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曾一度將X86架構處理器(Atom)塞進了以手機和平板為代表的移動設備端,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既然英特爾能將X86打過來,ARM自然也可以懟回去。
于是,我們便看到了微軟自己打造的Surface RT,以及微軟攜手高通定制的驍龍牌筆記本們。這些設備最大的特色,就是搭載了ARM架構的處理器,與X86爭搶“生產力”行業的蛋糕。
如今,最有希望帶領ARM陣營走向成功的就是蘋果,根據最新的消息,蘋果將在11月11日發布Apple Silicon MacBook,而這款產品最大特色就是武裝了蘋果自家的A14X,基于5nm工藝,是目前最強的A14處理器版本,其性能號稱可以媲美英特爾八核心的酷睿i9,而且還擁有更低的功耗,并打出更具誘惑的低價。
問題來了,蘋果Mac系列PC畢竟還是偏小眾,而且不是誰都有Apple那般強大的研發技術和資金支持,想打造媲美同期X86處理器性能的芯片,還是需要老大哥ARM出手協調。
好消息是,ARM最近還真推出了一款針對PC類設備定制優化的核心架構——Cortex-A78C。
ARM曾在5月份一口氣發布了由Cortex-X1、Cortex-A78和Mali-G78組成的“三劍客”(詳見《Cortex-A78、X1、Mali-G78發布!ARM三劍客全解析》)。而Cortex-A78C,就是早前Cortex-A78的強化版。
Cortex-A78回顧
咱們先來回顧一下Cortex-A78,它是ARM在2019年發布Cortex-A77的接班人,雖然它沿用了Austin微架構(基于ARM v8.2指令集),但它在A77的基礎上對分支預測器進行了升級,可以在一個時鐘周期內處理兩個預測(上代Cortex-A77只能處理一個預測),從而提升了核心的吞吐量;Cortex-A78增加了指令調度器的寬度,從Cortex-A77的10μops提升到了12μops個;Cortex-A78同時還提升了緩存子系統的帶寬。
總之,Cortex-A78對微架構的改進還有很多,咱們就不一一贅述了,ARM對Cortex-A78的定位很明確,盡可能讓PPA(Power、Performance and Area,功耗、性能和內核面積)指標變得更加均衡。
根據ARM的官方數據,如果將SoC內單個大核滿載時的功率設定為1W,此時7nm工藝生產的Cortex-A77可以跑到2.6GHz,而5nm工藝生產的Cortex-A78則可達到3GHz,相當于在相同功耗下獲得了20%的性能提升。反之,在Cortex-A78在2.1GHz頻率下的性能就與2.3GHz的Cortex-A77持平,但此時前者的功耗卻有著50%的降低。
Cortex-A78C的改變
作為Cortex-A78的強化版,Cortex-A78C是面向高性能計算優化,主要服用于筆記本等產品的高性能IP。它在架構層面和Cortex-A78保持一致,最大的變化是將三級緩存從最高4MB提升到了最高8MB,擁有滿足更高負載的3A游戲或生產力多線程應用場景。同時,它還在數據和設備安全性層面進行了更新,可進一步提升設備的安全性。
對于手機專用的SoC而言,Cortex-A78主要是扮演大核的角色,為了兼顧性能和功耗,芯片廠大多會采用1顆Cortex-X1+3顆Cortex-A78+4顆Cortex-A55或1顆Cortex-A78高主頻+3顆Cortex-A78中主頻+4顆Cortex-A55的三叢集方案,或是4顆Cortex-A78+4顆Cortex-A55的雙叢集方案,大核的數量和頻率會制約整體性能的性能輸出。
作為針對PC領域定制的核心,芯片商最多可以配置6顆Cortex-A78C或8顆Cortex-A78C的純大核方案,結合最新的5nm制程工藝帶來了3.0GHz主頻,8核Cortex-A78C處理器的理論性能應該還要在蘋果A14X之上,但是如何協同高性能和高功耗之間的矛盾,就取決于芯片商和設備商的設計實力了。
總之,隨著Apple Silicon MacBook的上市,應該足以轉變普通消費者對ARM架構PC的印象,并進一步加速ARM架構Windows PC的變革,現在ARM已經送上了以Cortex-A78C為代表的“彈藥”,不知道高通、三星、聯發科等芯片廠誰會搶先試用呢?
編輯:hfy
-
微軟
+關注
關注
4文章
6630瀏覽量
104483 -
ARM
+關注
關注
134文章
9169瀏覽量
369252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10009瀏覽量
172346 -
X86架構
+關注
關注
8文章
45瀏覽量
23715 -
指令調度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4瀏覽量
153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