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渠道PK
陳彤在新浪以熟悉內容運營一路做到新浪網總編輯,2014年11月入職小米,任負責內容投資和內容運營的副總裁。雷軍給了陳彤10億美金做內容建設,以給缺乏內容基因的小米補上短板,打造內容生態。
陳彤加入之前,樂視于2014年2月以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為由起訴iCNTV,并將小米列為連帶責任方。法院判決后,小米敗訴,賠償樂視網15萬元損失。此后,樂視繼續發難,稱已取證掌握小米對樂視另外500多部電影、電視劇侵權證據,且小米有60多部侵權影視劇沒有下架,稱繼續對小米提出版權訴訟。
實際上,當時版權之爭,也是小米與樂視在電視、盒子、手機等硬件上的打法極為相近之后,很難避免的商業競爭之續集。內容基因強大的樂視想要壓制小米。
陳彤加盟小米后不久,小米18億人民幣入股愛奇藝,又入股華策影視,小米從視頻網站到影視劇制作公司都進行了資本注入,并搭建起了有100多家會員的百川視頻網站大聯盟。
陳彤管理的內容生態涉及了電視劇、電影、大綜藝和短視頻等,主要是以投資、參股,與合作伙伴分成的方式合作。
相比之下,樂視內容方面則通過采購、自制多管齊下,配合以多維度的會員和線下服務粘住用戶。數據方面,樂視稱前三個季度的付費收入超過18億,這意味著樂視會員已經成為樂視生態業務最重要的收入之一。
從內容規模來看,小米引入多家合作伙伴,或許有一定優勢,但是從整合效果和體驗來看,樂視也具有垂直整合的優勢。
2016年,小米和樂視兩家公司往線下投射的力度也在加強。小米受OPPO、vivo等線下渠道強勢影響,加大力氣做小米之家,目前在全國已經建立起幾十家小米之家。在小米之家里,既可以買到手機,同樣可以體驗像ninebot這樣的新奇產品。同樣,樂視也在全國各地建LePar體驗中心,全面推行自己的O2O自營模式。
資本運作比拼
在資本運作層面,樂視與小米也走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樂視以上市公司樂視網為基礎,實際控制人賈躍亭通過股權質押或轉讓進行借款或套現,然后支持樂視七大生態的發展,而小米以手機、電視、盒子等為核心產品,最后再以少量入股的方式投資數十家生態鏈企業,覆蓋電池、移動電源、耳機、手環、筆記本、無人機、平衡車、凈化器等多個細分領域。
賈躍亭通過兩次套現和一次定增,為樂視帶來105億元資金:第一次,2015年6月初,賈躍亭分兩次一共減持了樂視網總股本的1.9%,共套現約25億元;第二次,2015年10月30日,賈躍亭以轉讓股份方式套現約32億元,接盤方為鑫根資本。轉讓完成后,賈躍亭的持股比由42.82%下降至36.79%;第三次,2016年7月27日,樂視向四大對象定向增發,募資基金48億元,賈躍亭股權稀釋至34.46%。
但這并不算什么,實際上,在賈躍亭套現之前,他已經開始多次將股權質押用于借款支持。根據樂視網2016年第三季報顯示,賈躍亭擁有的682844429股(股比34.46%)樂視網股權,目前已經質押了83.6%。
為了促成樂視七大生態的融資,賈躍亭甚至會自己為投資者資金擔保。
賈躍亭采取上述做法,可短期內為樂視七大業務發展帶來大量的資金,其子業務也得以快速推進,一旦成功很可能就是如今樂視網體量的數倍,繼而形成抗衡BAT的另一股力量。但這也是極大的冒險,是一場新業務何時產生正向現金流的賽跑。
相比樂視,小米的打法要保守很多,小米目前已完成多輪融資,最新對外公布的融資是2014年底以450億美元的估值完成11億美元融資,出讓股份不足2.5%。
小米并沒有大舉進軍體育、汽車和云服務等領域,而是一直將目光聚焦在當下中國競爭最為激烈的手機業務上。
小米的估值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估值與手機銷量掛鉤。根據IDC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小米在中國市場的手機出貨量為2970萬臺,相比去年同期的4790萬臺,跌幅達36.6%。
這意味著,此前外界傳言的小米450億美元估值下跌幾乎已成事實,小米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再次拉升自己的手機銷量。
小米10月份首次發布概念手機MIX,市場反映不錯,但良品率因為陶瓷工藝生產難度不及10%,制約了其出貨量。
短期內,面對OPPO、vivo、華為,小米很難逆轉現在在智能手機市場的不利局面,而估值下跌、長期不上市,對員工心態帶來不利影響。
不過,聚焦于手機業務也讓小米的資金風險變得可控,小米手機盡管號稱高性價比,但與多款樂視手機不同的是,小米手機仍然擁有一定的毛利,一旦出貨量大,還可能實現凈利。此外,小米今年還在MIUI系統中增加了不少廣告,試圖通過MIUI實現盈利。雷軍此前在一次演講中稱,今年MIUI的營收將達到100億元。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