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和牛頓經典力學有什么不同?未來量子信息技術將如何發展?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做客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論壇”,作了題為“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的學術報告,對上述問題做出回應。
潘建偉從愛因斯坦的信念“上帝是不擲骰子的”出發,深入淺出地回顧了量子力學百年來的發展歷程,并向大家介紹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研究進展與前景展望。
他表示,在量子通信方面,未來希望能夠構建完整的天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技術體系,從而推動量子技術在國防、政務、金融和能源等領域率先廣泛應用,實現量子通信網絡和經典通信網絡的無縫銜接;結合我國未來的登月計劃,實現地球和月球之間的量子糾纏分發,對愛因斯坦的信念是否正確進行一個終極的檢驗。
在量子計算方面,希望能夠利用量子模擬揭示新材料設計、新能源開發等重大問題的機制,并且具備基本功能的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探索對密碼分析、大數據分析等的應用。
報告后的交流互動環節,多位師生就量子力學與經典力學的差異、量子精密測量原理、量子計算機信息讀取、量子力學與自主意識等問題進行提問,得到了潘建偉的耐心解答。
針對量子信息技術從最初發展時備受質疑、甚至被打上“偽科學”標簽,到如今廣受學術研究、科技公司追捧的現象,潘建偉認為,早期大家的質疑和攻擊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質疑的人可能對量子力學沒有深入的了解。但我相信,如果大家能坐在一起討論,對量子力學有深刻了解后,還是可以達成共識的;另一種質疑在于,大家覺得我們是做物理學研究的,怎么就到信息領域了?況且我們對信息科學的名詞都不是很清楚。其實,我們是可以用物理學的語言去解釋量子信息的。”
在潘建偉看來,隨著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質疑的聲音在逐漸減小。“主要是大家看到,量子信息還是能夠提供一些有用的東西的。目前,有一些做計算機理論、密碼理論的學者,甚至是數學領域的學者,漸漸加入了量子信息技術研究的隊伍,我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
對于量子力學是否能解釋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的問題,潘建偉回答說:“目前肯定解釋不了,現在做結論推測還為時尚早。但有不少學者推測,大腦的運行機制可能與量子力學有關。”
他認為,自然界創造了人類,人類反過來通過量子力學加深了對自然界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計算機,如果將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結合在一起,可能會加深對人類自身智慧的理解。“這也是我們對量子計算機感興趣的原因,希望未來能夠給人類意識問題的認識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責任編輯:PSY
-
量子力學
+關注
關注
8文章
101瀏覽量
20281 -
量子信息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5瀏覽量
7213 -
潘建偉
+關注
關注
0文章
7瀏覽量
362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