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9 年 6 月中國 5G 牌照發放至今,已一年有余。因此,2019 年也被成為中國 5G 的商用元年。而在這一年多以來,5G 相關的概念、技術和應用等,被各個領域炒的火熱。到目前為止,從移動端個人消費者來看,對于 5G 唯一的感知可能就是 5G 手機開始上市,通信運營商推出 5G 套餐,除此之外并沒有出現 5G 技術所宣稱的那些“耀眼”的改變。
實際上,普通民眾的這種“無感知”是正常的:其一,當前的 4G 網絡已覆蓋和滿足了大量的移動應用,5G 并不能在短時間內體現出更多優勢;其二,5G 網絡建設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要接近或達到當前 4G 網絡的連續覆蓋水平至少還需要 2~3 年;其三,業界公認的 5G 應用方向是從產業互聯網開始,譬如工業互聯網、車聯網(包括無人駕駛)、能源互聯網(智慧能源)、公共安全、智慧教育、智慧醫療(遠程醫療)、智慧交通等基礎產業領域。然而這種“無感知”,并不代表 5G 與消費領域的弱關系或無改變,恰恰是因為從產業改變開始,最終將影響并改變普通民眾的消費觀念、方式和體驗等。
5G 將如何改變消費的核心觀點:
1)基于當下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構 5G 影響并改變消費領域的邏輯關系:消費互聯網之于產業互聯網,如同冰山一角之于水下冰山的關系與區別;
2)中國社會的新消費升級與 5G 應用與發展的歷史性碰撞,會推動以消費互聯網為重心的發展模式向產業互聯網遷移;
3)后疫情時代,5G 將加速非接觸式經濟的發展與崛起。
一、基于當下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構 5G 影響并改變消費領域的邏輯關系
2017 年 10 月,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要求我們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從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主體來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代表了消費領域的變化,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代表了產業領域的現狀。
產業領域的現狀改變,其目標在于實現“高質量”和“高效益”發展,要達成這樣的目標,產業領域就要從先進生產力上找“抓手”。眾所周知,自二戰以來,人類社會一直在消耗工業文明留下的紅利,直到信息技術浪潮撲面而來,全球范圍內各個國家又如發現了“新大陸”(新的技術發展紅利),而信息技術發展至今,5G 技術又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先導性和引領性技術。因此,產業領域高質量和高效益發展,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與關鍵技術,將落在以 5G 技術為代表和引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這也是為什么,全球主流發達國家和地區,都紛紛展開 5G 戰略部署的關鍵所在。
關于大力推動產業領域的變革與發展,近些年國家來一直都從戰略高度予以重視,從供給側改革到中國制造,再到今年最火熱的“新基建”都屬于推動產業變革與發展的戰略舉措。尤其是中國制造和新基建,都將 5G 作為引領性技術予以重點發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曾表示,“5G 是全球科技革命中的引領性技術,是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5G 也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關鍵要素,不僅將激發新型消費和投資、促進就業創業、解放生產力,還將重構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促進社會治理,對人們生產生活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具體而言,交通、電力等傳統基礎設施造就了工業化時代的奇跡,新一輪工業革命則需要新型基礎設施的賦能。5G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將從根本上改變移動網絡的現狀,促進數據要素的生產、流動和利用,還將讓各行各業能夠更便于聯通協同、提供服務,帶動形成萬億級 5G 相關產品和服務市場。”
艾瑞咨詢《2020 中國新經濟產業發展年度報告》中這樣闡述:“1970 年后信息科技突飛猛進,在美國工業體系內出現了諸如:通信,計算,檢索等新系統,美國工業智能化的第一步電子化就此展開。隨后其勞動生產率的增速與勞動力小時時薪增速剪刀差逐年擴大,此輪技術紅利美國一直受益到今天。而此輪技術紅利在中國被用于解決用戶端和消費端的核心矛盾(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制造業效能問題被擱置。時至今日,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效能問題已變得尤其突出,消費端用戶體驗的改善,加之民間信貸杠桿的提升,中國消費型社會的轉型實質上已有一定成效,只是意識上還有斷層。而這種狀況會加劇供給端的問題,所以未來很長時間內,解決生產端的問題都將是產業發展的主線。”
由此看來,中國消費互聯網發端于上世紀 90 年代,主要解決的是末端消費的核心問題,包括基本消費需求的滿足與用戶體驗等。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產業領域,尤其是產業互聯網并未得到有效的發展,尤其是企業與行業領域的信息化與數字化等,也都是近年來才被越來越廣泛的企業所認知,并予以重視的。可以說是消費互聯網的發展倒逼產業進入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時代。
因此,“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得到滿足,必須從產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改革開始,而產業發展,相關企業和領域必須進入全面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產業互聯網時代,比如與居家生活緊密相關的零售消費領域,要獲得更好的產品與服務,對應的產業就必須進行“工業互聯網”構建。同時,生活基礎設施領域,包括能源與電力互聯網、水利與消防等都需要重構。此外,與每個人相關的醫療、教育、出行都將進入產業互聯網的打造與升級,諸如智慧醫療(遠程醫療)、智慧教育(在線教育)、智慧交通(車聯網、無人駕駛、車路協同路網改造等)。
綜上可見,消費互聯網之于產業互聯網就如同,冰山一角之于水下冰山的關系與區別。時至今日,消費互聯網發展已經進入瓶頸期,要想獲得更好的消費體驗(滿足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就必須從產業互聯網著手,尤其在傳統產業領域要實現高質量和高效益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5G 技術以其超大帶寬、超低時延與超大規模連接等能力,加速產業領域的智能化數字基礎設施構建、大數據中臺與智能化業務中臺的打造,并最終實現產業領域高質量與高效益發展。這就是基于當下中國社會主要矛盾,5G 如何改變消費的核心邏輯關系。
二、中國社會的新消費升級與 5G 應用與發展的歷史性碰撞,會推動以消費互聯網為重心的發展模式向產業互聯網遷移
關于中國消費升級與互聯網發展變遷,艾瑞咨詢《2020 中國新經濟產業發展年度報告》中進行了較為精準的論述:“在過去,中國經歷過一輪非常艱苦的物資短缺時期,生產方與需求方地位的不平等,導致用戶端和消費端所積累的改善訴求異常大,價值生產制造對傳統產業來說又是核心命脈。因此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跡首先著眼于對消費端和用戶端的改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使得當下任何在消費與用戶端做改進努力的邊際效益相對較低,能夠繼續讓產業鏈效率提升的關鍵在于產業鏈中上游,原材、設計與生產等這些核心環節。”
實際上,中國社會的新消費升級,基本上可以參照日本的消費變遷史。日本作家三浦展撰寫的《第四消費時代》,從書中梳理出來為:第一消費時代,即西方化商業時代,批量化生產初具規模,商業形態開始形成,百貨業態在大城市開始興起;第二消費時代,二戰后物資緊缺時代,以家庭為單位的大眾消費,制造端、渠道端與品牌端分工明確,大規模批量生產發展迅猛,大量商場和超市跑馬圈地;第三消費時代,以個人為單位的消費,消費服務化、便利店興起(中國的便利店與外賣興起等)、品牌高端化;第四消費時代:消費分眾產生,消費回歸理性(返璞歸真、高質量的消費需求)、新渠道興起。
對比今日中國社會消費形態,已進入第三消費時代,并開始向第四消費時代變遷。以個人為單位的消費,消費服務化,以及消費分眾的產生,消費回歸理性等,都需要產業領域的高質量和高效益進行匹配,才能滿足這些消費需求的,以及正在到來的新消費升級需求。而在中國這個歷史性的產業轉型時代,又迎來的 5G 時代,5G 技術正好是產業互聯網發展的引領性核心驅動力。因此,這種歷史性的偶遇和碰撞,將推動始于中國上世紀 90 年代的,以消費互聯網為重心的發展模式向產業互聯網領域遷移(上文中提到過)。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消費互聯網的巨頭,包括 BAT(百度、阿里和騰訊)、京東、及后起之秀 TMD(頭條、美團、滴滴)等,都紛紛入局產業互聯網,以其在 C 端消費領域的豐富積累,通過全方位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浸潤關聯產業,使得產業從效率和成本層面獲得更具優勢的成長性,并賦能到千行百業。這些消費互聯網的巨頭,從消費領域出發,在消費互聯網高速發展后時代,又進入到產業互聯網,對傳統行業進行大規模改造和升級,最終形成閉環回到 C 端消費領域,使得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與體驗得到更好的滿足。
三、后疫情時代,5G 將加速非接觸式經濟的發展與崛起
新冠疫情從去年底出現至今,經歷了大規模爆發,并得到有效控制后,逐漸演變成一種常態,尤其在中國出門戴口罩都成為了一種習慣。與此同時,國外疫情仍在不斷蔓延,疫情防控成為常態化。因此疫情很可能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甚至有非官方預言,疫情可能會持續到 2025 年。果真如此的話,人類社會毫無懸念的進入到“后疫情時代”,與我們每個人休戚相關的生產生活將被迫發生改變。在發生改變的過程中,“非接觸式”將會有效阻斷人傳人的疫情蔓延。伴隨疫情防控而來的“非接觸式”服務開始大規模興起,機器人承接了消毒清潔、送藥送餐、診療輔助等“一線工作”,在線購物、在線娛樂、在線教育、在線辦公、VR 看房等也成為大眾居家生活必備之選,同時打造無人工廠、自動化產線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迫切。
相關研究表明:“2003 年發生的非典疫情催生了第一次非接觸經濟的熱潮,帶動了以電商為代表的非接觸經濟發展。而非接觸經濟在 2020 年的爆發,則是依賴于 5G、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一系列新興科技手段,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方面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覆蓋。”
以此來看,疫情催生了非接觸式經濟,但起決定因素的將是以 5G 為引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非接觸式經濟在消費領域,最直接的體現將會出現在新零售、在線課堂(知識付費)等領域。因為,這些領域都有強交互、強互動的需求。無論是新零售,還是在線課堂,要通過非接觸式獲得更好的體驗,與之相關的感知、呈現和沉浸式的體驗技術必不可少。3D 感知、AR/VR 呈現與沉浸式體驗等就是當下最流行的技術實現方法。這些技術方法,需要更豐富的感知連接技術、需要更大帶寬的視頻傳輸能力、需要超低延時的保證,而這些關鍵技術需求,5G 技術的關鍵特性恰好可以滿足。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講,5G 將加速非接觸式經濟的發展與崛起。近些年來,有相關報道證實,消費互聯網的巨頭如阿里、京東等都在著力研發和打造新零售領域的非接觸式技術,包括基于消費數據模擬與 AR/VR 技術結合的在線購物、在線試衣等(這些方面,同時也對內容營銷提出了新的要求,內容營銷融合新興多媒體技術),以及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無人機配送、無人駕駛配送車等。
綜述,以中國當下社會主要矛盾為切入點,我們發現了 5G 技術影響并改變消費領域的基本邏輯,產業領域(通過產業互聯網)的高質量發展才能真正解決消費端日益增長的需求;通過梳理中國消費的變遷軌跡,發現中國消費轉型與 5G 技術所引領的產業互聯網歷史性相遇,將加速推動消費互聯網為主的發展模式向產業互聯網遷移;再回到當前,人類社會步入后疫情時代,5G 技術的關鍵屬性將推動非接觸式經濟快速發展和崛起。
責任編輯:pj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96瀏覽量
104153 -
無人駕駛
+關注
關注
98文章
4099瀏覽量
121263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25瀏覽量
56685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