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鉅亨網報道,鴻海旗下的夏普計劃2021 年在日本推出在工廠及大樓等特定范圍使用的“Local 5G”服務。
夏普將與生產小規模范圍使用的基站的鴻海合作,共同研發可供數十至數百臺設備聯機的通信設備。
據悉,兩家公司計劃將目前動輒數千萬至上億日元的花費壓低到 1/5 水平,導入成本可能在 1 ~ 2 千萬日元水平。雙方同時希望借著初期成本的降低,來提升 Local 5G 的普及率。
夏普計劃推出包含基站、客戶端設備以及核心網絡等一系列的 Local 5G 服務,該公司也將提供設備維護及管理。
報道稱,夏普在日本千葉縣和廣島縣的兩個生產基地將于 2 月 3 日開設實驗用的設施,目標對象鎖定工廠、農場、工地等。
Local 5G 具備高速度、低延遲、多鏈接等特征。夏普以低價格的小規模服務來做為武器,要在 5G 市場闖出一片天。
責任編輯:xj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夏普
+關注
關注
6文章
638瀏覽量
52870 -
鴻海
+關注
關注
1文章
319瀏覽量
40979 -
5G
+關注
關注
1359文章
48679瀏覽量
56912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如何提升裝備聯網率,打造5G智能工廠
在當今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時代,工業領域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隨著5G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普及,打造5G智能工廠已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徑。而提升裝備聯網率,作為構建5G智能

5G數采網關助力工業“智改數轉”,打造5G智能工廠
“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試點城市。其中5G數采網關無疑在工業“智改數轉”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為打造5G智能工廠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一、

夏普出售大阪工廠大樓,推進資產輕量化
近日,鴻海集團旗下的夏普公司宣布,已與積水化學工業株式會社達成一項資產轉讓協議。根據協議,夏普將以250億日元的價格,將其持有的大阪府堺市總部工廠大樓
中國5G用戶超10億!本田和日產計劃2026年合并!一周科技新聞點評
截止11月末,中國5G用戶突破10億,再次證明中國5G發展處于世界第一陣營。昨天,聯發科發布了天璣8400,發力5G中端手機市場,帶來更好的NPU和AI體驗。在汽車界,本田和日產汽車簽署合同啟動合并

T-Mobile US計劃年底在美國推出首個5G-A服務
10月16日資訊(艾斯)據國際媒體報道,T-Mobile US計劃于今年年末在美國率先推出基于5G-Advanced(簡稱5G-A)的服務。
日本KDDI與三星合作,大規模部署Open RAN
近日,日本知名移動通信運營商KDDI宣布與三星攜手,后者將作為核心供應商,助力KDDI在日本推進基于4G/5G O-RAN標準的Open RAN部署,提供vRAN解決方案。雙方
夏普宣布進軍電動汽車市場
日本科技巨頭夏普公司宣布了一項重大戰略轉型,正式進軍電動汽車領域,計劃在不久的將來推出其首款純電動車型。本月17日,夏普將揭開神秘面紗,展示
5G智能工廠物聯網平臺是什么
領域的應用。 定義 5G智能工廠物聯網平臺是指基于5G通信網絡,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工廠內部各種設備、生產線及生產管理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該平臺充分利用
嵌入式設備中的4G/5G模塊管理
獲取4G/5G模塊的各項關鍵信息,包括版本、SIM卡狀態等,并自動完成撥號上網流程。同時,通過實時監測網絡狀態,工具能夠迅速識別并處理網絡異常,無論是短暫還是長時間的異常,都能采取恰當的復位策略,確保
發表于 07-13 16:45
《日本總務省發布5G無線設備特性測試方法修正案》
絡(5G)技術的發展,確保無線設備的特性測試方法能夠滿足5G設備的要求。修正案的主要內容:修正案規定了新的無線設備特性測試方法,特別針對利用5G技術的設備。適用范圍:該

夏普與KDDI聯手將日本堺工廠改造為AI數據中心
夏普公司近日宣布,其位于堺的工廠將不再繼續生產大尺寸LCD液晶面板,而是迎來一次重大的轉型。據日本業界透露,夏普與日本電信運營商KDDI已達
美光科技計劃在日本投資建設DRAM芯片工廠
近日,美國芯片巨頭美光科技宣布了一項重大投資計劃。據悉,該公司將在日本廣島縣建設一家全新的DRAM芯片工廠,預計總投資將達到6000至8000億日元。
亞馬遜攜手Telefonica進軍歐洲5G市場
亞馬遜網絡服務(AWS)近日宣布與西班牙電信巨頭Telefonica達成合作,計劃在本月晚些時候將后者100萬5G客戶的數據遷移到AWS平臺上。這一創新舉措標志著亞馬遜正式打入歐洲5G
軟銀與KDDI將合作建設日本5G網絡
軟銀與KDDI兩大日本巨頭近日宣布,將深化合作,共同在日本國內建設5G網絡。根據雙方的合作計劃,他們將通過合資企業的形式,攜手在日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