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方式既可以基于統一平臺,也可以架構在分立的平臺上,也可以采用混合的架構模式。為了更加高效的數據交換和共享,智慧城市統一平臺的架構是趨勢所在。
智慧城市平臺架構
基于對新型智慧城市的理解,及對新型智慧城市發展趨勢的把握,設計了新城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藍圖規劃。整體架構需要具備四個層次要素和三個支撐體系,橫向層次要素的上層對其下層具有依賴關系;縱向支撐體系對于四個橫向層次要素具有約束關系。
四個層次要素分別為現場設備層、網絡通信層、平臺層和智慧應用層。
(1)現場設備層:
即傳感速知層,提供對環境的智能感知能力,通過感知設備及傳感器網絡實現對城市范圍內基礎設施、環境、建筑、安全等方面的識別、信息采集、監測和控制。
(2)網絡通信層:
包括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以及三網之間的融合的公共網絡(例如:通信網、互聯網) ,以及一些專用的網絡(例如:物聯網) ,為智慧城市提供大容量、高帶寬、高可靠的光網絡和全城覆蓋的無線寬帶網絡所組成的網絡通信基礎設施;
(3)平臺層:
分為三個子層,對連接進行管理,對數據進行存儲,計算和處理,包括三個子層a)設備的連接管理層:感知層接入網絡層的設備接入和管理。
b)計算與存儲層:包括軟件資源、計算資源和存儲資源,為智慧城市提供數據存儲和計算以及相關軟件環境的資源,保障上層對于數據的相關需求;
c)數據及服務融合層:通過數據和服務的融合支撐,承載智慧應用層中的相關應用,提供應用所需的各種服務,為構建上層各類智慧應用提供支撐,本層處于智慧城市
(4)智慧應用層:
總體參考模型的中上層,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物聯感知層、網絡通信層、計算與存儲層、數據及服務支撐層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各種基于行業或領域的智慧應用及應用整合,如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務、智慧醫療、智慧園區、智慧社區、智慧旅游等,為社會公眾、企業用戶、城市管理決策用戶等提供整體的信息化應用和服務。
1) 安全保障體系
為智慧城市建設構建統一的安全平臺,實現統一入口、統一認證、統一授權、日志記錄,涉及務橫向層次:
2)運維管理體系:
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整體的運維管理機制,涉及各橫向層次,確保智慧城市整體的建設管理和長效運行:
3)建設管理體系:
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整體的建設管理要求,加強智慧城市建設管理機制,指導智慧城市相關建設,確保智慧城市建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信息基礎設施是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礎,只有夯實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全面感知和數據采集,對城市地理、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進行數字網絡化的管理,對城市基礎設施、基礎環境、生產生活相關產業和設施的多方位數字化、信息化的實時處理與應用,為城市治理與運營提供更簡潔、高效、靈活的決策與行動工具,為城市公共管理與服務提供更便捷、高效、靈活的創新運營與服務模式。
智慧城市建設模式
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各個服務部門條塊分割,獨立建設自己的服務系統,系統之間相互孤立,這種建設方式是分立平臺架構模式,該模式下,從底層的感知平臺,到上層的智慧應用,都將形成一個個自成一體的碎片化信息孤島。一方面會重新進入當前各個城市數字化進程中所面對的傳統數據孤島問題,導致各個領域、應用間的數據無法共享:另一方面也會導致整個平臺的碎片化建設和運維,加大運維的難度和復雜度。這種方式建設下的智慧城市只是局部應用的局部智慧。
由于各個行業設備對數據的流量大小和安全性等要求不同,統一平臺建設不能一步完成,則部分設備可以納入統一平臺;部分設備可以通過行業設備平臺自行管理,需要數據共享時,可以通過服務層API進行數據協商共享。這種模式稱為混合架構模式。
新形勢下,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打破條塊分割,統一規劃,建設數據共享的統一平臺,提供高效的服務,這種模式稱為統一平臺架構模式,基于對智慧城市的理解和發展趨勢的把握,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直采用統一平臺模式。當前,在以物聯網+人工智能驅動的智慧城市4.0時代,在基礎平臺的構建上,必須打破傳統信息豎井的壁壘,構建一個橫向的統一數據共享交換平臺。
責任編輯:gt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3文章
51467瀏覽量
756949 -
存儲
+關注
關注
13文章
4359瀏覽量
86211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90瀏覽量
10395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