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18年已經接近了尾聲,各大廠商的新品基本都發布完成,今年的手機市場也逐漸拉上了帷幕?;仡欉@一年,手機除了有了更強的性能,更好的拍照外,在外觀設計上也有了全新的升級,其中許多設計讓“全面屏”更加極致,有的則為手機帶來了更加高的顏值,有的則在描繪著未來,讓今年的手機市場變得十分精彩。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回顧下今年手機上的一些創新設計。
將無劉海進行到底
說到全面屏大家肯定已經非常熟悉了,從去年開始,各大廠商在發布會上介紹產品時基本都會提及到“全面屏”這個詞。當然,無論是采用18:9屏幕的“全面屏”,還是采用劉海設計的異形“全面屏”,雖然將屏占比拉高了不少,但距離真正的“全面屏”設計也是有著一定的距離。
而到了2018年,各大廠商在“全面屏”的設計思路上繼續發力,帶來了“升降式攝像頭”、“雙軌潛望結構”、“水滴屏”、“滑蓋全面屏”、“雙面屏”、“打孔屏”的諸多全新設計,劉海屏也逐漸變少,讓“全面屏”迎來再度進化。這里筆者也挨個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下這幾種全新的設計。
升降式攝像頭
今年三月份的時候,vivo帶來了一款名為APEX的概念產品,它將屏幕的變寬收縮到了極致,并且創新的采用了升降式攝像頭,可惜的是這款產品并會量產。而正當大家有些失望時,vivo在六月份帶來了全新的旗艦產品NEX,它與APEX的設計基本相同,同樣是采用了升降式的攝像頭設計,并且將手機的邊框盡力的進行收縮,達到了非常可觀的屏占比和正面顯示效果。
vivo NEX采用移動組件的思路,將前置攝像頭做成了升降式,不用時它將會隱藏在了手機內部,使用拍照功能時,通過使用定制的傳動馬達,前置攝像頭會自動升起來,在點擊切換攝像頭之后,前置攝像頭就會從左上側彈出,完成前置拍照,不用的時候隱藏在手機里面。實際使用中,NEX的升降式前置攝像頭在響應速度上還算出色,升起、落下的速度都很快,其可靠性也是不錯的,能夠承受很大的重量,在遇到壓力時也會自動的回收。
當然,這樣的設計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就是由于攝像頭需要占據機身的內部的空間,其厚度和重量都相對要更高,同時在功能上也不得不做一些取舍,拍照效果、人臉識別、無線充電、NFC等功能都無法配備,還有就是既然有開孔當然也更加容易積灰。雖然存在的一些不足,但這種創新的設計思路也確實讓人眼前一亮。
雙軌潛望結構
時隔好幾年,OPPO帶來了Find系列的全新產品——Find X,它同樣也采用了升降式的設計,但與NEX還是存在著很大的不同。OPPO Find X的升降原理是雙軌潛望結構,就像是手機內嵌的滑蓋,當你需要拍照或解鎖時,攝像頭會秒速探出,結束后回縮。值得一提的是,Find X升降的不僅是前置攝像頭,連后置攝像頭也涵蓋在內嵌滑蓋中。這樣的設計減少手機正面和背面開孔數,使得整機渾然一體
OPPO Find X的升降模塊上承載著前后攝像頭、3D結構光元件以及聽筒等組件。按照每天解鎖150次計算,Find X的雙軌潛望結構能保障5年以上的使用,完全不用擔心使用耐久性。在點亮屏幕需要3D結構光解鎖時或點擊攝像圖標時就會自動升起,速度適中,完全和交互間隔相融合,充滿了科幻感與酷炫感。
相較于NEX,OPPO Find X這種升降模塊的設計有著更加出色的前置攝像頭,并且可以搭載3D結構光元件。但問題也是比較明顯,這樣的設計致使機身更加的厚,機身相對較重,也更容易堆積灰塵,并且相較于傳統產品,相機和面部識別的使用效率肯定會低一些,其存在價值應該是偏向于全面屏美學而不是實用意義。而且技術升級以及全新結構設計,顯然會帶來更高的成本。不過這樣的創新設計還是值得稱贊的,為同質化的市場帶來了全新的一種思路。
水滴屏
對于手機屏幕來說,水滴屏是手機全面屏中的一種全新的類型。從字面上看,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它是一種全新的材質,但實際上“水滴屏”是從形狀、工藝上命名的一種是手機屏幕正上方由于追求極致邊框而采用的一種手機顯示屏解決方案,因屏幕頂端為攝像頭保留的非顯示區域和水滴一般大小而得。有些廠商也會將類似的設計稱之為“珍珠屏”,形狀上可能稍有不同,但整體設計思路是一致的。
“水滴屏”可以看作是“劉海屏”的進化版,通過將一些傳感器及聽筒隱藏在手機的邊框中,讓原本的劉海區域僅需保留前置攝像頭,這樣便形成了和這塊類似于小水滴的區域。由于所占據的區域變小,這樣的設計也為手機帶來了更高的屏占比,顯示效果和視野上更加出色。而從實際的視覺觀感上來說,“水滴屏”相較于“劉海屏”看起來要更加舒服一些,整塊屏幕沒有那么大的割裂感。
從今年的中下旬開始,“水滴屏”開始爆發,從最初主要應用在中高端旗艦產品上,到現在很多千元機也都開始采用了這樣的設計,相信明年“水滴屏”的設計還會在中低端市場被廣泛的的使用。
滑蓋全面屏
其實滑蓋設計在很早的以前就非常的流行,三星、諾基亞都有很多滑蓋設計的產品。當進入大屏智能手機的時代后,廠商為了追求更大的屏幕,更輕薄的機身,這種設計也漸漸的消失。而今年類似的設計也被許多廠商發掘成為一種新的“全面屏”解決思路。從今年的10月底到11月初,相繼有三款滑蓋全面屏手機發布,雖然在滑蓋的機械結構上和一些細節上稍有不同,但整體思路是保持一致的,都是將攝像頭、聽筒及一些傳感器隱藏在滑蓋之下以達到更高的屏占比,也更加接近“真全面屏”的效果。
三款滑蓋全面屏手機的屏占比也都超過了90%,加上窄下巴的設計,其正面基本就只有一塊屏幕,給用戶帶來了非常出色的視覺體驗。當然有得必然也有失,由于采用了機械滑蓋結構,機身內部空間也更加緊湊,所以三款產品的電池容量都不算非常的大,機身厚度和重量都相對要重一些。
當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滑蓋全面屏的設計確實是個不錯的方案,從消費者角度看這種設計足夠炫酷,不足也可以接受。隨著技術的迭代,這種設計也可能會被改良或取代,而在技術未達之前,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技術和設計相互平衡的局面。
雙面屏
說到雙面屏設計,估計很多人也不會陌生,早在很多年前YOTA就推出了雙面屏的手機產品,不過它采用的正面顯示屏背面水墨屏設計,在顯示效果、功能性和可玩性上都比較一般。去年魅族Pro7上也曾在背面加入一塊畫屏來提供一些功能,但取得的效果也并不好。不過這樣的設計思路在是為今年出現的“雙面屏”打下了基礎。今年下半年的時候,努比亞和vivo相繼推出了兩款“雙面屏”產品努比亞X和vivo NEX雙屏版。
兩款產品均直接取消了前置攝像頭,并且在機身的背面設置了一塊副屏,與之前的雙面屏不同,它們的副屏除了比主屏幕小一點外,在功能性上與主屏基本保持一致,玩游戲、聊微信、看視頻等都可以在副屏上實現。當用戶想要自拍時,只要將翻轉過來,便可以使用后置攝像頭進行拍攝,相較于一般的前置攝像頭在拍照效果上也更加出色。
而為了用戶擁有更加出色的體驗,兩家廠商也在系統上進行了適配,兩塊屏幕也有著更多的玩法,比如在玩吃雞游戲時,可以在副屏上設置虛擬按鍵,這樣一只手除了可以控制正面的主屏外,還可以操縱背面的副屏,雙指變四指,操作快人一步。還有在拍照時,除了正面屏幕可以看到取景的情況外,在背面也一樣可以看到,再也不會為給女朋友拍照所擔心,你拍到的她都能看到。當然,還有許多新的玩法,比如,一面屏幕玩游戲,一面屏幕看攻略;一面屏幕看劇,一面屏幕聊天等等。這種全新的雙屏設計也同樣解決了前置攝像頭無處安放的問題,達到了“真全面屏”的效果,同時通過系統UI的適配在玩法上也更加豐富,讓它不僅僅是塊屏幕而已,相信明年也會有不少產品會采用著這種設計思路。
打孔屏
11月份的時候,三星在SDC開發者大會上曾提出一種名為Infinity-O(屏幕挖孔)的“全面屏”形式。沒想到的是在年底之前其相關產品就已經正式推出了。目前市面上已經有了三星Galaxy A8s以及華為nova4兩款產品,雖然兩款產品針對這種設計起了不一樣的名字,但從本質上來講都是一樣的,都是通過在屏幕下面安置攝像頭打造出了這種新的“全面屏”解決方案,也帶來了更好的屏占比和顯示效果。雖然剛開始可能看不慣,但實際上手后還是有著不錯的體驗的。
不過細心的用戶可能發現,Galaxy A8s和 nova 4在打孔的方案上還是有所不同的,前者采用的是通孔方案,后者則是盲孔方案,那么到底有什么區別呢?兩者都是LCD屏,因此在打孔時需要分別對背光層和屏幕層進行處理,通孔和盲孔的區別便在于此。兩者的區別就在于對液晶面板的處理上,前者在液晶面板上并不開孔,后置則開孔。
所以通孔的方案讓最底層的攝像頭元件可以直接通過開孔置于玻璃面板之下,這樣就不會因為隔層而擋住攝像頭,當然它面臨的問題就是需要在液晶層上打孔難度非常的高,會影響屏幕的良品率和產量,而通孔方案則需要解決液晶屏幕的透光問題。前者的透光率更高,對前置攝像頭的成像完全沒影響,但開孔較大,成本較高,良品率較難保證;后者的開孔直徑小,成本也更低,良品率也高一些,但需要解決液晶層的透光問題,盡量不去影響前置攝像頭的成像。兩種方案可以說各有優缺點,但盲孔設計的在低成本和高良品率的優勢下,更有可能成為主流的趨勢。
折疊屏開始嶄露頭角
從前兩年開始,就一直有著三星要推出可折疊手機的消息,但一直也沒有實際的產品發布。在今年年初的時候,中興曾推出了一款可折疊手機產品——AXON M,當然它并非采用屏幕折疊的方式,而是通過鉸鏈將兩塊屏幕連接在一起,不過由于各種原因這種設計也沒有流行起來。到了十月底,國內廠商柔宇突然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驚喜,推出了一款消費級的可折疊屏手機——FlexPai(柔派)。
柔派手機配備7.8英寸蟬翼柔性屏2代,機身厚度為7.6mm,它可實現0°到180°的折疊在日常使用時可以折疊到僅有普通的4.0寸大小普通手機尺寸,折疊處有多軸聯動精密鉸鏈。不過該鉸鏈還不能實現完全貼合的折疊,手機折疊時會存在一定的縫隙。既然選擇了折疊屏,FlexPai自然會對其加以利用, FlexPai系統可以在不同的屏幕上流暢轉換,提供4:3、16:9和18:9三種不同視覺效果;彎折時屏幕彎折側面可以顯示通話、信息等通知;后置攝像頭共用,折疊后雙面都可用作取景;展開后大屏幕支持多種電腦級操作,讓大屏交互更加擁有效率。
而三星也在11月份的開發者大會上帶來了其折疊屏產品,它采用了內屏+外屏的方案,內屏7.3英寸,柔性可折疊,展開后內屏工作,類似于平板電腦;外屏4.5英寸,手機折疊后,外屏亮起用于常規的手機操作。折疊屏應用方面,三星為其適配了多活動窗口(Multi-Active Window)”功能,即當內屏工作時,手機可以進行多任務分屏操作,從而達到提升操作效率的目的。
雖然折疊屏擁有更大屏幕、全新形態的折疊屏則擁有更多的想象空間,未來可能會引領時代,但就目前來看,折疊屏還是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折疊設計雖然可以帶來了更大的屏幕,但機身的重量和厚度上都會有所增加,在追求輕薄便捷的現在用戶還是比較難接受的;還有就是大屏幕是否有其意義,平板電腦的需求在逐年下降,所以像平板電腦那么大的屏幕到底能有什么用處也是值得考慮的,目前的手機屏幕大小已足以滿足用戶的需求;更大的屏幕也帶來了更多的耗電,續航也很難保障,使用更大的電池則又會與輕薄所沖突;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價格,柔派目前的起售價格為8999元,三星的可折疊產品據稱將高達1萬2千元,這個價格足以購買數部的旗艦產品,有多少人會花這些錢嘗鮮呢?
當然,一種全新的設計必然要有它的進化過程,折疊手機并不是用了柔性屏,再加一折疊鉸鏈那么簡單,不管是外觀方面的設計、厚度、重量控制,還是折疊屏特殊軟件的適配,都是有待廠商去進一步探索的。無論如何,一個形態擁有顛覆于現階段產品的功能,并能真正的給用戶帶來體驗上的實惠,才具備了成為未來手機形態的基本條件。
漸變色潮流席卷手機
說到漸變色,不少人會想到時尚圈,而這種設計也在今年席卷了整個手機市場。從上半年華為所推出的華為P20 Pro上的極光色開始,智能手機市場就紛紛將漸變配色當做其產品的一大賣點,越來越多的手機產品都開始采用了漸變色的設計,借此提升產品的顏值和市場接受度,一款手機沒有漸變色仿佛和缺了點什么一樣。
目前市面上擁有橫向漸變色、縱向漸變色、斜向漸變色等手機產品,雖然在設計和工藝上都有所不同,但其根本都是為了給手機帶來更高的顏值,讓手機不僅僅是一個通訊工具,也成為了一款精美的配飾,漸變色的設計也更加符合年輕用戶對于時尚潮流的追求。并且隨著工藝的不斷成熟漸變色也逐漸下放,從上半年在中高端產品上出現到下半年基本成為了千元機的標配,讓越來越多的用戶都能體驗到漸變色為手機帶來了的高顏值。
不得不承認,手機在加入漸變色配色之后設計感確實是提升不少,許多千元機也變得更加好看和時尚了。但漸變色從年初的稀有變成現在的泛濫,估計部分消費者已經對漸變配色產生了審美疲勞。手機的背殼從塑料到金屬再到現在的玻璃和板材,從常規的幾種顏色到一些特殊配色再到現在的漸變色,設計一步步的進化,而下個潮流會在何方呢?
更多攝像頭的加入
進入2018年,如果說“全面屏”已經成為每款手機必然要提及的一個詞,那么還有一個就是雙攝。后置雙攝基本成為了手機廠商的標準配置,無論是高端旗艦還是中低端產品沒個雙攝像頭好像比別人缺點什么。當然,廠商的腳步時不會停下來的,在今年的三月份,華為在P20 Pro搭載了三顆攝像頭,它采用的時4000萬像素的彩色鏡頭+2000萬像素的黑白鏡頭+800萬像素的長焦鏡頭的方案,三顆攝像頭相互配合除了帶來了更加出色的拍照效果,還能實現3倍的光學變焦,為手機拍照帶來了全新的玩法,也開啟了三攝時代的來臨。下半年的Mate20則帶來了矩陣式的三攝,加入了一顆超廣角鏡頭,玩法也變得更多。
后續也有不少廠商帶來了搭載后置三攝的手機產品,雖然鏡頭配置和設計上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為手機提供更加出色的拍照效果和拍攝玩法,適應更多的拍照場景。而三攝也并非今年的盡頭,三星在今年的十月底便帶來了全球首款后置四攝手機——三星Galaxy A9s,它采用了2400萬像素主攝+800萬像素超廣角+1000萬像素長焦+500萬像素景深鏡頭的組合,四個攝像頭各司其職,可滿足多種不同場景的拍攝需求。
更多的攝像頭雖然能帶來更加出色的拍照效果和更多的拍攝功能,但其排布和設計也是廠商該考慮的,畢竟在手機后面安放那么多的攝像頭對于手機的顏值還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2018年三攝逐漸流行,四攝也初露鋒芒,那么五攝還會遠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