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群體
每一年,600名編碼者都會聚集到紐約參加一場名為PyGotham的會議展開研討。組織者很清楚技術業的男性化和白人化程度,所以他們采取了特別的努力,希望能招募到一個多元化的演講陣容。他們在郵件列表上向編碼的女性和有色人群推廣此次會議,還為從事技術的女性準備了一個研討會,鼓勵她們發表演講。組織者讓演講者填寫一份人口調查表,好讓他們能跟蹤會議在多元化方面的進展情況。
我在這項會議的委員會任職,在今年的PyGotham結束后,我意識到有一個群體我還沒有專門付出過努力:這個群體就是老程序員。相對于女性和少數族裔在技術業的名額不足,40歲及以上的程序員之稀少基本上沒有引起過大家的注意。紐約沒有專門為這幫人準備的Meetups或者郵件列表,也沒有專注于該群體的突出的倡導組織。雖說我打算明年找些老程序員到PyGotham上演講,但我還并不知道去哪兒找這樣的人。
年輕是軟件業壓倒一切的主題。Google和Amazon員工的年齡中位數為30歲,而美國工人的年齡中位數是42。2018年Stack Overflow對全球100000名程序員的調查發現,其中3/4都是35歲以下的。Hacker News上定期就會有帖子冒出來發問,“那幫老程序員去哪里了?”大30好幾的焦慮開發者就會插話進來,自認為自己就是“老家伙”的一員。
去年的10月份,我已經邁入40的年關,我曾經在紐約的一家叫做MongoDB的數據庫公司干了7年。我這個年齡的程序員很多都已經回到學校轉換職業或者成為經理了。我致力于一生都做程序員,但我未來幾十年的職業道路應該怎么走還不是很明顯。我認識的年紀比我大的、可以為我做榜樣的工程師數量之少令人不安。那幫老程序員都到哪里去了?我們這些剩下的人的職業前景又會怎樣?
年輕人就是更聰明些
2007年,當時22歲的扎克伯格大聲說出了整個軟件業的想法:“年輕人就是更聰明些。”12年后,對為什么老程序員那么少的研究相對于其他多元化的研究依然很少。比方說,Google每年的多元化報告計算的只有女性或少數族裔的員工數量。微軟統計了自己雇傭的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數量,蘋果為自己雇退伍老兵感到自豪。這些公司公布了一些多元化方面的指標值得表揚,但有一點遺漏:這些公司均未報告過自己員工的年齡分布情況。
Ari Rapkin Blenkhorn是一名47歲的工程師。她說自己離開了上一份全職工作是因為公司想要“一堆廉價的年輕人。他們不想再支持更多職業穩定的資深人士了。”她的老板很重視她的職業關系網,但是又不想通過派她參加會議的方式對這個關系網進行投資。“我認為他們其實不理解。不理解為什么這一點很重要,或者我出席研究型會議跟菜鳥開發者出席技術培訓有何不同。”
Blenkhorn說一旦自己重返求職市場,她遇到的就不僅有年齡歧視,也包括性別歧視。盡管自己取得了不小的技術成就,但因為自己的“媽媽”身份以及被招聘的看作無關緊要和無聊而被摒棄。她最近取得了計算機科學的博士學位,希望這種教育背景能改善自己在求職市場的機會。
55歲的程序員Kevin Stevens 6年前到Stack Exchange申請工作時也面臨著類似的態度。面試他的是一位年輕工程師,對方告訴他,“我總是很奇怪為什么老程序員還在這行呆。”Stevens被拒掉了。他現在在一家酒店當程序員,因為對方認為他的年齡不是問題。
對于其他的程序員來說,結果會糟糕得多。2018年,ProPublica的Peter Gosselin 和Ariana Tobin對IBM的年齡歧視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大約從2014年開始,該公司就試圖通過用年輕員工取代老員工來重塑自我。該公司一邊裁掉了數千的老員工,一邊強制其他人退休。有一位60歲的系統工程師叫做叫做Ed Kishkill收到了裁員通知,并且被告知還有3個月時間在IBM另尋一份工作。盡管他有幾十年的經驗,但是去其他部門找工作時卻全部被拒了。等到ProPublica的文章發表時,Kishkill已經在Staples當起了店員。
技能更新太快
要想當一輩子的程序員,你得與時俱進,保持技能更新,但在一個不斷變革的行業他們得跟時間賽跑。據2018年的一份研究論文,科學、技術、過程以及數學(STEM)方面的工作變化相對于其他行業發生得更快,而且程序員的變化率尤其嚴重。論文作者之一Kadeem L. Noray說“STEM相對其他領域對技能的要求更高,”更重視短暫的競爭而不是持久的智慧。STEM專業人士每學習每一種新技能,就會有一種舊的技能變得過時,導致幾乎沒有什么機會去積累技能和提高薪水。
盡管技術業的起薪高是出了名的,但這個行業在雇傭的頭10年相對其他領域的優勢卻要減半。Noray說:“這個東西是大多數經濟學家都不知道的。” 2017年Hired.com的一份報告發現,為50歲以上技術員工提供的薪水其實要低于給年輕人的。因此,很多STEM員工會為了工資增長的可持續而換成變化慢一點的職業。24歲這個年齡有84%的STEM專業能找到STEM類工作,但到了35歲時,這個數字就降到了71%,并且一路走低。
2017年技術員工年齡 vs 薪水方面的數據。由Hired.com提供
有一個辦法可以讓碼農跳下不斷學習技能的跑步機同時還能留在技術行業,那就是當經理。麻省一位54歲的工程師告訴我,“我的公司給新人留出了一條很明確的道路:以開發者的身份加盟公司,然后慢慢爬到管理崗位。”
但管理并不是對每個人都合適。54歲的Sue LoVerso 是MongoDB的資深員工,他告訴我,“經理需要具備一些性格特征,但我很內向,而且解決技術問題才是我感興趣的。”一位63歲的Google工程師說自己當過一小段時間的經理,但是覺得很不舒服:“我知道靠自己可以干完一件事,但我不知道如何去靠別人完成工作。”
個體貢獻者
除了走管理這條路以外,Google、微軟等大公司還提供了另一條職業發展路徑,那就是所謂的“個體貢獻者”,資深工程師可以沿著這條跟管理階梯平行的職稱晉升。個體貢獻者這條路徑可以讓工程師爬到資深崗位又不需要放棄自己熱愛的手藝。
但這條路是有瑕疵的。我對話過的程序員說走這條路晉升的速度更慢,而且不同頭銜之間的區別其實很模糊。據MongoDB 45歲的工程師David Golden說,“我走開發這條路晉升到下一個級別會遇到更大的障礙。你不知道怎么才能從一個崗級晉升到另一個崗級,也不知道自己對此可以做什么事情。”
基于對5、6個程序員的采訪,在我看來顯然企業應該為自己最資深的個體貢獻者提供定性上完全不同的角色。就像經理一樣,此類角色的候選人可以通過其過去的效能來進行判斷,而不是按照日新月異的技能清單來判斷。角色定義更清晰意味著工程師可以更快地晉升,而每一個崗級的聲望和知識更新挑戰會讓程序員保持動力,一直干到5、60歲。
占據了最資深角色的應該是久經考驗的工程師,他們應該用來解決最關鍵項目當中最棘手的問題。他們的角色應該通過寫作、演講和傳授來強調技術領導力。
因為其深厚知識與豐富經驗,老程序員可以將他們的知識轉化為平時的語言,充當向非編程界布道的大使。在特效工作室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 領導一個服裝仿真項目時,Ari Blenkhorn就擔任了這樣的角色。她說:“尤達的長袍,哈利波特的魁地奇斗篷,攝魂怪的長袍——這些全都是我幫助開發出來的軟件創作出來的。我需要同時用物理仿真研究團隊和動畫團隊的語言去講話。他們不會去考慮偏微分方程的事。他們只關心衣服的柔滑度和彈性以及風中的漣漪。”
對老程序員好一點
我是幸運的:我的公司對人近中年的我以同理心予以回應,讓我可以展開職業探索之旅。今年,我可以去到3個團隊分別試幾個月來確定自己想干什么樣的工作。
別的公司可能就沒那么大方了。我尤其擔心這個行業年紀大一點的女性和有色人種,因為他們可能要面對多種偏見。公司必須為走個體貢獻者這條道路的程序員定義有實際意義的崗級。與此同時,程序員應該更主動些,組織起來敦促公司與年齡偏見作斗爭。工會可以制訂薪水標準,保護資深員工不被裁員;這么做還會縮小不同種族和性別的工資差距。
讓軟件界對30歲以上的程序員表現出多一點歡迎,為非常有經驗的程序員創造合適他們的角色,這些舉措會讓公司更有效率,也更加公平。這些改變還會讓我們其他人收益——在日益被軟件和算法統治的社會里,程序員必須獲得一些智慧來匹配他們的權力。他們必須從最近的黑客攻擊、帶偏見的算法,以及網上山東種族滅絕等事故中吸取教訓。唯一的辦法是讓來程序員在這個行業呆得足夠長,將他們的知識傳遞給后繼者。培養終身程序員可確保今天學到的經驗教訓50年后依然被銘記。
責任編輯:wv
-
程序員
+關注
關注
4文章
953瀏覽量
2986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程序員將消失”,李彥宏/黃仁勛都贊同,三大方向可“自救”
![“<b class='flag-5'>程序員</b>將消失”,李彥宏/黃仁勛都贊同,三大方向可“自救”](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4/C5/wKgaomXu20uAR0RtAAJB92DbaiA567.png)
阿里云升級通義靈碼AI程序員,全面上線
機械革命發布CODE AI程序員本
AI編程工具會不會搶程序員飯碗
第五屆長沙·中國1024程序員節開幕
程序員節視頻創意大賽,用串口屏贏取千元大獎
![<b class='flag-5'>程序員</b>節視頻創意大賽,用串口屏贏取千元大獎](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8D/79/wKgaomS7KZ-AY3GzAAArJzrUg1c443.png)
程序員節視頻創意盛宴,邀您共襄盛舉!
![<b class='flag-5'>程序員</b>節視頻創意盛宴,邀您共襄盛舉!](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F7/E1/wKgaomaDZHyAdCpxAACC-PIdRiA155.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