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an曾在《只認性能你就輸了!英特爾第十代酷睿處理器最全解析!》一文中解讀過10nm工藝版本的第十代酷睿移動平臺。然而,在十代酷睿家族中還包含沿用14nm工藝的存在,這種并非“十全十美”的酷睿處理器有何特色,它們又是否值得我們期待?
再現“混搭”工藝
不知不覺間,輕薄本領域已經正式進入十代酷睿時代,除了我們熟悉的由10nm工藝打造的“Ice Lake”平臺,第十代酷睿家族中還包含沿用14nm++工藝設計的“Comet Lake”平臺,再次于同一世代的酷睿中出現了“混搭”的工藝。
經常關注CFan的童鞋應該還記得,英特爾針對輕薄本定制的第八代酷睿處理器(低功耗版)家族就曾出現多種工藝的混搭情況。
比如,2017年8月,英特爾發布的“Kaby Lake Refresh”平臺(如i5-8250U)采用了14nm+工藝;
2018年5月發布的“Cannon Lake”(如i3-8121U)首次嘗鮮10nm工藝;
2018年8月發布的“Whiskey Lake”平臺(如i5-8265U)則選用14nm++工藝。
工藝的混搭,主要是受英特爾制程工藝的定位、研發、成本、良品率和供貨等因素的影響。
比如,i3-8121U雖然首發10nm,但其誕生的初衷只是用于10nm工藝的試產,在市場上根本就難得一見。
而14nm工藝在2019年也出現了供貨問題,甚至逼得英特爾將原本計劃使用14nm工藝的芯片組(如H310和B360)改回22nm,并以H310C和B365的新身份推向市場。
英特爾將第十代酷睿家族細分為10nm Ice Lake和14nm Comet Lake兩套平臺,除了10nm產能有限不足以滿足全部市場需求以外,這兩套平臺在性能和功能上的細微差異,也讓它們分別適用于更專業的細分市場。
Ice Lake:智能響應 核顯更強
Ice Lake是英特爾全新打造移動平臺,堪稱“十全十美”。它除了引入10nm工藝以外,微架構也升級到了“Sunny Cove”,武裝Gen 11核芯顯卡(集成的EU單元數量從過去的24個提升到了32、48或64個),3D性能直逼MX150低功耗版獨立顯卡。
此外,Ice Lake還支持AVX-512指令集、DLBoost機器學習加速、更高速的內存并直接集成雷電3控制器(可惜很多新品依舊沒能配備雷電3接口),打破了過去移動平臺在圖形性能、網絡性能、存儲性能、連接性能、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瓶頸,讓新一代輕薄本得以全方位的體驗升級。
但是,也正是因為Ice Lake將更多的資源都用于提升核顯性能,為了控制TDP功耗,該平臺處理器的默認主頻和睿頻加速頻率都較第八代酷睿有所降低。
想要發揮更強的CPU性能,需要筆記本在散熱模塊的設計上花費更多心思,并同時搭配功率更高的電源適配器和寬松的溫度/功耗墻設定。
總的來說,10nm工藝的Ice Lake平臺更加適合沒有獨立顯卡加持的極致輕薄筆記本,得益于全新架構可以帶來更持久的續航、更高的智能程度和快速響應能力。
Comet Lake:性能是第一生產力
Comet Lake雖然也被冠以“十代酷睿”之名,但它的制程工藝卻依舊停留在14nm++,微架構也是基于Skylake(第六代酷睿)的延續,核芯顯卡也是集成23/24個執行單元的Gen 9.5,原生并不支持雷電3,它在血緣上更接近第八代酷睿家族中的Whiskey Lake(U系列,如i7-8565U)和Amber Lake(Y系列,如i7-8500Y)兩套平臺。
好消息是,為了配得上“十代酷睿”稱號,英特爾還是對Comet Lake平臺進行了不少優化。
比如,該平臺最高可以選擇6核心12線程的型號,支持LPDDR4X和更高頻率的內存,支持英特爾Adaptix動態調優技術,OEM廠商能夠根據自身的散熱設計和需求動態調整CPU的功耗。此外,Comet Lake平臺還可選雷電3和Wi-Fi 6功能,搭配PCH的語音助理模塊,能讓筆記本實現類似智能手機的語音助理服務。
啥是Adaptix技術?
Adaptix是一種基于機器學習功能而來的動態超頻/降頻技術,和傳統“超頻→過熱→降頻”的直線滑坡機制不同,Adaptix可以在CPU溫度不斷提升的同時,讓CPU的功率進行階梯式調節從而壓榨出CPU的更多剩余性能,確保CPU在溫度與功率之間的平衡。據悉,Adaptix技術能讓同一款CPU壓榨出額外的8%到12%的性能,而具體提升幅度的多少,則取決于筆記本端的散熱設計。
雖然缺少了10nm工藝和最新微架構的加持,但Comet Lake采用的14nm++工藝卻更加成熟穩定,讓英特爾實現了在15W TDP(U系列,Comet Lake-U)不變的基礎上首次達成6核心12線程的歷史突破,并在4.5W TDP(Y系列,Comet Lake-Y)不變時全系列進化到4核心8線程。需要注意的是,和第八代酷睿平臺相比,Comet Lake此次大幅調低了默認主頻(表1),但同時調高了睿頻加速頻率,想長時間超水平發揮性能,離不開更好的散熱環境待遇。
我們可以將14nm工藝的Comet Lake視為第八代酷睿Whiskey Lake平臺和第十代酷睿Ice Lake平臺的中間產物,它的大部分規格和Whiskey Lake相同,通過引入部分Ice Lake的特性提升了性能。
按照英特爾給出的指標,Comet Lake相比上代U系列產品,在不損失電池續航的前提下,整體性能提升最多16%,Office辦公性能提升最多41%。
總的來說,Comet Lake平臺是英特爾對現有工藝和微架構技術做進一步“壓榨”的產物,在更多物理核心和更高主頻的幫助下,它更適合創作型工作和多線程的負載環境,在搭配獨立顯卡時可以釋放更多生產力。
如何區分李鬼和李逵
通過上文分析,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Ice Lake的GPU更強且更省電,適合時尚和極致輕薄型的設備使用;Comet Lake的CPU相對更強,適合主打影音游戲(需搭配獨顯)和專業設計的輕薄本。換句話說,它們各有側重,買錯了會非常尷尬。
問題來了,這兩套第十代酷睿平臺的名字似乎差不多,我們又該如何加以辨別呢?
我們都知道,在第十代酷睿的10nm Ice Lake平臺中,英特爾給出的命名規則是i3/5/7+“10xyGz”,xy決定CPU的強弱,而z則代表GPU核顯的規格。
在第十代酷睿的14nm Comet Lake平臺中,英特爾略微改變了命名規則,所有成員都是以i3/5/7+“10x10y”命名,而我們則可通過x判斷CPU性能高低,而y則代表TDP的版本。
其中,后綴為U代表低功耗版,標準TDP 15W,最高可開放到25W。Y代表超低功耗版,標準TDP 7W,最高可開放到9W,最低可調至4.5W或者5.5W,支持無風扇設計。
目前,英特爾發布的第一批Comet Lake平臺處理器共計8款型號,U系列4款,Y系列4款。其中,U系列中的酷睿i7-10710U是唯一一款采用6核心12線程設計的處理器,其CPU性能代表了當前輕薄本領域的最強音,即便Ice Lake平臺中的i7-1065G7也難以比肩,哪怕后者的工藝更先進。
如何挑選十代酷睿筆記本
隨著第十代酷睿處理器的全面上市,2020年之前的輕薄本領域我們將看到Ice Lake、Comet Lake和Whiskey Lake三套平臺“同室操戈”的戲碼。
其中,Ice Lake平臺的優勢是集成的核顯更強大,可以幫助沒有獨立顯卡的機器獲得媲美MX150獨顯(低功耗版)的性能(表3),如果能配備雷電3接口還能外接顯卡進一步提升GPU性能。
因此,如果你在意輕薄本的續航時間,或是追求極致輕薄,沒有獨顯的Ice Lake輕薄本可以列入首選名單。
Comet Lake平臺的最大亮點就是出現了6核心12線程的型號,可以獲得接近游戲本的CPU性能。
如果你喜歡輕薄本,從事需要較大CPU算力的工作,可以優先考慮搭載i7-10710U的型號。由于Comet Lake平臺對核顯沒有升級,如果你平時有一定的游戲需求,就必須選擇搭配獨立顯卡的型號。
此外,在其他配置相近時,如果Comet Lake平臺新品的價格較配置相近的八代酷睿產品貴出300元以上,筆者的建議還是等待新品“冷靜”下來再入手,畢竟300元已經足夠入手512GB SSD了。
Whiskey Lake平臺雖然看似落伍了,但它在新品的沖擊下已經進入了一輪明顯的調價期,當i5-8265U+MX250組合配置的“老將”降到4000元以內時,其性價比依舊值得關注。換句話說,如果同品牌、同系列的十代新品沒能帶來全新的更輕薄模具、雷電3和Wi-Fi6等新功能,更便宜的老產品也許才是更理性的選擇。
最后筆者還想再強調一下,在引入英特爾Adaptix動態調優技術之后,第十代酷睿處理器能發揮多少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散熱設計。比如搭載第十代酷睿i5-10210U的RedmiBook 14增強版,在部分跑分軟件中的得分還不如搭載第八代酷睿i5-8265U的榮耀MagicBook Pro(表4)。總之,能否讓十代酷睿穩定運行在25W TDP模式,將成為中高端新品比拼的重點所在。
-
酷睿處理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159瀏覽量
17780 -
10nm
+關注
關注
1文章
164瀏覽量
29983 -
14nm
+關注
關注
2文章
135瀏覽量
8244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十代酷睿i9-10900K首發評測 14nm工藝的巔峰!
![<b class='flag-5'>十代</b><b class='flag-5'>酷</b><b class='flag-5'>睿</b>i9-10900K首發評測 <b class='flag-5'>14nm</b>工藝的巔峰!](https://file.elecfans.com/web1/M00/C1/D2/pIYBAF8Vp1yAJZ1tABIFOiooTQ8001.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