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倉將于明年啟動IPO,有望沖刺物流AMR第一股。”
公司情報專家《財經涂鴉》日前獲悉,物流機器人公司快倉近日已完成C+輪融資。該輪融資境外部分由凱傲集團和沙特阿美集團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聯合注資,境內資方包括交銀國際、申萬宏源、建信等。原有股東創世伙伴CCV跟進。
快倉稱,此次融資款項將用于夯實全球化布局、持續提升技術實力和產品能力、擴充團隊并引進更多優秀人才、擴張產能等方面。
天眼查App顯示,快倉成立于2014年,注冊地為上海。此次融資前,已獲得包括天使輪在內的4輪融資。本次C+輪融資完成后,其融資輪次共達5輪。
其最新官方數據顯示,2017-2019年營業收入累計增長近10倍,2020年全年訂單量預計為去年全年的300%以上。此前曾有消息稱,快倉將于明年啟動科創板上市計劃,這也意味著它有望沖刺物流AMR第一股。
快倉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威表示:“期待通過凱傲等合作伙伴,將快倉在服務30多個行業500多家客戶的經驗中所沉淀出來的行業級產品提供給全世界的企業。未來,快倉的市場覆蓋將從目前的15個國家拓展到100多個國家,希望在5年內實現百億級營收、服務1千個行業和合作伙伴、賦能1萬個用戶、出貨十萬臺級。”
《財經涂鴉》整理發現,自2014年以來,國內物流機器人領域發生的融資事件共計近60起,僅2018年至今便多達20余起,累計涉及金額遠超30億元。
而該行業的“天花板”還遠未被觸及。有統計顯示,當前全行業智能物流機器人的整體滲透率僅為1%左右,未來可期的市場規模保守計算將高于5000億元。以出貨量計算,除去長尾部分,當前國內物流機器人行業大致成海康威視、快倉、極智嘉“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其中,快倉是極少數能夠完整覆蓋電商、流通、制造三大場景的頭部企業。
近期,《財經涂鴉》多次走訪位于上海光啟園的快倉總部,與其硬件產品、行業拓展及資本市場相關負責人進行深入對話,試圖解碼這家快速成長的公司背后的“生長密碼”,以及整個智能物流機器人行業的潛在機遇。
「讓人類不再搬運」
《財經涂鴉》最近一次走訪快倉,是2020年9月30日。由于臨近中秋和國慶節假期,整個園區與平時相比略顯空曠。而快倉所在的辦公樓,氛圍與前兩次我們來時并無不同——幾乎每個會議室都被占滿,透過玻璃墻,還能看到有員工站在圓桌周圍參與討論。
在快倉,幾乎隨處可見一副“讓人類不再搬運”的橙色字帖。這一字帖與“實現四面墻內智能駕駛”結合,組成快倉的公司愿景。
4樓入口處的白板上,陳列著快倉自2014年3月成立以來的大事件。包括:2015年,完成A輪融資;2016年,第二代物流機器人正式交付使用;2017年,完成來自菜鳥網絡、軟銀中國的2億元B輪融資;2018年,完成數億元C輪融資;2019年,布局拓展歐洲、日韓、東南亞等市場,并全球首發第三代智能物流機器人。
近日,其C+輪融資也已落定。境外投資方除今年8月份已與快倉達成合作的工業車輛和供應鏈解決方案供應商凱傲集團外,能源巨無霸沙特阿美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作為聯合投資方亦同時進場。
從最早的電商物流領域,到如今的電子終端、PCB、汽車、航空制造等領域,如今,快倉已服務全球15個國家30多個行業500多家企業用戶,其中包括60多家各行業全球頭部企業,如ICT世界500強、大飛機制造巨頭、國藥、中國郵政、DHL、菜鳥網絡、一汽、上汽、三菱等。
“讓人類不再搬運”的愿景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向現實演進。
“國內物流機器人從無到有,至如今整個產業超越國外,我幾乎親歷了整個過程。”作為快倉行業KA部負責人,何健在物流領域的從業時間已超過十年。加入快倉后,一直奔赴在前線,何健對物流機器人行業的最大感受是“發展太快了”。
在談及行業潛力時,他認為,未來各行各業對物流機器人的復制和運用將向常態化發展,并有望逐漸形成一個健康循環的狀態。
所謂健康循環,即企業首次采用物流機器人實現降本增效后,會繼續復購更多機器人或升級更新代際的技術。當采用智能物流的企業逐漸增多,將倒逼產業內更多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以追平產業整體平均效率。
2015年,物流機器人的行業應用前景曾遭遇業內質疑。而隨著政策導向的日趨明朗,工業自動化的趨勢成為潮向,這是快倉第一次踏對產業智能化節點。期間,快倉實現了快速增長。
2020年9月9日,發改委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印發《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鼓勵制造業企業開展物流智能化改造,推廣應用物流機器人、智能倉儲、自動分揀等新興物流技術裝備。這一次,快倉又踏對了節點。快倉打造的項目入選上海市發改委2020年“無人工廠”重點項目。
但快倉奔跑的腳步并未停止。在全面布局30多個行業后,快倉還在繼續尋找新的行業機會。去年下半年,行業KA部成立,針對PCB方向的行業拓展正式開啟,并迅速拿下幾家PCB上市公司的訂單。據何健透露,快倉目前正在3C、光伏、汽車3個行業加速發力。
“我們在尋找新的行業機會時,會首先評估該行業對智能化的實際需求,比如物流機器人的運用是否有實際存在的價值和應用場景。如果發現某個行業比較適合而智能化又相對空白,會馬上嘗試搶先布局。”何健表示。
物流機器人每進入一個領域,也是對該領域進行智能化改造的過程。一些從小作坊發展而來的企業,體量變大之后很多工序卻并沒有標準化。此時,快倉便同時肩負引導工廠進行智能化改造的任務。在長期磨合過程中,其物流機器人具備了扎實的底盤封裝能力,這為快倉的全行業拓展提供了“萬變不離其宗”的基礎。此后很多新產品均是由這種穩定、可塑性強的底盤延伸而來。
在總結工業場景與流通場景的不同時,何健的指向非常清晰:后者需要效率,而前者需要穩定。
“比如,電商在鏈接消費端時,更需要高效,而工業場景的容錯率更低。”何健解釋道,工業應用場景變化比較多,小至兩到三臺,大到幾百臺的訂單都會有。甚至有些工廠訂單雖然大,但分配到各個車間后會變得分散,“因此,目前能拓展到工業場景的物流機器人公司并不多。”
通過采用人工智能、物聯網、自動駕駛等技術賦能智能物流機器人和“智慧大腦”操作系統,目前,快倉已獲得及申請200多件國內專利,其中發明專利占近一半。
「44833」戰略
除進一步提高倉儲物流效率外,今年食品工業采用機器人的另一個原因是,可以增加運輸安全性。此前,奢侈品行業早已開始嘗試采用物流機器人進行倉儲、搬運等,一方面可以增加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人為造成的產品損失,比如避免員工夾帶私貨等。
快倉硬件產品負責人王風彬對《財經涂鴉》介紹,快倉的技術線目前已經做到第三代,并將第三代技術賦能到10kg級到2T級的全M系列(潛伏式)產品上。又以M系列產品為基礎根據市場需求,拓展出C系列料箱式產品線,F系列叉車式產品線,以及AMR+系列復合式產品線。采用這種方式的一個優勢是,不僅可以最優化快倉產品研發的技術和成本,而且對下游集成商而言,可以在一家廠商就能采購到具備多種機型且成本技術具有優勢的整套解決方案。
在快倉產品“全家福”的背后,隱藏著一個被內部稱為“44833”的戰略,由創始人楊威于2019年提出,即:8大核心產品(4+4)、8大行業、3大場景、鐵3角團隊貼近客戶提供服務。
不過,一些大型項目,通常會遇到同倉采用不同品牌機器人的情況,以達到優化配置。因此產品單倉的機器人量級越高,對協同做工的要求也會越高。
“協同工作的場景我們目前已經有非常恰當和靈活的解決方案。比如,我們會在機器人的軟件操作系統中,適度調用其他產品開放的RCS接口。如果場景中需要第三方機器人與快倉機器人協同工作,通過開放接口,即可實現自由調度。”王風彬解釋道。
其目前采用的“智慧大腦”軟件操作系統EVO通過在人工智能算法基礎上升級,可極大提升機器人的路徑規劃、交通控制、運籌調度、計算優化等多個核心算法。同時,數字化、圖形化 的中央控制管理平臺也可以直觀地監控全場的運行狀況。
今年7月份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中,快倉最新研發的一款復合機器人亮相“AI上海?機器人矩陣”。這款“有腳還有手”的機器人,同時具備協作和移動的雙重功能——其可在上一個工位用“手”上完物料,按指定路線行駛至下一個工位,再用“手”卸載物料。與傳統協作機器人相比,這款機器人可以更好地滿足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的需求。
近日,快倉結合自身料箱式機器人和潛伏式機器人的優勢,在業內首創“Quick Pick”產品級解決方案,該方案已具備通用性,針對拆零揀選業務+海量SKU退貨業務人工效率低的痛點,可實現 “超高出入庫流量要求”。對比相同規模的傳統方案,存儲率可提高80%~100%,設備成本將再降20%,人工成本再減50%,跨庫區概率變小,單次搬運距離變短,訂單履行時效更短。
隨著高端制造業對生產精度、產出效率、成本控制等需求的逐漸旺盛,快倉近年來對制造業也開始快馬加鞭地滲透。
比如,其推出的第三代鴻鵠C36A存取一體料箱機器人,一趟可搬運7個物料箱,最低取物高度為24cm,最高則可取3.7米以上,單次取放貨時間只需9秒。這款機器人在制造業應用場景中極為便捷。比如,手機組裝時可能需要同時取用屏幕、電路板、電池、外殼等零件,這些零件會被放置在不同的料箱中,如果單次取用,組裝效率就會非常低。而鴻鵠可以同時分層安全搬運7種SKU的零件,對廠商的效率提升非常明顯。
不僅如此,這種機器人還極大順應了廠商對倉庫空間利用率的“苛求”。通常,為節約倉儲空間,企業會將物料盡可能堆高。據王風彬透露,鴻鵠系列在醫藥場景中,最多可一次取走7個藥箱,對料箱類場景的適用度非常強。
由于采用混合導航模式,快倉可在一臺物流機器人上集成包括二維碼導航、SLAM導航、紋理導航等在內的多種導航方式,同一場景中,可根據實際環境切換不同導航方式,以保持物流機器人在高精度狀態下運行。
走出「倉庫辦公室」
據快倉方面介紹,此次融資所獲款項,快倉將用于夯實全球化布局、持續提升技術實力和產品能力、擴充團隊并引進更多優秀人才、擴張產能等方面。
時間線拉回至2014年。當年,天貓“雙11”全天成交額達到571億元。而這個數字在2019年“雙11”時,僅用時17分06秒。5年間,電商領域以每年一個里程碑的速度前行。
平行空間中,自2014年成立,快倉同樣經歷了幾個標志性的發展階段:2014-2015年初創期、2016-2017年飛速發展期,以及2018年以來的進階期。
6年前的春天,快倉創始人楊威與他的兩位伙伴聚集在上海一間倉庫里,開始了他們的創業生意。這間倉庫是從一家企業借來的,當時3人的所有固定資產,只有一臺原型機。
由于租借的倉庫一直在進貨發貨,楊威觀察到,這間倉庫地處偏僻,發貨工人年齡較高,不僅時常出現一些錯誤,工人的體力面對大量貨物也常顯得力不從心。于是,楊威主動找到倉庫業主,和他談了第一筆生意:由楊威團隊提供原型機,如果試用成功,業主就考慮直接購買。
試用后,倉庫業主成為第一個客戶。當年8月,團隊便獲得一筆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拿到融資后,楊威隨即注冊了上海快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10月,中興合創和百世物流聯合注資3000萬元,成為快倉第二筆即A輪融資。從租借倉庫辦公室到第二筆融資,快倉用了一年半時間。
“那時候的確很艱苦,但回想起來,是個從星星之火到燃起一團火的過程,”關于快倉的雛形和創業期,何健對《財經涂鴉》如是描述。
2017年,快倉完成B輪融資,由菜鳥領投、軟銀跟投。也是在這兩年間,快倉完成了第二代技術產品的更新。
2018年,快倉承接菜鳥無錫智能倉項目,之后雙方共同創造了亞洲首個“單倉千臺級”紀錄。目前,快倉在該智能倉中共部署千臺物流機器人。據何健透露,遇到雙11大促這種情況時,快倉還會為其增加100-200臺,以租賃的形式提供。“機器人的柔性化供應不僅體現在操作中,也體現在服務中。一方面,基于快倉的產品儲備可以提供類似服務,另一方面,靈活租用也可以幫助下游企業實現降本增效。”何健透露。
同年11月,快倉完成來自海富、CCV等機構的C輪融資。
對于租賃業務,何健透露,快倉有計劃將融資租賃部分獨立出來。“但進程要根據市場來調整。我們目前也在配合國家推動工廠智能化進程,如果企業發展意愿強烈但短期內資金不夠,我們會提供支持。作為科創企業,我們肩負一定社會責任,同時融資租賃的形式又能解決雙方需求,這是件雙贏的事情。”
2019年,快倉發布第三代智能機器人和“智慧大腦”EVO系統,引領物流機器人行業進入高度智能化的3.0時代,與此同時,搶先建立行業標準是快倉目前迅速擴張中的主線之一。
由于電商和零售業采用智能物流設備較早,因此,快倉提供的行業級產品幾乎可以解決目前所有倉儲物流需求。而對于智能物流起步較晚的行業,如PCB行業等,定制化在推廣初期則比較合適。
“但是定制化我們也有標準,首先要判斷一個行業是否具有可復制性。如果該行業具備未來標準化的潛力,那么我們會從定制開始,最終達到為其提供行業級產品的目標。”何健表示,標準化不僅有利于推進流水線生產、便于及時反饋和修補漏洞,同時也可以降低企業生產和運輸的邊際成本。
從6年前的倉庫辦公室開始,迄今,快倉已有固定員工近500人,其中碩博士學歷員工占30%以上。目前研發工程師數量保守估計占比超過5成。其近兩年的收入中,有50%左右用作研發投入。
急速增長期即將到來
2020年國慶假期前一天,《財經涂鴉》前往快倉走訪時,恰遇其海外團隊負責人王海倩安排假期后赴英國的出差事項。
“是一單數千萬的項目。”該負責人表示,“雖然目前歐洲疫情仍然比較緊張,但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該完成的項目還要按期完成。”
快倉資本市場負責人章文杰向《財經涂鴉》透露,自2018年開始拓展海外市場以來,快倉已在北美、歐洲、澳洲、東南亞、中東等地區均有落地,其機器人海外出貨量已占據總銷量10%左右。在快倉的全球化戰略中,明年其部分海外辦事處的功能將從銷售進一步擴大到實施和售后,繼而擇機設立海外研發中心。
今年8月份,有百年歷史的全球領先的工業車輛和供應鏈解決方案供應商凱傲集團與快倉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生效后,快倉的產品將通過凱傲的全球銷售及服務網絡進行分銷,以擴大后者自動化倉庫解決方案的全球產品供應。在上述戰略合作項下,凱傲還對快倉進行了股權層面的投資,以加深雙方在業務層面的合作。據《財經涂鴉》了解,除進入凱傲的全球分銷網絡外,快倉還將與凱傲聯合研發新產品。
“就物流機器人領域而言,國內品牌在硬件和產業鏈方面相較于國外品牌,均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章文杰對《財經涂鴉》表示,“海外物流機器人技術起步的確比較早,但囿于供應鏈均在中國、海外軟件算法人員成本高企,海外友商在售價和機器運營性能等方面均處于劣勢。”
另外,由于國內物流行業應用場景更加復雜,因此給予機器人行業更多打磨機會。相較于Kiva在單一的電商場景中應用,國產品牌機器人能夠解決的實際問題也更加多樣和復雜。
目前,國內物流機器人領域三家頭部企業海康威視、快倉和極智嘉約可瓜分70%-80%的市場份額。章文杰認為,未來頭部企業的占比將進一步加大,“由于越來越多高精尖行業的加入,產品的綜合成本會進一步提升,而下游應用領域的廠商容錯率也會持續降低,小玩家很難再有大規模切入。”
縱觀三家頭部企業,每家均有自己的強項和特點,譬如海康威視基于其母公司在安防領域的深耕,其物流機器人板塊在工業制造場景處于領先地位。快倉依托其軟硬件綜合實力及戰略型股東背景,在電商、流通場景建立了深厚的壁壘,且能夠提供行業級產品。極智嘉基于其外資股東特點,海外市場收入占比較高。
章文杰預判,快倉的海外業務將會在2021年即明年“出現一個極速增長期”,背后原因包括與凱傲的聯手。據快倉預計,2021年通過凱傲完成的出貨量幾乎可等同于2019年全年。
如果將未來物流機器人的市場放大到全球,遠期估計每年可產生4000-5000億左右的市場規模,“天花板是極其高的”。
再觀國內,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物流行業從業人員已過百萬,其中搬運人員大約占比為80%。按照平均每人7-8萬元年薪計算,年支出共計約800億元左右。 “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以每年約10%的速度在不斷上漲。未來將很快達到千億級別的支出。”章表示,中短期而言,未來5年國內智能物流機器人市場整體規模有望達400-500億左右。
從應用市場角度而言,目前國內高標準倉儲面積約5000萬-6000萬平方米,占整體商業倉儲面積約5%,而高標倉若全部配備智能物流機器人,約需要250萬-300萬臺,而現階段國內的智能物流機器人存量在3-5萬臺間,故整體滲透率僅為1%-2%左右,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據快倉不久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和2020年,快倉的收入增速均維持在200%-300%。章文杰在回答《財經涂鴉》關于未來增速預期時表示,“據今年已有的訂單量測算,這一增速或將繼續維持”。
章文杰透露,宏觀角度上,智能物流機器人領域未來5年的行業復合增長率應該可達60%以上。其中,面向高端制造領域產品定制化程度高,相關產品毛利率通常可達60%-80%。稍低一點的商貿流通領域,平均毛利率也可以維持在40%-50%間。
同時,高端制造領域的拓展也面臨研發和設計層面的挑戰。為此,快倉在技術層面采用了硬件高度標準化和軟件高度模塊化的模式。當客戶提出需求時,只需應用積累的既有技術模塊,加上少量改動,就可以很快出一個解決預案,大大縮短了項目時間。
在談及快倉的未來時,章文杰講述了一個小細節,“全球范圍內,工業機器人領域一直存在四大家族的講法,其中兩家位于歐洲,兩家位于日本。楊威曾經說過,未來物流機器人領域的四大家族中一定有中國公司。”
責任編輯:xj
-
AMR
+關注
關注
3文章
438瀏覽量
30374 -
智能物流
+關注
關注
4文章
315瀏覽量
22748 -
物流機器人
+關注
關注
1文章
81瀏覽量
1007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