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大模型廠商和AI公司集體發力智能體方向。在日漸擁擠的智能體賽道上,有一個身影是同行都無法忽視的:豆包。
原因也很簡單,豆包來得不是最早的,崛起速度卻十分迅猛。早在2023年,OpenAI 就上線了Plugin平臺,希望構建多元化的智能體生態;國內AI巨頭與“六小虎” 也勢頭正盛,而豆包2023年8月才開啟公測。
時間來到2024年底,QuestMobile2024年AIGC應用發展年度報告數據顯示,豆包月活躍用戶已突破7500萬。

而網友們在豆包創作智能體的熱情,更是其他平臺很難比擬的。比如最近,不少網友熱衷給豆包做二創,為她打造新“豆設”,搞出了“豆沙”“豆腳”這樣的抽象IP,還有用戶制作了掛滿豆包徽章的“痛包”。這種集體玩梗,通常只會出現在現象級IP上。
無論是冰冷的數據,還是與用戶產生情感連接的“豆包宇宙”,都說明,豆包在強手如林的AI Agent賽道上后發先至。
智能體的熱潮才剛剛開始,留給各個玩家的時間和機會窗口仍然充足。所以,搞清楚豆包是靠什么崛起的,它的亮眼表現究竟能不能復制,還是很有必要的。
我們認為,豆包在智能體方向上的崛起,核心在于將技術民主化貫徹得最為徹底。具體怎么做到的,不妨一步步來探尋。

先簡單回溯一下豆包的智能體崛起歷程。
2023年8月15日,豆包悄然開啟公測。彼時,它還只是個功能較為單一的AI對話產品。當時,AI Agent的風剛剛從硅谷起勢,國內頭部AI企業開始小范圍嘗試,比如商湯推出通才AI智能體……而這時的豆包,在智能體方向上并不起眼。
但是,豆包最先填補了一個行業空白。
我們2023年的一篇文章中提過,當時AI Agents所代表的大模型應用機會,還只是非常早期,智能體應該是什么樣子?叫什么名字?有性別嗎?以什么性格跟用戶對話?有哪些用例?這些產品層面的“無人區”,是當時智能體的空白地帶。
轉折發生在2023年11月,豆包填補了這個空白。當時,字節成立了獨立AI組織FLOW,在AI應用層開始快馬加鞭,豆包向智能體方向狂奔。
豆包推出大量官方智能體,如英語學習助手、聊天、AI生成漫畫等,上線文生圖產品能力,開啟多模態探索。此時的豆包,逐漸轉變為具備多元場景服務能力的智能體平臺,

豆包用戶既能與默認智能體聊天,也能找到特定的智能體解決具體問題,比如口語外教、健身教練,甚至哲學學者。還能參與UGC智能體的創作,打造自己的個性化智能體。
可以說,豆包讓很多普通人第一次知道了智能體可以是什么樣子,原來它可以千變萬化,也距離自己并不遙遠。此后,豆包智能體數量逐漸開始井噴式增長,生活、學習、工作、娛樂等各個領域都有專屬智能體。
有了應用,用戶群體因此凝聚,豆包的智能體訪問量、活躍度持續攀升,最終有了遠超同期競爭對手的規模。
讓智能體成為人人能玩的玩具,才能釋放大模型技術的潛力。這個道理業內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寥寥無幾。豆包為什么能做到?答案要從用戶身上找。

智能體賽道,國際有OpenAI 這樣的巨頭,國內有百度、阿里、騰訊等大廠,競爭如此激烈,豆包憑什么能出頭?我們不妨代入用戶的視角。
你是一個新用戶,說不清自己需要什么樣的智能體,更不知道這些智能體能幫上什么忙,得等一個具體的智能體擺在眼前,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還能這么用!”
對智能體來說,大多是先有供給,再帶動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新奇的智能體能否讓你看見它,成了關鍵中的關鍵。智能體的曝光度,豆包就很有優勢。
Kimi、智譜這類AIGC 創業公司,雖然也進行了大面積投流,但因為資金、渠道、策略變化等因素,推廣是階段性的。而豆包背后有字節跳動,旗下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都是流量大戶,品牌認知和使用習慣的延續性,接觸并嘗試豆包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而且,豆包還能通過生態產品的整合,深入各種場景,在抖音直播間給你推薦商品搭配;用飛書辦公時幫你處理瑣事,讓人不知不覺就用了起來,這是大多數AI創業公司難以做到的。
現在你已經上手了智能體,又有了新的疑問:如果智能體平臺只靠流量和場景就能火,那豆包在百度文心、阿里通義、騰訊混元這些 AI 巨頭面前,似乎也沒什么顯著優勢。畢竟巨頭要是肯砸錢砸資源,完全有可能把它扼殺在成長階段。
可事實并非如此,這又是為什么呢?關鍵在于:豆包的智能體用戶,兼具使用者與開發者的雙重身份。
有人說,智能體是AI時代的App。智能體的地位確實如此,但實際上又和App有著本質區別。用戶對于App,大多只是被動使用,而面對智能體,用戶卻能成為開發者。從用戶體驗轉向開發層面,相對于AI巨頭平臺,豆包的差異化優勢也比較顯著。
現在,你不滿足于只用智能體,還打算開發一個自己的專有智能體。你對不同開發平臺進行競品調研的時候,第二輪戰役:開發易用性,就開始了。
首先,你會先看模型性能。
對比了GPT、BAT、豆包、星火等一大堆基座模型之后。你覺得豆包大模型雖然性能不是最頂的,但也沒有明顯短板,多模態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應用場景的需求。而且它還免費,相比那些付費高昂的大模型,豆包的門檻一下子低了,試試也沒什么損失。

沒有編程經驗的你,打算再看看操作難度。發現其他平臺雖然也有低代碼開發,但多少還是需要點技術背景,而豆包與扣子打通,支持扣子創建并發布智能體到豆包,扣子平臺的操作也是最簡單的。
不用寫代碼,拖拖拽拽就能搭建頁面,還有大量現成的智能體模板可以直接復制。想讓智能體作為學習、工作、生活、理財等各種助手,都能一鍵get同款。相比之下,其他大廠的智能體生態和模板,就沒有豆包這么豐富了。
想讓智能體更懂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個人知識庫的構建也不復雜。上傳個PDF、Excel文件,或者接入飛書、Notion的數據,它能自動整理。
在扣子上做好的智能體,能一鍵部署到豆包、抖音、飛書等app,甚至公眾號上,直接就能用起來,成就感拉滿。
2025年以來,智能體賽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專業個人開發者、企業開發者,當他們想進行深度、復雜功能的開發時,豆包也被納入選擇。
一方面,豆包繼續在模型性能、功能拓展等方面發力。6月11日,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舉辦Force原動力大會,發布豆包大模型1.6、視頻生成模型Seedance 1.0 pro等新模型,并升級Agent開發平臺等AI云原生服務,進一步鞏固其在智能體賽道的地位。

對專業開發者來說,豆包背靠火山引擎的聯動如同一個智能體開發加速器,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撐和模塊化組件,省去了模型訓練、算力調試等復雜環節,還打通了從創作到變現的閉環。開發者在火山引擎上開發的智能體,可通過豆包生態快速觸達海量用戶,借助抖音、今日頭條等流量入口實現精準分發。
選到最后你發現,豆包在降低智能體使用與開發門檻方面,都堪稱典范。比它模型強的沒它便宜,一樣便宜的沒它簡單,拼資源的又沒它場景多。對于普通用戶和開發者來說,豆包都是一個很難拒絕的選擇。

那么,豆包到底做成了什么AI巨頭、互聯網大廠、AI初創獨角獸們都沒有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將技術民主化做到了極致。
技術民主化,通俗點說就是不讓技術被少數精英壟斷,而是讓大眾都能參與其中。早在2012年左右第三次AI技術浪潮興起時,李飛飛、馬斯克等行業大咖就多次強調AI民主化的重要性。國內科技企業雖不常把這個詞掛在嘴邊,但在推動技術普惠上同樣不遺余力。

如果說大模型是工程師的“玩具”,那智能體就是普通人也能輕松上手的 “樂高”,而豆包就是讓這個玩具推得最廣、門檻降到最低的一個。
不管是經驗老到的專業開發者,還是毫無編程基礎的小白,都能在短時間內打造出個性化智能體。技術民主化降低了開發門檻,進而促進UGC內容增長,最終帶動豆包的用戶規模提升。
能把技術民主化貫徹得這么徹底,背后是豆包的智能體戰略牽引的資源聯動。C端免費,Coze高效便捷的開發環境,還有火山引擎的云服務。面對大眾用戶需求不確定的情況,字節的生態產品矩陣為豆包提供了廣闊場景,總有新穎的智能體點燃用戶興趣。
這些能力,共同支撐豆包把技術易用性推向了極致,在智能體賽道后發先至。

當然,豆包雖然在智能體方向上表現亮眼,但也并非完美無缺。
比如技術層面,網友們總結的“豆包型人格”,是有點蠢但很勤勞。這說明豆包在大模型能力上還有進步空間。而且我發現,豆包的安全審核嚴格,生成內容偏保守,創意不足。比如同樣的提示詞,豆包有時會拒絕回答,并且中斷后會遺忘前置內容,導致對話連貫性下降,影響跟智能體互動的體驗,而Deep Seek能正常響應,答案也更有創造性。

商業化方面,豆包智能體ToC都是免費的,開發的低價API策略吸引用戶,也壓縮了利潤空間,長期看不可持續,未來肯定要深挖變現方式。
此外,與一些成熟的開發者社區相比,豆包的開發者社區機制仍有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我就發現,扣子平臺的高質量智能體基本來自官方,外部開發者貢獻的智能體質量良莠不齊,僅看使用人數也很難判斷好壞,有時會浪費時間。
不完美的豆包也說明,當下的極致也只是未來的起點,智能體領域遠沒到塵埃落定的時候,其他AI企業可以從豆包身上取長補短,繼續推動智能體向前進化。
從這個角度看,豆包在智能體賽道崛起的最大價值,就是照亮了一條技術普惠的路徑,讓更多人看到AI技術走出技術精英圈層、真正服務大眾的可能性。
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投身智能體的技術民主化進程,人類與AI達成真正和解的那一天,就會越早到來。

審核編輯 黃宇
-
AI
+關注
關注
88文章
35065瀏覽量
279293 -
智能體
+關注
關注
1文章
302瀏覽量
1107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研華AgentBuilder智能體平臺推動智能制造發展
機智云推出集成Deepseek和豆包大模型的AIoT開發平臺
豆包×涂鴉智能:10分鐘快速打造爆款AI硬件

機智云發布Gokit5 AI智能體開發板:工業級智能體流水線重構AIoT開發范式

字節跳動豆包大模型1.5 Pro發布
豆包大模型降價后毛利率仍達50%
字節跳動發布豆包大模型1.5 Pro
EMQ聯合Azure舉行專題活動:消費電子產品的智能體升級之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