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帶來新的職業機會。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近日聯合向社會發布了16個新職業。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網約配送員、全媒體運營師等,但是像人工智能訓練師、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等高新技術相關的職業,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
新職業的新增和變化,也反映出產業發展的需要。近年來熱門的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發展,孕育了人工智能訓練師、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等新興職業。
那么,這些職業具體都是做什么的呢?又預示了哪些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新浪科技采訪了人工智能訓練師、虛擬現實工程技術相關人員,來聊聊那些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改變。
國內約50萬人從事人工智能訓練師相關職業
“人工智能剛被設計出來的時候,智商相當于一個5、6歲的孩子,然后人工智能訓練師不斷地訓練、調教、喂養它們,讓它們的智商越來越高。”
阿里巴巴集團客戶體驗事業群人工智能訓練專家王智宇告訴新浪科技,這是人工智能訓練師主要做的事情。“我們一直把人工智能技術,當做一個孩子,人工智能訓練師的就是撫養孩子的爸爸媽媽。”
根據此次人社部發布的文件,人工智能訓練師被定義為:使用智能訓練軟件,在人工智能產品實際使用過程中進行數據庫管理、算法參數設置、人機交互設計、性能測試跟蹤及其他輔助作業的人員。
據王智宇介紹,在阿里,一個普通的人工智能訓練師,主要會經歷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習、提升訓練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人工智能技術指標是考核標準;第二階段開始通過人工智能訓練,回歸到服務行業本身,服務體驗的指標則成為考核標準。
“對人工智能訓練師來說,訓練只是一個過程,目的是要提供更好的智能服務。”
王智宇進入阿里5年時間,一直負責服務相關的產品,最開始做服務產品體系,后來開始負責人工智能訓練師人才的培養,包括建立人工智能訓練師培養體系,同時把培養體系從內部慢慢擴展到外部。
以阿里的人工智能訓練師為例,首先要還原客戶場景,分析其中的問題,再結合人工智能訓練師對業務的理解,利用智能技術,設計好智能服務解決方案,然后應用在智能產品上,比如客服智能機器人,最后還要觀測其效果,不斷進行訓練調優。
“打個比方,人工智能可以是一輛汽車,汽車人工智能訓練師就是司機,他除了要有駕馭汽車的能力,還要通過這個能力達到一個目的,比如把貨物運到相應的地方。” 王智宇表示。
據其介紹,整個阿里巴巴生態中有20萬人工智能訓練師,經過阿里人工智能訓練體系培養并獲得認證的有5、6萬人。不過,20萬人中約95%其實不是阿里巴巴自己的員工,而是包含了商家、合作伙伴等阿里生態系統下的人。
“因為靠我們自己的人肯定是不夠的,我們只有發動整個生態里面的合作伙伴一起去共建,才能共同服務好我們所有的消費者。前期我們摸索好之后,2017年開始向外輸出人才,幫助合作伙伴和商家一起去培養他們自己的人工智能訓練師,特別是幫助客服方面的人才,從傳統的低價值服務,慢慢向高價值服務轉型。”
在阿里,從2015年開始孵化國內第1批的人工智能訓練師至今,人工智能訓練師的服務范圍,已經從最初的客服,延展到在線問診、智能音箱等領域。
目前,從全行業來看,人工智能訓練師的分布范圍也不再局限,越來越廣。據王智宇介紹,目前在醫療、設計、交通等行業均誕生了一些從業務人員轉型為該業務的人工智能訓練師的人員。在客服領域,傳統的客服人員一天大概服務一兩百個客戶,但是人工智能訓練師通過訓練人工智能客服機器人,一天可能服務幾萬人。
比如在此次疫情中,人工智能訓練師可以訓練人工智能分辨新冠肺炎疑似案例與正常人的CT 片特征和區別,進而提高確診效率。
那么一名合格的人工智能訓練師的判斷標準是什么?王智宇透露,阿里內部主要還是通過其服務客戶的效果來定義。在人工智能訓練師人才的選擇上,阿里會注意4個方向:是否懂業務;能否運用智能技術和產品;有沒有數據分析的能力;是否了解如何把人工智能的能力從5、6歲的孩子的智商訓練、培養得更聰明。
“我們可以教會他智能產品的使用方法,智能訓練的思路以及數據分析的思路,但是唯一無法教會的就是他對業務本身的理解能力。”對業務的理解能力,因此也是對人工智能訓練師最具有挑戰性的能力。以客服機器人為例,首先它要是一名合格的客服,知道如何回答客戶,更好地解決客戶問題,同時也能理解客戶的情緒,并能安撫客戶的情緒。
當然,除了訓練和培養人工智能,前期,人工智能訓練師還需要對“飼養”原料進行加工,即可以把原始數據加工成核心數據,進行是數據集標注,也是這一職業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王智宇提到,除了阿里巴巴這樣的電商服務集團,國內大大小小的AI公司基本都是自己的人工智能訓練師。”整個行業涉及到AI的公司,無論甲方乙方,技術公司或者服務型公司,其實都在開始培養自己的人工智能訓練師,這也是與以前不一樣的一點。”他透露,國內大概有50萬人去從事這樣的崗位。從人才培養來看,其實各家百花齊放的狀態。
不過,目前人工智能訓練師整體還是一個比較新興的行業,很多用人單位對此有需求,但是還不會培養相關人才,所以一個有經驗、能力強的人工智能訓練師,在就業市場上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業內頂尖的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可能只有5%
相比較人工智能訓練師,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出現的比較早。虛擬現實行業在2016年迎來全球性虛擬現實元年。但2017年,由于C端需求證偽后,VR行業迎來了一個拐點,市場及資本遇冷,經歷了一波大浪淘沙。目前虛擬現實行業在C端屬于平穩發展。
虛擬現實技術在國內發展的主要背景是虛擬現實設備的出現,此后開始有相關產業的人出現,而最初大多數集中在游戲方面。如今,隨著基礎設施,尤其5G、通信技術及計算機性能的提升,虛擬現實技術開始普及,人才市場對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的需求量也開始變大。
根據人社部文件,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的定義是:使用虛擬現實引擎等相關工具,進行虛擬現實產品的策劃、設計、編碼、測試、維護和服務的工程技術人員。
“像VRARMR在Unity內統稱為XR,這些其實都屬于虛擬現實的概念,包括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其實都能算作虛擬現實工程技術。” 從事虛擬現實相關工作的鮑健運認為,人社部發布的虛擬現實工程技術新職業的概念,不單單只是VR領域,應該比字面所呈現出來的范圍要更大。
鮑健運同時也是全球VR內容創作平臺Unity的大中華區教育技術總監,目前為Unity進行引擎技術推廣與技術布道工作,專注于VR、AR、MR、機器學習、Unity 高性能技術(DOTS)等領域。
目前,游戲領域是與虛擬現實連接最為直接也最相近的一個行業。鮑健運在加入Unity之前就在游戲公司里擔任主程(主要的技術開發程序員)工作。
“其實單純從程序開發的角度來看,兩者區別不大”,在談到游戲開發與虛擬現實工程相關技術的區別時,鮑健運表示,虛擬現實主要是換成了不同的顯示端和輸入設備,基礎的技術是相通的。
據鮑健運介紹,跟其他領域的開發者一樣,虛擬現實技術工程師的主要工作內容也是敲代碼,不斷地與設計/策劃溝通需求,確保做出來的東西符合需求,如果做的是基于真實世界的混合現實或增強現實內容,還有可能會去現場實地勘探,因為要做的是沉浸式體驗,需要很好的結合現實世界的情況。以及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
不過,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與普通程序開發者最大的區別在于交互設計,這是基礎的程序開發所沒有的。虛擬現實是一種沉浸式體驗,體驗者置身于一個3D立體空間內,以更接近于現實的人手操作與世界交互。比如手去拿起一個蘋果、接住扔過來的小球,或者低頭躲避障礙物。這對于應用的交互設計要求非常高,如何設計好交互體驗,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而且不同項目對交互設計的要求會完全不一樣,對于普通的開發者來說,這一個大的門檻。
“新職業誕生也可以窺見國家對相關技術與行業發展的認可。” 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51WORLD數字城市事業部(DCG)研發總監黎曉迎表示,虛擬現實的領域很廣,游戲、影視、仿真、數字孿生這些行業都與虛擬現實有很大的聯系。“都是通過數字技術打造出一個擬真的應用,所以虛擬現實的本質是虛擬可視化與數據仿真,其底層技術是計算機圖形學及實時渲染技術,不能把虛擬現實等同于戴上一個頭顯那種沉浸式體驗。其中,數字孿生技術是‘新基建’中重要技術能力之一,主要用于城市管理、汽車、交通、房地產、工業、電力、水務等更多行業的數字化、智慧化升級。”
其中,數字孿生技術作為虛擬現實技術的升級,主要切入B端應用場景。比如智慧城市、智慧水務、智慧交通、自動駕駛仿真等。以智慧城市為例,黎曉迎介紹,通過數字孿生這樣的虛擬現實技術,可以依托城市實景模擬建立一個城市管理系統,通過高精度的3D場景,實時展示和模擬當下的人流、車流、停車場、安防等信息,水、電、氣等能源實時使用信息,空氣、噪音等污染實況,從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另外,對未來城市的建設,比如交通系統、排水系統的搭建等,51WORLD也可以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模擬出未來應用場景,為城市建設提供預測和輔助決策。
提到人才情況,黎曉迎表示,目前行業內整體還是缺乏有經驗的從業者,“我們的人才也是來自主要在于各大互聯網公司及游戲公司,所以整體來說和這兩個行業的薪資待遇也是持平的。但是隨著業務深度的擴展,我們需要更多能在自己垂直行業里深耕懂得行業知識的綜合性開發人才,對于人員的技能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他既要了解仿真又要懂得數據處理與分析這些周邊。”
鮑健運也表示,目前來說虛擬現實行業內,個人開發者、普通的工程技術入門人員還是居多。
“目前全球使用Unity的開發者有近1800萬,國內大概有300萬左右。這些人人才情況相當于一個金字塔,底部大多數是比較普通的開發者,占據50%~70%,中間水平占20%~30%,頂尖的人才也就5%左右。”據其透露,目前行業內頂尖的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才還是比較緊缺和稀少,基本上都是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
“現在的情況就是我們有基礎設施,有開發者,但還是缺優質的內容,目前一些運營商也很需要好的VR內容。” 鮑健運表示,優質VR內容的緊缺,其實也主要是因為優質的人才很緊缺。
新職業的發展催生教育新趨勢
社會對新職業的需求,同時帶來了教育的新趨勢。
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發布新職業的意義,一是有利于促進就業創業;二是有利于引領職業教育培訓改革;三是有利于產業發展。
其中,教育方面,國家發布新職業,開發相應職業技能標準,其實也在為設置職業教育專業和培訓項目、確定教學培訓內容和開發新教材新課程提供依據和參照,從而實現人才培養和市場對接、與社會需求同步。
其實在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新職業公布前不久,教育部也公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其中已將虛擬現實技術本科專業納入其中。
不管是從職業發展,還是教育層面,虛擬現實技術都迎來政策向好,未來可能會成為一個新的熱門學科。
當然,人工智能教育也逐漸成為新趨勢。 AI相關的新職業也需要懂AI的人才,隨著AI正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方式,AI教育也被社會開始重視。
目前,一些企業也在致力于培養人工智能相關人才。比如已經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有所布局的商湯科技,其教育事業部總經理戴娟曾提出,人工智能教育是素養教育,不是單純的技術課程,未來的人工智能將成為世界重要的組成部分,不管進入哪個行業,學生都需要思考和了解人工智能,這與其他學科是一樣的。
商湯教育團隊認為,從基礎推廣人工智能教育,目的就是為了讓未來真正進入AI時代的時候,所有人都具備相應的知識、能力和素養。
“在即將到來的AI時代,大量傳統行業面臨轉型升級,新職業,新崗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多且日新月異。AI創造了一批新職業,具有未來感的職業。未來的學生有更多選擇,但是必須現在就開始學AI。對于新一代,學習AI知識和技能,培養AI思維和素養就成為擁抱AI時代的基礎。”
隨著新職業的需求越來越大未來,未來,或許還將催生科技教育的浪潮。
-
虛擬現實
+關注
關注
15文章
2292瀏覽量
96460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9文章
47959瀏覽量
241232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645瀏覽量
7670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