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大半導體企業已經開始全力發展可穿戴終端。單靠智能手機只能每況愈下。為了掌控“新潮流”的主導權,半導體企業甚至會造出最終產品。“超薄”和“小型”也為日本部件企業提供了機會。
“我要介紹的是我們設想的全新范疇的商品。叫做‘Qualcomm Toq’。”
在9月4日于美國圣地亞哥舉辦的面向軟件開發人員的活動上,美國大型半導體企業高通(Qualcomm)的首席執行官保羅·雅各布(Paul Jacobs)發表主題演講,在大聲公布了商品的名稱后,雅各布抬起右腕,展示了所佩戴的手表型終端。
在智能手機的核心——處理器的世界市場上,高通力壓群雄,掌握著近4成的份額。2013年7~9月合并結算的銷售額同比增長33%,達64.8億美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8%,達15.01億美元。季度銷售額創歷史新高,稱得上是鼎盛時期。
Toq是高通自主開發的手表型終端。這款終端能夠與配備美國谷歌“Android”OS的智能手機無線聯動。在屏幕上顯示智能手機的來電、消息、日程等信息。而且還能添加應用軟件。
在現場,雅各布強調了Toq優異的可操作性。當在現場屏幕上看到高通股票走高時,雅各布還做出勝利的手勢慶祝,引發現場一片笑聲。最后,當雅各布宣布“我要送給到場的開發者每人Toq當做禮物”時,現場更是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高通將于2013年年底商戰時在美國市場上推出Toq。具體價格尚未公布,預計會在300~350美元之間。作為一家半導體企業,自從2000年把手機業務賣給京瓷的美國法人算起,這還是該公司13年來首次開發最終產品。
最近幾年,谷歌、微軟、亞馬遜等美國IT(信息技術)巨頭加快了自主銷售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最終商品的步伐。此次發表后,“高通或將涉足產品業務”的推測不脛而走。
但在子公司高通技術(Qualcomm Technologies)指揮Toq開發的高級副總裁羅勃·錢德霍克(Rob Chandhok)則正面否定了這個推測,表示“我們不會變成終端企業。Toq也只是限量銷售10萬只而已”。這是因為該公司真正的目的另有其他。
目的在于推銷技術
“新技術的櫥窗”
對于自主開發的這款手表型終端的定位,高通技術的錢德霍克給出了這樣的說法。
現在,手表型終端市場尚處于黎明期,還沒有出現像當年美國蘋果的“iPhone”那樣能夠引領市場的產品。各終端企業在商品中使用的部件和技術也五花八門。
Toq是高通一馬當先展示的“手表型終端的應有形態”。為了讓這款終端使用的技術成為手表型終端的行業標準,該公司希望通過自主推出成品的方式,呼吁終端企業建立合作體制。最終的目的,當然是銷售Toq采用的自主部件,提供技術授權,借此獲利。
高通打算新采用的技術大致有兩項。一是自主開發的反射型彩色顯示屏“Mirasol”。與普通液晶相比,這種顯示屏無需背照燈,能夠大幅減少功耗。另一項自主技術是無線充電技術“WiPower”。省去了終端充電時插線的麻煩。
錢德霍克自信地表示,“Toq充滿電后,開著顯示屏可以使用好幾天。而且充電無需插線,只要放在固定位置即可,非常方便。與待機時間短、充電麻煩的其他手表型終端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身為智能手機部件領域的“贏家”,高通在市場規模未知的手表型終端如此積極,看上去的確不可思議。
其實,該公司打算為Toq采用的兩項技術,原本是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開發的。但就目前而言,兩項技術的推廣情況不盡如人意。尤其是Mirasol,2011年,高通宣布投資約10億美元,建設了工廠,因此,為了將其實用化,高通恐怕也會想盡一切辦法。
而且,世界份額居首的智能手機處理器業務也絕非高枕無憂。因為在今后的主戰場——中國,該公司向新興智能手機企業供應處理器的份額并不算高。
日本Techno Systems Research的調查顯示,在2013年,***聯發科技(MediaTek)與中國展訊通信(Spreadtrum)相加,預計將占到中國大陸智能手機企業智能手機處理器供貨數量份額的約75%。高通的份額僅為約18%,僅為該公司全球份額的一半。
高通之所以搶先為智能手機尋找“接班人”,“估計是因為對單靠智能手機終將走上下坡路存有危機意識”(日本半導體業內人士)。
不只是高通。世界各大半導體部件企業如今都將可穿戴終端視為后智能手機時代的熱門候選,向其投去了熱切的目光。
過去與微軟并稱“Wintel”聯盟,曾經引領個人電腦行業發展的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企業美國英特爾也是其中之一。為了奪回高通趁智能手機爆炸式普及之機奪走的“盟主”寶座,該公司已經展開了行動。
“英特爾有史以來最小的芯片。”
英特爾著眼的目標,是可穿戴終端的心臟——處理器。9月10日,英特爾在美國舊金山舉辦開發者會議,會上,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布萊恩·克蘭尼克(Brian Krzanich)發布專用處理器,宣布將大力發展可穿戴。
處理器名為“夸克”(Quark)。源自于物質的最小單位“基本粒子”。而在此之前,英特爾開發的最小的處理器,是面向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提供的“凌動”(Atom),意思是原子,通過投放更小的“基本粒子”,該公司已經擺出了一決勝負的架勢。
克蘭尼克說:“與性能相比,可穿戴終端更注重功耗和尺寸,”而夸克的特點,正是實現了低功耗和小型化。與現在的凌動相比,“功耗僅為前者的10分之1,尺寸為5分之1”(克蘭尼克)。
在會議現場,克蘭尼克展示了配備夸克的手環型概念終端。表現出了與終端企業等合作,積極進行開發的姿態。英特爾將于2013年內,開始提供面向夸克的開發系統。
英特爾夸克處理器
在個人電腦的鼎盛期,英特爾執著于提高處理器的“工作頻率”等性能。在個人電腦向智能手機轉型的時期,則遭遇了甘拜高通等其他競爭對手下風的痛苦經歷。這一次,該公司希望通過搶先高通發布專用處理器,在市場上吹響反攻的號角。
綜上所述,美國兩大半導體巨頭都在積極發展可穿戴終端。作為產品的核心,英特爾的處理器在個人電腦時代,高通的處理器在智能手機時代分別展現出壓倒性的存在感,充當著終端開發必不可少的“幕后大佬”。
現在,一些日本企業也把英特爾、高通作為了目標。開發相機、內窺鏡等光學儀器的奧林巴斯就是一個例子。
從成品到生產部件
“我們不準備上市眼鏡型終端。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可穿戴行業的英特爾。”
奧林巴斯正在開發類似于谷歌“Google Glass”的眼鏡型終端“MEG”。對于開發的定位,研發中心課長富田晃央給出了上面的回答。該公司不準備在市場投放手表型終端成品,而是要效仿英特爾和高通,通過生產核心部件求生存。
奧林巴斯的富田課長解釋說:“世界上還沒有24小時佩戴的終端,單靠奧林巴斯的產品,很難推廣一種新的文化。鑒于很多企業不具備我們擅長的光學技術,所以,我們選擇了與其他公司合作的道路。”
該公司希望向終端企業提供的,是自主開發的光學技術“瞳分割穿透式光學系統”。這是利用小型液晶面板覆蓋眼球瞳孔直徑一半左右的面積,并且在面板上顯示影像的技術。與眼鏡型終端試制品采用的技術相比,覆蓋眼睛的面積極小,用戶只需移動視線,即可在需要的時候瀏覽影像。富田課長自豪地表示,“不易令用戶感受到壓力的這種光學技術,是與Google Glass的一大差別”。
而且,這項技術還具有其他特點。能夠大幅減輕眼鏡型終端本身的重量。奧林巴斯的試制品是掛在眼鏡上使用,重量還不到30g。“裝配在眼鏡上既不顯眼,也不會覺得不適”(富田課長)。而且待機時間長。按照3分鐘顯示15秒影像的頻率,可以使用8個小時。
奧林巴斯正在與多家終端企業進行協商,“得到了不錯的反響”(富田課長)。這項智能手機沒有的技術有望成為核心部件,一舉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除此之外,長期為蘋果和韓國三星電子等大型智能手機企業提供支持的各大日本部件企業也把可穿戴市場視為新的潛力市場,正在做扎實的準備。
可穿戴是“最后一座要塞”
日本最大的家電展會“CEATEC”于10月上旬在千葉市舉辦。會上,村田制作所和TDK等日本大型部件企業打響宣傳大戰,展位上隨處可見“可穿戴”的文字。
阿爾卑斯電氣展示的可穿戴終端用部件
“對于擅長‘輕薄短小’(薄型化和小型化)的日本企業而言,可穿戴終端用部件是一大良機。”
在TDK主管研發的常務執行董事松岡薰所言不虛,在CEATEC的現場,各大部件企業紛紛展示了連現行智能手機都沒有配備的最尖端部件。最引人注目的是阿爾卑斯電氣展位,打出了寫有“可穿戴”字樣的巨幅展板,在展板下方,正在開發的部件一字排開。利用能夠加工成立體形狀的觸摸傳感器制成的手表型終端的演示也吸引了眾多觀眾。
對于可穿戴終端市場能否成型,部件企業其實并沒有絕對的信心。某日本大型部件企業的高管吐露了真心話,“在數字家電領域,說不定智能手機之后沒有新市場”。
但隨著智能手機的主戰場向新興市場轉移,日本企業擅長的尖端部件的采用比例無疑會下降。這位高管充滿危機地表示,“海外大型終端企業采購的部件主要用于低于100美元的智能手機。這種趨勢無法逆轉”。
但是,對于世界機電IT巨頭看好的新發展領域,也就是可穿戴市場,日本部件企業沒有理由不跟進。阿爾卑斯電氣主管智能手機等部件業務的董事笹尾泰夫滿懷期待地說:“假設全世界2成的智能手機用戶購買了某種可穿戴終端,數量規模就將達到幾億。我們現在沒有閑暇袖手旁觀。”對于各大部件企業,可穿戴終端是有望配備最尖端部件的“最后一座要塞”。
“重新定義手機”。
2007年1月9日。伴隨已經去世的史蒂夫·喬布斯的這句名言,蘋果的第一代iPhone出現在了世人面前。的確如此,智能手機不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占了傳統手機市場,還在逐漸吞噬相機、車載導航儀、游戲等許多終端。簡直稱得上是“終極”數字家電。
然而,僅僅過了6年。智能手機的進化就迎來平臺期,快速淪為大路貨。主戰場也從發達國家轉移到新興市場國家,終端業務甚至沒有了“贏家”。過不了多久,大路貨化的潮流恐怕還將波及到軟件、服務和部件領域。
繼終端、部件、服務之后,現如今,手表型和眼鏡型的可穿戴終端已經成為了各家公司的“希望之星”。但能否成為救世主,現在還不得而知。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在喬布斯已經故去的今天,如果沒有人“重新定義智能手機”,就不可能出現新時代的贏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