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計劃在2024年之前出售“商用固態電池”。富士康首席產品官Jerry Hsiao在2020年的HHTD 20活動中表示,該公司與寧德時代(CATL)和SES等合作伙伴的電池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合作伙伴中的哪一個將會生產新的SSB蓄電池。這種新的SSB蓄電池把LMNO(鋰錳鎳)作為陽極,把SiC(硅碳)作為陰極。
據了解,富士康的電解液將由自2017年起研究的金屬氧化物陶瓷薄膜組成。該公司聲稱,其幫助開發的添加劑增加了10%的電池周期壽命,減少了50%的電池重量,并縮小了近17%體積。
富士康還發布了針對汽車的MIH開放平臺,這一舉措也是革命性的。該平臺將使用基于云的人工智能管理系統,從電池中收集大數據,并幫助電池組實現充分利用。因此富士康首席產品官Jerry Hsiao認為,基于富士康的開源平臺(指MIH)的電動汽車可能會注意到,其續航里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而不會減少。
如果這個MIH開放平臺、固態電池和AI BMS能共同亮相,那么其將帶來非凡的競爭力。富士康認為,到2025年主導SSB蓄電池的人也將主導該市場。
811危機能否化解?
先說行業標準。5月12日工信部頒布新規,其中,增加了電池系統熱擴散試驗,要求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后,電池系統在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為乘員預留安全逃生時間。而這一新標準將于2021年正式實施。這是前面曾毓群先生“永不起火”演講的背景。
寧德時代怎么開發出了“永不起火”的811電池?
曾毓群先生在會上介紹說,材料方面,通過“原子層級”創新,開發出了高穩定性正極材料和高安全電解液,電池耐高溫邊界提高了40℃,此其一。
電芯結構方面,設計了高集成、強魯棒的防內短路電極,電芯進行各種濫用測試可以不起火、不冒煙。電池包設計方面,優化了結構強度。此其二。
電池熱管理方面,基于電池的物理化學特性,精確掌控溫度/電壓/電流等安全邊界,完善監控模型,第一時間識別安全風險并及時預警。此其三。
系統熱擴散方面,采用航空級耐熱材料和定向熱導流技術,即使單體發生熱失控,也能做到系統不蔓延、不起火。此其四。
不過,更多的技術細節沒有公布,我們無法確定,寧德時代如此作保的811電池,能不能證明安全性?如果僅僅是因為迫于壓力而做出的回應,那么對于寧德時代的未來,還是會蒙上一層陰影。
因為,除了今年比亞迪的隔空質疑——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公開聲稱三元鋰電池不安全,包括緊隨其后的一系列民間針刺測試,均指向三元鋰電池不安全,還在于今年關于811電池起火的事故太惹人注目了。
而根據幾年前行業內對于18650電池的測算數據,容量每提升10%,循環壽命大約會降低20%,充放電倍率降低30~40%,同時電芯會有約20%的升溫。以此類推方形和軟包電池的容量更大,再加上高鎳的風險,車企顯然愿意選擇更為穩妥的方案。
在主機廠出于安全因素考慮,大幅度換裝NCM523三元鋰電池的當下,比如2020款Aion S改換523電池,曾毓群這次還是向外界表明了態度,寧德時代仍然堅持811路線。而且,9月份寧德時代就對媒體表示過,公司不會放棄NCM811技術路線,高鎳三元電池發展遠未觸及技術天花板等等。
背后的實際情況是,對于寧德時代來說,8月份的2.8GWh裝機量中,811電池的排產就達到了1.09GWh(根據網上的透露的一份排產表),占比達到了38.9%。加上供應鏈的合作伙伴部分,此時如果掉頭,損失有多大可想而知。所以,寧德時代的內憂外患在前,只有華山一條路。
LG狙擊寧德時代
實際上,不光是811的問題,寧德時代今年日子開始不好過了。因為今年中國電動車銷量將被歐洲超過,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8月12日的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表示“我們非常痛苦。”
如此袒露心跡為什么?“歐洲銷售增長52%,中國下降了44%,一進一退,今年非常清晰。我預測今年整個歐洲的電動汽車的銷售量將超過中國,中國世界第一的電動車市場今年會被歐洲搶走。我們千萬不能起那么大早,趕個晚集。”
寧德時代94.4%的業務在國內,面對歐洲市場的無力,雖說這像是訴苦和提前吹風,也表明了寧德時代的隱憂。它的對手LG化學正在攻城拔寨,勢如破竹。
LG化學2019年終于等來了它的運氣。除了工信部的白名單取消,LG化學和SK Innovation電池的電動汽車終于被列入電動汽車補貼目錄,歐洲也成為它的福地。而且,LG化學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將產能提高到100GWh,足以為160萬輛電動汽車供應電池。今年LG化學還打入了特斯拉供應鏈,得到了上海超級工廠Model 3和Model Y的訂單。
根據日前韓國咨詢機構SNE Research發布的最新數據,雖然8月份,寧德時代以2.8GWh的裝機量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市場總額的25.9%,LG化學以22.2%的份額、2.4GWh的裝機量位列第二。
但是,我們來看看1~8月累計裝機量,LG化學以占全球市場15.9%的份額已經超越了寧德時代。寧德時代以總裝機量15.5GWh屈居第二,而松下以12.4%的市場份額緊咬在后。
從產能來看,2019年寧德時代就達到了58GWh的總產能,這樣算下來截至8月對應的產能利用率不到30%,雖說業內認為65%產能利用率算是國內最高水平,但是不到這個數據的一半,這樣其實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寧德時代目前在國內的裝機量還是老大,但是歐洲市場LG化學的大幅提升,已經全面反超了寧德時代。從LG化學的客戶來看,除了特斯拉Model 3,雷諾Zoe和保時捷Taycan的良好市場表現,也讓LG化學收益頗豐。
就在10月15日,寧德時代(300750,SZ)的股價市值再創新高,截至15日15時,寧德時代總市值為5558億元,收盤股價為238.6元/股。但股價遮不住寧德時代的內憂外患。
根據8月份其發布的2020年半年度報告,寧德時代上半年營收為188.29億元,同比下降7.08%。而作為主營業務的動力電池營收同比下滑20.21%至134.78億元,毛利率也由去年同期的28.88%下降至26.5%。
這個是受疫情影響,可以理解。不過,凈利潤方面,扣除非經常損益后,凈利潤為13.77億元,同比下滑24.3%。而且,就像前面說的,寧德時代的產能利用率低,這樣固定成本會相當高。就像汽車分析師任萬付表示的,寧德時代短期內不會喪失國內龍頭地位,但長期來看存有疑問。
雖說,近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通過的政策利好,也讓寧德時代的未來發展受益,因為,該規劃對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加強充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新能源汽車領域國際合作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要求。但是,“打鐵還需自身硬”,何況LG化學和松下這樣的大敵當前,磨刀霍霍。
LG化學的鋰電池雖然是其第二大業務版塊,但在其第一大業務石油化工地位岌岌可危之下(2020年第二季度石油化工銷售額降為27.4億美元,營業利潤3.6億美元),LG化學將業務重心放在電池業務,與寧德時代展開激烈的冠軍爭奪戰,是毋庸置疑的。
由于電池業務的潛力所在,LG化學于不久前宣布在今年年底之前分拆電池業務。而路透社援引的報告指出,LG化學預計2020年第三季度的營業利潤能夠提升159%,達到9020億韓元(53億人民幣),高于分析師的7460億韓元(44億人民幣)。
要不是出了現代科納KONA因為電池而召回的事故,LG化學2020年多半就要吊打寧德時代了。
LG化學的反超還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歐洲多年之前的認知是,新能源的前景在于生物柴油而非電動化。但是,2015年大眾“排放門”事件一出,生物柴油路線的未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歐盟的輕型車測試程序(WLTP)2018年9月1日實施后,歐洲開始電動化狂飆。經過幾年的準備,今年歐洲市場開始發力。而最關鍵的是LG化學抓住了歐洲市場這個爆發點,而且在韓國吳倉、美國霍蘭德、波蘭弗羅茨瓦夫與中國南京建設了4座工廠(另外還有規劃產能32GWh的南京江寧濱江開發區工廠),布局就占了先手。
寧德時代目前僅有5.6%用于出口,首座海外工廠于2019年10月在德國圖林根州開工建設,不過要2021年才能投產,目前顯得鞭長莫及。
責任編輯:tzh
-
LG
+關注
關注
2文章
2374瀏覽量
142541 -
特斯拉
+關注
關注
66文章
6347瀏覽量
127004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9文章
47968瀏覽量
241313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0729瀏覽量
13190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