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工鋰電不完全統計,自2021年1月至今,國內宣布建設負極材料項目的投資金額就達240億元,新增負極材料產能接近80萬噸。
負極材料新一輪擴產潮來勢洶洶。
進入2021年,國內動力電池新一輪擴產競賽帶動上游原材料聯動擴產,負極材料領域頭部企業率先打響擴產信號。
3月3日,璞泰來(603659)發布公告稱,通過全資子公司四川紫宸投資建設20萬噸負極材料和石墨化一體化項目,總投資不超過80億元。
緊接著,杉杉股份也宣布建設內蒙古包頭年產6萬噸負極材料、配套石墨化產能 5.2萬噸一體化基地項目(二期),投資金額達15.35 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頭部企業之外,也有一批跨界而來的企業和中小企業參與新一輪負極材料產能擴充競賽,進一步加劇負極材料的市場競爭。
例如,3月29日,主要經營工程機械、航空裝備與服務、特種裝備等業務的山河智能(002097)宣布,將投資50億元在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建設年產10萬噸負極材料與石墨超高提純應用項目。
據高工鋰電不完全統計,自2021年1月至今,國內宣布建設負極材料項目的投資金額就達240億元,新增負極材料產能接近80萬噸。其中僅紫宸、杉杉等三家頭部企業新建的負極產能合計接近35萬噸,合計投資金額超130億元。
此外,包括璞泰來、翔豐華、中科星城、華舜新能源、坤天新能源、四川金泰能、四川金匯能、福鞍碳材料、湖北寶乾等企業在2020年也宣布了新的負極材料投資或開工項目,新增產能合計超30萬噸。
上述企業積極擴充負極材料產能背后,是包括電動汽車、電動輕型車、共享換電、儲能等應用市場的景氣度持續提升,動力電池領域掀起新一輪產能擴充浪潮,進而對負極材料產生強勁需求,吸引大批負極企業快速擴產跟進。
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負極材料出貨總量達37萬噸,同比增長34.9%。市場增幅超預期,主要系全球各領域鋰電池需求大幅增長所致。
2018-2020年中國負極出貨量分析(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
出貨量增長的驅動因素有,一方面2020年國內外電動工具、電動輕型車、儲能等非動力市場鋰電池需求大幅增長帶動國內負極材料出貨量提升;
另一方面,下半年國內動力電池出貨量環比上升超過170%帶動負極材料市場環比增長95%,加上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120萬輛拉動LG能源、三星SDI、SKI、CATL等企業電池出貨增長,助推國內頭部負極企業對外出口同比大幅增長。
例如,杉杉股份2020年負極材料業務實現銷售量58977噸,同比增長24.47%;實現營收25.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億元,同比增長18.8%。公司2020年海外客戶銷售量同比增長53%。
璞泰來2020年負極材料業務實現營收36.3億元,同比增長18.8%,全年實現銷量62949噸,同比增長37.6%。海外及歐洲客戶市場需求顯著增長,公司動力電池用負極材料出口比重繼續上升。
進入2021年,新能源終端需求旺盛,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延續高增長態勢拉動負極材料出貨同比大幅增長,助推負極材料企業營收凈利同比大幅增長。
GGII調研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國內負極材料價格環比上漲超8%,出貨量同比增幅超150%,部分企業滿產甚至超產,石墨化產能不足成為阻礙負極企業產能釋放的主要障礙。
在此情況之下,預計2021年國內負極材料出貨量將進一步增長,負極材料企業的盈利情況有望得到進一步改善。
為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以及滿足下游市場需求,負極材料領域啟動新一輪擴產計劃,但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具體來看,本輪負極材料擴產存在以下特點:
1、新建產能規模升級,頭部企業成擴產主力。
高工鋰電注意到,和前幾年相比,本輪負極材料的投建項目在產能規模和投資金額方面都得到大幅提升。單個項目產能規模從1-2萬噸向5-10萬噸升級,投資金額高達數十億元,表明負極材料擴產競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競爭方面,紫宸科技、杉杉股份、翔豐華、凱金能源、中科星城等當前出貨量靠前的頭部企業成為本輪負極材料擴產的主力,目的是想提升產能規模以降低制造成本,同時匹配大客戶的產能規劃需求,以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和市場份額。
例如,杉杉股份截至2020年已經具備年產10萬噸負極材料的產能,同時正在加快其內蒙古二期項目的建設。
璞泰來的目標則是確保2021年將具有10萬噸負極材料及其配套的石墨化、碳化加工的有效產能,并力爭在2023年形成年產25萬噸以上的負極材料產能。
2、中小企業積極跟進,投建項目規模不可小覷。
除了上述頭部企業之外,也有眾多中小企業加入負極材料擴產大軍,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
其中,包括華舜新能源、坤天新能源、四川金泰能、福鞍碳材料、湖北寶乾等企業等中小企業也宣布大規模建設負極材料項目,普遍產能在5萬噸左右。
此外,還有跨界而來的行業“新兵”山河智能投資50億元建設年產10萬噸負極材料項目,產能規模直追頭部企業。
究其背后原因,除了動力市場需求強勁之外,包括電動工具、電動輕型車、3C數碼、基站儲能等對負極材料的性能要求低,價格敏感度高的細分市場,也給上述企業加碼負極材料提供了發展機會。
3、加強一體化項目建設,布局上游原料端積極降本。
盡管出貨量持續增長,但原材料針狀焦、石墨化價格上漲和市場競爭加劇也讓負極材料企業承壓明顯。
在此情況之下,加強上游原料端布局以保障原料供應穩定和降低采購成本,成為負極材料企業進一步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從新建項目來看,除了擴充負極材料產能之外,積極建設配套的石墨化、碳化加工產能項目成為了負極材料企業新建項目的重點,目的是為提升原料自供占比進而降低制造成本。
例如,杉杉股份內蒙古包頭年產10萬噸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一期產線已全部拉通,公司負極前道工序產能提升,石墨化委外比例進一步降低,負極材料成本控制及供應保障進一步增強。二期項目規劃負極材料成品產能6萬噸,配套石墨化產能5.2萬噸,建成之后原料自供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從而提升產品毛利率。公司2020年負極材料毛利率為27.7%,同比增長1.91%。
璞泰來的負極材料業務則已經形成從原料針狀焦的供應、前工序造粒、石墨化加工、碳化包覆到負極材料產成品的一體化負極材料產業鏈布局。公司目前具備6萬噸石墨化加工及5.5萬噸碳化加工的配套產能。2020年負極毛利率為31.09%,同比增長4.23%。
除此之外,其它負極材料企業也在通過自建或與上游原料供應商深度綁定的方式,加強其原材料產業鏈布局,進而降低采購成本。
GGII預計2021年負極市場將呈現以下方面特點:1、受國內外動力市場需求增長帶動,動力負極市場出貨量仍將快速增長,出口業務保持增長;2、頭部企業出貨量進一步增長,CR3企業集中度有望提升;3、負極價格仍存下降空間,但企業盈利能力將有所恢復,企業進一步加大負極產業鏈垂直整合力度,上游延伸布局石墨化、碳源等領域,并加速負極產能釋放。
責任編輯:lq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188瀏覽量
232463 -
動力電池
+關注
關注
113文章
4549瀏覽量
77934 -
負極材料
+關注
關注
12文章
177瀏覽量
14287
原文標題:負極產能新增百萬噸背后的市場角逐
文章出處:【微信號:weixin-gg-lb,微信公眾號:高工鋰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