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報道(文/黃山明)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正在逐漸滲透進人們的生活當中。但與此同時,對于老年人而言,新技術的出現,不僅沒有帶來便利,反而形成了一道道的數字鴻溝。
有句話說的好,真正的科技,是讓人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所謂工具,最好能夠讓使用者一眼便知道其操作的方式,用最低的學習成本,讓工具發揮其本身的作用。而智慧養老,便是讓老年人也能夠享受到科技所帶來的好處,讓科技幫助老人,擁抱更美好的生活。
競爭激烈的智慧養老市場
智慧養老的概念并不新,從2012年開始便被提出,2013年全國老齡委專門成立了“全國智能化養老專家委員會”;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而在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幫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體驗科技生活。
另一方面,國內的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從需求端來看,2019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約2.54億人,占全國人口比重達18.1%,根據預測,2022年,中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將突破14%,從2020到2025年,我國新增老年人口可達5200萬,老齡人口總數將突破3億。
中國社科院的 《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預計到2030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可達13萬億元。而在今年,以工商登記為準,我國新增4.2萬家養老相關企業,養老市場正在成為企業們競相角逐的下一個藍海。
雅觀科技智慧社區產品負責人認為,智慧養老是大勢所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已經步入老齡社會,老年人比例越來越高,但是我國的護理人員嚴重短缺。在這種社會、行業背景下,智慧養老將是應對行業現狀的首選方案。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的智慧養老,通過技術化、信息化的手段,優化養老護理工作流,提高護理效率,節約護理人力。
愛華盈通行業銷售總監彭春暉在接受電子發燒友記者采訪的時候表示,當前智慧養老行業更多的是將原來傳統行業的信息進行互聯網化。而在這兩年,許多設備通過更新改造,加入了物聯網技術,把設備與平臺做關聯,將信息利用起來。
了解到這些信息后,愛華盈通也開始針對智慧養老領域進行布局。如將智慧養老服務商的入口標準化,讓更多廠商能夠融合進來,將各自的信息進行同步對接,可以讓養老機構的操作者只用一個賬號就能夠管理不同平臺的信息。此外,還設計了更符合老人使用的智能產品,以及完善整個養老服務體系等。
雅觀科技也在積極開發自身的養老方案。比如其開發的健康管理板塊,對老人建立健康檔案之后,大大提高了園區管理老人健康的效率。同時,針對老年人家人的知情權也作為非常重要的需求來開發,通過客服平臺,老人的子女可以非常方便地看到老人在園區的情況,幫助親屬實時了解老年人的現狀。
智慧養老產業在近幾年發展的如火如荼,但在其中也發現了諸多問題。武漢虹識技術品牌市場部經理易慶玲指出,智能養老產業在近幾年政府的大力的引導和支持下,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可以看到整個行業的業態發展是不太均衡的,
目前更多的是大數據或者是功能化的養老機構,而對于社區養老或者居家養老,仍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在服務養老群體的從業者方面,大部分都是未經過專業訓練或者僅經過簡單培訓的人士,這也造成行業中的從業者水平參差不齊。
與此同時,目前整個智慧養老領域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比如什么樣的智慧養老算是比較高的級別,就好比將酒店進行星級評分一樣。盡管智慧養老概念并不新,想要將其完善,還需要做很多的事。
智慧養老產品需要以老年人為本
要想做好智慧養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比年輕人,老年人在學習能力上有所下降,身體機能也有所衰退,這就對于智能養老體系及相關產品提出了新的標準。需要針對老年人群體進行定制化設計,避免讓科技產品反而成為了老年人的負擔。
易慶玲表示,虹膜識別的技術相對大多數人而言是較為新鮮的,對于老年朋友更是如此,可以通過宣導和演示的工作來讓更多人的接觸和了解。
武漢虹識技術是虹膜識別芯片的創新者和生物識別產品的供應商,其中一款虹膜信息的采集器,使用了眼罩式設計,直接戴在眼睛上,就能夠完成采集,操作簡單易懂,方便老年人使用。這時候再去與老年人普及其他功能,也會更加容易接受。
并且盡量縮減操作步驟,在操作界面上的設計也較為清爽,采用大字體,摒棄較為復雜的文字說明,還加入了必要的語音提示,燈光提示等,增加易用性。
采用虹膜識別,可以精準識別每個人,能夠應用在養老機構當中。易慶玲表示,虹膜識別相比其他生物識別也更加穩定,即便有眼疾也不影響使用。此外,由于虹膜復制較為困難,在安全性上也極具優勢。
虹識還采用了硬件化解決方案,將算法直接集成到在芯片上,運用在了模組及產品當中,相對于軟件化的解決方案,對于CPU及設備本身要求更低,功耗更小,后期的維護成本也更小。如果想要在傳統門禁中添加虹膜識別的新功能,采購相關模組或設備直接集成就可以了。
愛華盈通在進行養老方案設計時,會先去進行充分的驗證,盡量減少老年人對于產品的操作,但又能夠達到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比如可以通過算法,讓老年人通過臉部識別、手勢識別,來輕松的去控制到每一個他想要的功能,如電視機換臺、打開窗簾等。
雅觀科技和綠城生活集團曾共同調研,經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分析,總結出社區養老的四大痛點:安全,老人突發異常情況,智慧養老系統需實現及時告警,確保老人安全;健康,對一些常見疾病的健康指標,做到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理,同時,老人健康檔案的數據要實現持續沉淀,進行數字化健康管理;舒適,智慧養老系統要確保老人在園區的生活便捷、舒心;快樂,在確保健康安全舒適的基礎上,給老人提供多姿多彩的娛樂生活,力求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雅觀科技也梳理出了智慧養老四大角色的核心需求,除了針對上述痛點的功能設置外,在系統解決方案的開發上,力求滿足四大角色的核心訴求。開發的智慧養老系統,接入了定位系統和監測系統,同時,融合全屋智能與智慧園區,打造了安全家場景包。
科技還需人文關懷
當然,智慧養老產品除了為老年人帶來便利以外,還需要滿足其人文關懷的訴求,讓科技服務于人,讓老年人也能體驗到科技所帶來的高質量生活。
針對老人這一特殊群體,智慧養老要有人文關懷。雅觀科技的智慧養老系統,通過為老人佩戴定位設備和報警設備,實現智慧養老。后臺操作系統由養老管理人員進行操作,智能APP主要用于老人家人對老人情況的掌握。即使有老人使用APP的情況,也會設置非常簡單的功能。遇到緊急情況,老人只需要按下手里的報警器即可,很少有需要老人進行操作的部分。
同時,系統中還包含老有所樂的部分,開發的快樂場景包,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一起閱讀、下棋,同時,老人還可以通過社交系統,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娛樂。
不過,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夠接受佩戴手環或者被攝像頭監控。彭春暉透露到,許多機構為老年人進行定位管理時,可能會用到手表類的智能穿戴設備,去檢測老年人的心跳、血壓等數據,定位則通過GPS或者藍牙來實現。但這類設備對于老年人會有負重感,同時還需要經常充電,因此老年人會比較抗拒。
愛華盈通為此設計了一套無感式的方案,通過高頻的讀寫器來讀取卡片信息,而收集信息的卡片可以做成彎曲狀,比較輕薄,也無需充電,因此可以將這些衣服或者鞋子中。采用這種方式,可以滿足一些對于監測比較敏感的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武漢虹識技術也認為,智慧養老解決方案應體現人文關懷,易慶玲表示,從方案設計角度來看,需要覆蓋老年人的實際使用需求,比如打卡功能是否真的需要?報警功能應該如何設計防止誤觸?當設計老人路線跟蹤功能時,老年人本身是否愿意被跟蹤?這都需要設計者以老年人自身大的視角去考慮他們的實際使用需求。
從操作界面來看,要針對老年人的閱讀習慣做出優化,比如干凈清爽的界面,大號的字體等。同時還需要照顧老年人聽力下滑的問題,就需要更洪亮的提示音。而在設備終端界面的顯示屏上,可以添加一些天氣預報、生日祝福等人文關懷的內容。
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與子女之間可以通過設備進行遠距離的即時溝通,這也可以極大提升老人群體的幸福感。此外,能否與醫療系統或其他緊急系統進行即時聯系,保證在無人監控的情況下可以快速響應處理突發事件,也是智慧養老解決方案的重中之重。
彭春暉也舉了一些具體的案例,來體現智慧醫療的人文關懷。彭春暉表示,對于老人的關懷是來自多方面的,一個是社會及養老機構帶去的一些關懷,另一個則是親屬為其帶來的問候及關懷,后者尤其重要。
愛華盈通還開發了一個功能,每天抓拍一張老人的微笑照片發送給其親屬,只要關聯公眾號,就能夠獲得自己親人的最新動態,加強互動性。此外,也能夠獲得老年人每天健身、吃藥、打針,甚至聊天、按摩等互動性內容也可以做成信息化,與其家屬進行分享,不僅能夠有互動的效果,也能夠起到一定監管的作用。另外,還可以提醒親屬,如果長時間沒有探望老人時,會發出提醒通知,促進探望的次數。
智慧養老的未來
智慧養老行業雖然正在快速的發展當中,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仍然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另一方面,養老產業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眾多企業的涌入,也在加速推動整個智慧養老行業向新的高度迅速邁進。
雅觀科技智慧社區產品負責人表示智慧養老是一個很大的產業,潛力無窮。我們接觸到的很多地產商都在開發智慧養老的項目。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智慧養老可以接入更多的內容,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護理,同時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養老體驗。
新一代的老年人,有更多的養老儲蓄,對生活有更高的追求,同時,這些老年人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度更高,所以,智慧養老市場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彭春暉提到,當前國家正在努力的推動醫養結合,在這期間也涌現了許多新的需求。如在老年人需要進行手術時,可以根據手術前的信息,動態調整其飲食,手術后是否有其他不適,或者跌倒的情況,都可以通過大數據來分析,節省人力資源。
在養老層面,可以發現如今老年人快速增加,但服務人員的數量卻很緊缺,這可以通過智能設備去代替過去部分人的工作。以打點滴為例,可以通過物聯網外設,精確的監控每一滴藥品,明確還需要多久需要更換或者打完,極大的提升服務人員的效率。
易慶玲認為,隨著老年人人數的增加,智慧養老院、智慧綜合養老社區等特定的養老場合已經不能再滿足日益增加的群體。尤其在當前,許多老年人仍然不會使用智能產品,如移動支付、健康碼等,由于不會以上的操作,造成老年人生活不便的新聞時有發生。因此未來的養老失業不光集中在養老院、養老機構等場所,而是進入到社區、家庭當中去。
智慧養老不僅是為如今的老年人考慮,也是為未來的我們所考慮。畢竟永遠有人年輕,但所有人都終將老去。
本文由電子發燒友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4文章
44985瀏覽量
377553 -
智慧養老
+關注
關注
0文章
178瀏覽量
857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