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款產品的主板非常迷你,上面的元器件密度很高,因此用于主板測試的接口只有綠豆大小。proto期間需要設計一款測試軟線(FPC)接到這個接口上測試板子狀況。這是技術背景。
因為接口太小了,軟線上的pin腳密密麻麻,設計公差只有+/-0.01mm,也就是說尺寸大一點,小一點或者位置偏了0.01mm,這根線就沒法用,甚至會把板子直接短路燒掉。
測試線一般都是由代工廠自己準備的。代工廠找了好多家FPC廠商來做這根測試線,每個廠家都反饋說做不了,精度沒法控制這么高。
代工廠沒辦法,找Apple匯報這個情況,問能不能把測試端口做大一點?Apple說你別管了,這根線我們自己做吧。
十多天后,兩根合格的測試線送到了代工廠,在場的電子工程師們由衷贊嘆蘋果的黑科技。
至于是怎么做出來的,這事我清楚:
蘋果找了一家FPC廠商,一口氣生產了2000多根線,然后挨個在板子上試,最后挑出來好用的一共就這兩根。當時的計劃是如果挑不出,再做2000根…
所謂真正的高科技都來自于簡單粗暴。。。
故事還沒完,兩根線送到了代工廠,開始生產的時候,第一個產品送到站上,操作員拿起一根線,隨手抻了一下,斷了…
在場圍觀的工程師們瞬間發出一陣哀嚎。
剩下的一根獨苗成了整個產線的寶貝,操作的時候比動外科手術還珍貴,那個毛手毛腳的操作工打發他去倉庫搬箱子去了。
好在剩下的那根線堅持到了build最后也沒有壞,不然因為這個停線就糗大了
某南方代工廠用的一款重要的雙面膠經常出問題,一調查,發現倉庫里有老鼠。
本來以為只是倉儲的事情,代工廠自己搞定就好,沒想到類似的事情一而再而三發生。看代工廠搞不定,然后蘋果又介入了,找了一個實習生安排解決這個問題,實習生制定了一套方案,方案的核心很簡單,在倉庫派人養貓。
看過這個方案的人第一反應都是,不是在搞笑吧?
詳細規定了用什么貓,多大年齡,品種是什么,養幾只,采購預算多少,采購途徑怎么走,如何考核貓的績效,退役年齡多大。
還規定了貓的各項福利,吃喝拉撒加退休都包含在內,養貓人的工資算做產品的成本。貓怎么樣才能保持好心態,積極主動工作都考慮在內。
蘋果的黑科技就是注重細節,后來這個倉庫的鼠患徹底沒了。
說到蘋果,除了設計團隊之外,必須要講一講同樣牛逼但是不被大眾了解的運營團隊。
蘋果的TPM (負責生產技術)和SQE (負責產品質量)確實很牛,一線的工程師都是從國內各個大公司挖來經理級的人物來做小兵的活兒。本來資質就夠硬,加上蘋果多年文化的熏陶,對于制程,良率的理解和控制可謂出神入化。
新供應商的導入模式通常是,一個沒有做過蘋果產品的供應商開始給蘋果供貨,因為蘋果要求太嚴,往往開始的良率都在30?50%之間,根本不賺錢。然后蘋果會派一個TPM/SQE駐廠,專心研究生產流程和質量控制中的問題,瘋狂加班一個禮拜各種改善,然后這個工程師走人。這時候良率一般就會被提到90%以上。
很多公司愿意給蘋果做供應商,雖然價格和員工被壓榨的很慘,但是做完一個蘋果的項目作為洗禮,整個公司的技術/管理水平會整個提高一個檔次。
跟蘋果做過項目的人都知道我在說啥。
蘋果的當家現金牛iPhone,其實是一群不懂手機設計的人設計出來的(這里只講硬件)。
iPhone一出來,拆機一看,完全把我和我的小伙伴鎮住了,完全是不懂手機設計啊!以當時的標準(2007年)來看,犯了N多忌諱:
電池沒有居中(導致重心不居中,當時的設計迷之迷信重心對體驗的影響)。
接口沒有塞子(當時只要設計手機,都要給數據接口做一個橡膠塞,除了防水防塵,也為了美觀)。
沒有設計掛繩孔。
正面全玻璃,一米左右就有可能摔碎,讓人怎么用。
不能換電池。沒有可拆卸的電池蓋(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蓋子)。
基本不用卡扣,全靠螺絲和膠帶。
沒有物理鍵盤。
手機卡不是標準形狀。
所有的接口都用鋼片螺釘固定。
所有的側鍵都用鋼片螺釘固定,所有覺得需要加強的地方都用鋼片螺釘固定,完全不計成本和組裝效率。
設計iPhone的PD (Product Designer)是一群天才的工程師,他們完全不理會市場上現有的手機設計經驗,用大學畢業生的思路來解決各種設計和技術難題,在iPhone上我們看到的是最直接的思路和最簡單的解決方案,簡直像是把愛因斯坦、牛頓、麥克斯韋這些人拉過來,拿槍逼著他們做出來的一款手機,最后能搞出來的樣子。
科技類新聞網站往往喜歡報道一類新聞:蘋果最近申請了什么什么技術的新專利,然后據此預測下一代的產品會有什么大動作云云。
實際上,所謂的專利,本質上是以公開換保護,在專利認證過程中技術細節也會一并公開。然而蘋果最看重的是封閉跟保密,對于將要使用的技術永遠不會申請專利(等于在上市之前公開設計細節。)
而申請專利的技術都是把目前不會使用東西在法律上占個坑。
因此可以總結出兩個凡是:
凡是能在專利網站上看到的蘋果申請專利的東西,蘋果下一代產品都不會應用。
凡是蘋果認為牛逼的技術,在技術壁壘隨時間消失之前,蘋果都不會拿去申請專利。
之前的iPhone新機型之所以不在中國首發,是出于保密的原因,至于網上說的,不在中國首發是因為工信部認證太慢,這個說法既對也不對。
以第一款在國內首發的iPhone 5s為例,蘋果9月份發布,但成熟的量產機型在4月份左右就已經生產出來了。而工信部認證需要大概三個月,因此想在國內首發,只要六月份之前把手機交給工信部的實驗室就可以了。
然后那年就發生了史上最嚴重的iphone泄密事件之一:
手機前腳交給工信部,后腳全套照片(主要是曝光了新機型iPhone 5c)和新版iOS的界面就在網上曝光了。
顯然是工信部內部的測試員拍照流出來以往供應商層面的泄密雖然難以預防,但是往往是零件級別,整機照片很少泄露,尤其是能點亮的裝好系統的整機這是第一次。
于是高層震怒,但工信部自己沒義務替你保密,所以蘋果決定再也不在手機發布前把樣機送交工信部。
所以后面機型的套路就是,產品在美國發布的當天,把iPhone提交工信部,然后三個月后認證結束在國內上市,也就必然趕不上首發。(但iPhone6s是特例,因為外觀幾乎沒有改,iOS也不是隨機器更新的。為了銷量,當時就把6s提前送測了。后來果然也泄密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