢?(比特幣挖礦機,就是用于賺取比特幣的電腦,一般有專業的挖礦芯片,多采用燒顯卡的方式工作)
原來不是任意一個 Hash 都可以,只有滿足條件的 Hash 才會被區塊鏈接受。這個條件特別苛刻,使得絕大部分 Hash 都不滿足要求,必須重算。
區塊頭包含一個難度系數(difficulty)這個值決定了計算 Hash 的難度。舉例來說,第100000個區塊的難度系數是 14484.16236122。
區塊鏈協議規定,使用一個常量除以難度系數,可以得到目標值(target)。顯然,難度系數越大,目標值就越小。
Hash 的有效性跟目標值密切相關,只有小于目標值的 Hash 才是有效的,否則 Hash 無效,必須重算。由于目標值非常小,Hash 小于該值的機會極其渺茫,可能計算10億次,才算中一次。這就是采礦如此之慢的根本原因。
區塊頭里面還有一個 Nonce 值,記錄了 Hash 重算的次數。第 100000 個區塊的 Nonce 值是 274148111,即計算了 2.74 億次,才得到了一個有效的 Hash,該區塊才能加入區塊鏈。
(7)難度系數的動態調節
就算采礦很難,但也沒法保證,正好十分鐘產出一個區塊,有時一分鐘就算出來了,有時幾個小時可能也沒結果。總體來看,隨著硬件設備的提升,以及礦機的數量增長,計算速度一定會越來越快。
為了將產出速率恒定在十分鐘,區塊鏈發明者還設計了難度系數的動態調節機制。他規定,難度系數每兩周(2016個區塊)調整一次。如果這兩周里面,區塊的平均生成速度是9分鐘,就意味著比法定速度快了10%,因此難度系數就要調高10%;如果平均生成速度是11分鐘,就意味著比法定速度慢了10%,因此難度系數就要調低10%。
難度系數越調越高(目標值越來越小),導致了采礦越來越難。
(8)區塊鏈的分叉
即使區塊鏈是可靠的,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如果兩個人同時向區塊鏈寫入數據,也就是說,同時有兩個區塊加入,因為它們都連著前一個區塊,就形成了分叉。這時應該采納哪一個區塊呢?
現在的規則是,新節點總是采用最長的那條區塊鏈。如果區塊鏈有分叉,將看哪個分支在分叉點后面,先達到6個新區塊(稱為”六次確認”)。按照10分鐘一個區塊計算,一小時就可以確認。 現在的規則是,新節點總是采用最長的那條區塊鏈。如果區塊鏈有分叉,將看哪個分支在分叉點后面,先達到6個新區塊(稱為”六次確認”)。按照10分鐘一個區塊計算,一小時就可以確認。
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區塊鏈也有自己的代價。一是效率,數據寫入區塊鏈,最少要等待十分鐘,所有節點都同步數據,則需要更多的時間;二是能耗,區塊的生成需要礦工進行無數無意義的計算,這是非常耗費能源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