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可穿戴電子由于具有輕薄、柔軟、親膚的優勢,已被廣泛應用于與人體健康相關的各項生理指標監測之中,極大推動了傳統醫療的實時化、個性化發展進程。然而,在長期監測過程中,柔性可穿戴電子設備可能面臨多種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如機械力、溫度或濕度),致使其結構、功能受損,影響其工作的穩定性,進而限制其在多種環境中的實際應用。
針對這些問題,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仿生工程與生物力學研究所(BEBC)研究人員近日受邀在國際知名期刊《Materials Today》上發表以“The New Generation of Soft and Wearable Electronics for Health Monitoring in Varying Environment: From Normal to Extreme Conditions”為題的綜述文章。該綜述聚焦柔性可穿戴電子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所面臨的三種環境:機械力、溫度和濕度(下圖),總結了近年來基于材料改性和結構開發的設計策略,以保障柔性電子設備在機械力、溫度和濕度變化等環境條件下功能的實現(環境自適應型柔性電子)。同時,介紹了不同環境下柔性可穿戴電子在健康監測、生物傳感、人機交互、能源供給等方面的潛在應用,并進一步討論了開發下一代柔性可穿戴電子設備所面臨的挑戰和潛在機遇,有望為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力學、材料科學、化學、臨床醫學等多領域的交叉合作提供思路。
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生牛艷和劉灝博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徐峰教授為通訊作者。文章共同作者還包括BEBC臨床研究人員: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任徽博士、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內分泌科高彬博士,以及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科郭卉博士。該研究工作是BEBC圍繞多尺度(組織-細胞-分子)生物熱-力-電耦合研究思路,在組織尺度針對類皮膚柔性電子多場耦合研究的又一重要進展(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6, 26, 165-180.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2017, 112, 1-22. Small, 2018, 14, 1801711. Materials Horizons, 2020, 7, 203-213. Advanced Materials, 2020, 32, 1904752.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12, 23764-23773)。
責任編輯:lq
-
人機交互
+關注
關注
12文章
1217瀏覽量
55535 -
生物傳感
+關注
關注
0文章
54瀏覽量
11018 -
可穿戴電子
+關注
關注
0文章
67瀏覽量
13451
原文標題:西安交大綜述新一代環境自適應型柔性可穿戴電子發展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可穿戴電子設備中的柔性電池技術
高通第一代驍龍W5可穿戴平臺的功能特性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2/40/wKgZPGdcJnGAEyS-AAbnFamr7Lg584.jpg)
Snap發布新一代Spectacles AR眼鏡
美光與西安交大設立“科技獎學金”
如何在自己的固件中增加wifi自適應性相關功能,以通過wifi自適應認證測試?
高性能纖維應變傳感器,實現可穿戴設備的柔性化、舒適化、便攜化
![高性能纖維應變傳感器,實現<b class='flag-5'>可穿戴</b>設備的<b class='flag-5'>柔性</b>化、舒適化、便攜化](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E6/64/wKgZomZG9zSAEDF1AAAeaWb5aNA041.jpg)
柔性可穿戴天線定義與特性
![<b class='flag-5'>柔性</b><b class='flag-5'>可穿戴</b>天線定義與特性](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8/76/wKgZomYcgraAWpj8AAAxruD0LnE407.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