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悉的硬件廠商,有多少“軟實力”? 飛利浦以一種“不尋常”的姿態在CHINC上展示了一把。 在這場醫療信息化的專業性會議上,飛利浦展示的醫療信息化解決方案覆蓋放射、病理、重癥醫學等主要科系,針對心腦血管、腫瘤等主要疾病臨床診療和科研需求。 從今年開始,飛利浦越來越明確自己的定位。 今年2月份,集團CEO Frans van Houten也表態:未來,飛利浦要成為健康技術的領導者。事實上,從2016年起,飛利浦就開始轉型“健康科技”,圍繞“價值型醫療”推出從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和家庭護理的一系列方案。 除此之外,飛利浦在醫療領域也拉起更多的合作伙伴。在過去的幾年里,飛利浦進行了19次醫療技術收購,包括2019年收購美國銳珂醫療公司旗下的醫療信息系統業務。這也是近年來醫療信息化規模最大的并購案例之一。 一系列的動作,都在釋放一個信號:在擅長的設備端之外,飛利浦正在試圖擴大自己的醫療版圖。醫院不是一個IT公司。
2018年CMEF上,飛利浦與神州醫療聯合發布了“神飛云 1.0”,實現“飛利浦星云計算機影像輔助診斷系統”(IntelliSpace Portal)的“云平臺”解決方案,改變原來客戶必須成套購買的 “單機版”或“企業版”模式,為客戶提供基于“云平臺”的個性化套餐定制服務。 也就是說,客戶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應用需求和預算,選擇“飛利浦星云平臺”上的相應的應用模塊。
一年之后,仍然是在CMEF上,飛利浦與神州醫療聯合發布了“神飛云 2.0”。 神飛云2.0是在1.0技術平臺的基礎上,針對肺癌精準早篩早診這一應用場景,開發而成的一套符合國際標準的集成化整體解決方案,針對肺癌篩查的痛點,為數據采集、圖像重建、 影像后處理、結果分析、輔助診療等提供全流程服務。 回到這次發布的神飛云3.0新品“云PACS”上來,其發布的緣由是什么? 此前,飛利浦的合作伙伴、神州醫療的相關負責人曾向雷鋒網《醫健AI掘金志》表示,醫院本身不是一個IT公司,醫院的IT工程師、龐大的IT機房占了醫院很大的運營成本。“未來十年內肯定會轉變。醫療信息化的建設將會從本地轉到云端。” 就拿PACS來說,傳統的購買自建PACS模式會需要固定的資產投入、購買保修、不斷的擴展和更新存儲。每年系統升級又是一筆投入。 同時,自建的模式還需要醫院自己建立IT管理團隊,這樣就造成機房和資源消耗以及潛在的數據遷移風險。 2012年9月,中日友好醫院就率先建成了全院級PACS系統,實現影像科室和全院HIS系統的無縫鏈接。 但是,由于業務的增長,PACS系統也迎來存儲瓶頸和數據安全性等難以避免的行業性問題。云PACS這一概念,也迎合了長久迎來影像數據“流轉”的痛點,對于打破地域限制和品牌限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適合區域和醫聯體內醫學影像的共享。當然,醫院PACS的全面上云,背后也有“醫改”的大趨勢在推動。 7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其中強調了2020年下半年深化醫改的重點任務包括:“繼續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推進分級診療和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扎實做好健康扶貧”。 因此,今年下半年,各家醫院的工作重點都還是在推進分級診療、醫聯體建設和醫院信息化建設,國家也會重點地給予相應的支持。 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下,客戶對影像的訴求仍然非常明顯。 飛利浦大中華區戰略大客戶高級總監朱晨峰表示,“這也是國家一直在推進影像扶貧工作的原因之一。我們希望基于飛利浦的技術以及神州醫療云平臺大數據,利用神飛云的方案協助基層醫療進行信息化建設。”三類主要用戶對象。
據《醫健AI掘金志》了解,飛利浦云PACS服務主要是三類:院內云PACS服務、醫聯體服務以及數字影像服務。對于用戶而言,神飛云的云PACS的上手難度并不在于產品本身,而是受制于醫院本身的信息化程度以及目標訴求以及預算。本地部署是一種類似于“一錘子買賣”的資產投入,而神飛云的投入可以看作是一種運營成本:在前端是一個前置機的形式,所有的數據運營,數據儲存以及數據流轉都是通過云端的SAAS服務提供。 從云PCAS的第一類服務來看,在一些單體醫院,由于缺少設備,整體的PACS建設程度也比較落后,云端的醫療服務(影像的二維、三維處理以及影像儲存PACS的流轉)反而是一個更加經濟與現實的方式。 而對于一些有獨立采購權限的三甲醫院而言,國家也在醫聯體、醫共體方面對其“施加壓力”。 當然,走云端形式很重要的一點考慮是成本和靈活性。 朱晨峰坦言,此前不管是自有的PACS還是星云工作站,都是需要成套購買。而云服務的模式,可以讓醫院自己根據科室建設的需求去采購應用,“比如對于科研需求,我們會有CT labor,對于臨床有多模態會診。這就像是手機上的APP,有多少就用多少。” 從第二類服務來看,云PACS的目標是提升急癥、復雜疾病的整體診療能力。全國有5500多家社區衛生中心以及4000個鄉鎮工作站,這些承擔了“首診”任務的基層力量如何與大三甲醫院進行銜接,是落實分級診療政策的重要一環。 因此,為不同醫療機構之間,或醫療機構與醫生之間提供跨機構、跨地域的影像協同診斷功能,就成為目前各家廠商發力的一個重點環節。 從第三類服務來看,數字影像服務是使用網絡存儲、傳輸查看的數字膠片。朱晨峰給出了一組數據:醫院每月消耗50盒膠片,膠片每張成本約18元,醫院膠片成本就達到11.25萬元/月,這些成本也是需要患者共同承擔的。 從成本角度來看,數字膠片也是一種較為經濟的方式。 據HIT專家網統計,早在2017年,北京市第二醫院上線“影像共享平臺”,成為全國第一家實現診斷級影像共享服務的醫院。 同年,紹興市人民醫院啟動“云膠片”項目,每年可為市民節約膠片費用約800萬元。 2019年,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推出區域級“影像云膠片查詢服務”,覆蓋全市38家市級醫院,市民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和App查看自己在其中任何一家醫院的檢查影像和報告,還可將影像通過二維碼分享給臨床醫生,減少重復拍片的次數和不必要的就醫支出。 因此,為醫院或獨立醫療機構提供面向患者的影像訪問門戶,患者可以在院外通過移動設備授權訪問自己的影像檢查數據,是云PACS的第三大目的。 尤其是從疫情之后,無接觸成為整個社會的一個小趨勢,醫療界也越來越認可數字化影像方向。飛利浦轉型的重要一步。
醫療行業的一個明確的趨勢是:全球醫療機構開始向價值型服務型醫療機構轉型,臨床醫生面臨簡化數據流程、降低醫療成本等挑戰。 回過頭來看,神飛云3.0版本中的云PACS,似乎更側重于底層的數據治理、數據互通。而在此前的版本中,2.0包含了診斷模塊的東西。 為什么這次將比較偏底層的核心功能點提上日程? 朱晨峰表示,3.0版本中的PACS模塊,是神飛云平臺轉型道路上的一個重要模塊。“為什么重要?是因為它把底層的數據全部打通了,將影像數據與底層數據進行結合,實現整個影像流程的協調和資源共享,否則單獨某一方面都不能說是一個端到端的全程解決方案。要實現真正的遠程診斷、遠程轉診、遠程教育或遠程工作流的管理,只有在這種真正的圖像融合和數據打通的前提下,它才可以做得到。” 其實,這也反映了器械商近年來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軟硬結合。 朱晨峰認為,醫療器械商的軟硬結合,本質上是硬件端的同質化競爭。在普惠性原則的前提下,實現醫療資源的下沉,不是簡單地將設備降價,而是將醫療服務帶給基層醫院。 “從硬件到軟硬結合。從單純的設備到整個解決方案的服務體系,它一定是整個行業的大勢所趨。” 對于未來云PACS的市場節奏,朱晨峰表示,為了能夠盡快地占領市場,團隊還沒有制定非常具體的階段性規劃。 “我們更像維系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我們認同模塊化。飛利浦原本是一個很傳統的影像企業、一個傳統的設備提供商,如果我們我們基于設備+技術+服務,就可以打通人、設備、數據各個環節的一些壁壘。” 在外界看來,飛利浦一直在尋求轉型,并且經歷了多個階段:第一階段,將照明業務剝離出去,更多聚焦在健康科技;第二階段,推出十大解決方案,擺脫“單一設備提供商”的帽子。 而在最新的規劃中,飛利浦將會聚焦在后疫情時代的醫療行業布局,在數字化、智能化上進一步發力。 推薦閱讀
原文標題:飛利浦為什么會在CHINC上發布一個“云PACS”?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IoT科技評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飛利浦
+關注
關注
7文章
554瀏覽量
57839 -
PACS
+關注
關注
0文章
26瀏覽量
19303
原文標題:飛利浦為什么會在CHINC上發布一個“云PACS”?
文章出處:【微信號:IoT_talk,微信公眾號:醫健AI掘金志】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