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 文/章鷹)根據IC Insights最新的數據,2021年全球半導體IC市場總銷售額達到了5098億美元,相比2020年增長了25%。這是近十年來半導體增速最快的一年,超過了2017年的22%。預計2022年半導體總銷售額將增長11%,將會達到創紀錄的5651億美元。
2021年,雖然疫情籠罩全球,全球多個經濟體增長出現下滑,但是得益于5G、AI、智能汽車和數據中心的需求推動,半導體行業出現了顯著增長態勢。中國的半導體市場規模占了全球的近三成。根據中國半導體協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8848億元。2021年國內半導體市場規模約為1.9萬億,預計明年會有9%的增長率,市場規模將會達到2萬億到2.1萬億之間。
2021年回顧
缺芯+國產替代+芯片投資熱
2021年是國產替代大年,缺芯和國產替代,為國內半導體公司打入手機、家電、汽車、光伏等供應鏈創造巨大機遇。同時,國內半導體公司非常爭氣,產品線不斷突破,在PMIC、SOC、MCU、IGBT、ADC、IPM都有長足的進步,抓住了非常難得的彎道超車機會,市場份額提高,銷售爆發。
中國半導體自給率不足16%!
芯片投資大熱,多條細分賽道獲關注
據IC insights數據,2020年中國半導體自給率或在15.9%左右,其中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5%。其中各類芯片中MCU最為緊缺,國內MCU控制芯片最為薄弱。市場研調公司IC Insights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只有16%半導體是從國內采購,如果不包括在中國設廠的非大陸公司,例如臺積電、三星和SK海力士等,這個數字將更低,僅有6%。
在“中國芯”亟待突破“卡脖子”難題的背景下,近兩年來,半導體迅速成為各類機構的主要投資方向之一,從地方到企業的熱情都空前高漲。2022年國內半導體市場規模預計將會達到2萬億到2.1萬億之間,這個龐大的市場將吸引本土芯片廠商、本土投資企業大局進入。
2021年中國在IC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三個領域都加大投資力度,有35家相關公司IPO首發募集資金合計528.38億元。中國半導體協會的資料顯示,2021年共有7家芯片設計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募集資金120.9億人民幣,截至到12月1日,這些企業的總市值達到2230.2億元。包括無錫力芯微電子、上海復旦微電子、上海艾為電子技術、格科微有限公司、普冉半導體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安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炬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國內半導體行業的初創企業數量快速增加,資本市場活躍依舊,半導體行業投資熱情絲毫不減。年內融資數量400+,再創新高;已披露融資金額中 過億項目130個。已披露融資額項目總計融資超450億元,TOP10融資額占比72%。比如集創北方融資65億,紫光展銳融資53.5億元等等。
截至2021 年 12 月 31 日,全年累計77 家半導體企業提交招股書獲受理,募資金額達 1062 億元。這些企業涵蓋 EDA 、設計、制造、封測、材料、設備等產業鏈環節。首先,中科藍訊、英集芯、唯捷創芯、龍芯中科等集中在芯片設計領域;其次,屹唐股份、金海通、耐科裝備和中科飛測等為設備領域。另外吸引眼球的是,安路科技、強瑞技術、海光信息、芯導科技、盛美半導體、普冉股份、東芯股份、艾微電子、燦勤科技、概倫電子、奧尼電子、思特威、雅創電子等企業,成功如愿登陸 A 股。
熱門賽道TOP 5為射頻、功率、第三代半導體、模擬IC以及EDA/IP。汽車芯片比如激光毫米波雷達也是今年投資的大熱領域。
國產芯片如何破局?
5G、AIoT芯片和汽車芯片賽道有機遇
中國半導體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理事長魏少軍教授表示,當前國內半導體設計領域,還存在高端產品少、中低端居多,芯片產品缺乏差異化競爭,以及搶奪人才資源現象常態化等問題,需著深層次應對。
比如中國電子行業的核心芯片自給率極低。中國計算機系統中的CPU、MPU、通用電子系統中的FPGA/EPLD和DSP、通信裝備中的嵌入式MPU和DSP、存儲設備中的DRAM和Nand Flash、顯示及視頻系統中的Display Driver,國產芯片占有率都幾乎在5%以下。
圖表來自廣東半導體協會數據
魏少軍教授表示,在中美貿易戰大環境下,所有中國公司都開始在供應鏈安全角度重新思考國產替代。其對應的就是所有的應用場景和所有的市場參與者。所有的產品都有了供應鏈安全的需求,即使不是作為主要供應商,也需要國內備份作為第二供應或第三供應。
他判斷,未來幾年一定是中國半導體供應鏈全面國產替代的快速發展期。不僅芯片產品,芯片對應的上游代工、封測及對應的材料都將進入這一全面替代的進程。而替代的主戰場,將是計算、通信領域,包括微處理器、存儲器、SOC主芯片。
根據SEMI發布數據,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EDA銷售額同比爆增99%,然而目前國內本土企業市占率合計不足15%。當前中國EDA&IP市場規模約百億人民幣,今年,國內EDA上市潮啟動,9月2日,國產EDA大廠華大九天上市,國微思爾芯、廣立微、概倫電子的科創板IPO也已經受理。
在5G射頻芯片領域,目前聲表面波濾波器、雙工器的市場基本被國外領先廠商壟斷,前五大國外廠商占據市場約95%的份額,國內廠商的市占率約5%。在5G手機芯片領域,華為曾經在2019年達到70%的自研比例,但是在美國禁令后,今年自研芯片比例大幅度下滑。
5G產業鏈之5G基站關鍵器件
在5G手機領域,SoC芯片、基帶芯片和射頻芯片是重點突破對象。市場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發布了2021 第三季度手機芯片出貨量研究報告,排名前五的分別是聯發科、高通、蘋果、展銳、三星。這五家廠商的市場份額分別是:40%、27%、13%、10%、5%。由于華為海思遭遇美國禁令,芯片出貨受阻,在高端5G SoC芯片,國產替代還有很大空間可以拓展。
5G手機產業鏈之主要芯片
AIoT芯片賽道火熱!
國產芯片上市公司業績飄紅
據艾瑞咨詢數據,連接數方面,預計2025年中國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198.8億個,2020年-2025年復合增長率達24%。市場規模方面,2022年中國AIoT產業發展進入快速增長期,預計2022年中國AIoT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7509億元,2018-2022年復合增長率達30.49%。
圖:電子發燒友拍攝
中國物聯網市場規模持續增長,物聯網產業鏈上的重點公司在營收和利潤里呈現了良性的增長趨勢。在通信芯片領域,Wi-Fi/藍牙MCU龍頭樂鑫科技前三季度營收9.78億元,同比上升76.82%,凈利潤1.48億,同比上升83.32%。其主打的ESP32 產品前三季度出貨量接近翻倍增長,自ESP32系列起,新增藍牙和AI算法功能,芯片產品向AIoT領域發展。樂鑫科技還自主研發了基于Risc-V架構的32位MCU。
▲ 圖:電子發燒友根據最新財報整理
在通信模組領域,領頭企業移遠通信營業收入74.76億元,同比增長77.66%,凈利潤2.37億元。同比增長89.53%。5G、前裝車載模組、Cat 1、NB-IoT模組幾大市場齊頭并進,海內外市場均衡發展。在物聯網平臺領域,小米最新財報顯示,今年這家公司第三季度實現總收入781億元,凈利潤52億元,同比增長25.4%。財報顯示小米IoT連接數達4億臺,連續5季度保持近40%增速,擁有5件IoT設備用戶數達740萬。
AIoT賽道,景氣度持續高漲,國產芯片增長潛力大。新興AIoT應用驅動國內外芯片廠商開發針對特定場景的AIoT SoC。芯來科技的李總對電子發燒友記者表示, AIoT豐富而碎片化的場景帶來市場痛點,越來越多的公司希望開發定制化的芯片。這給予國產芯片公司巨大的市場機會。
電子發燒友的獨家調查顯示,工程師看好MCU芯片、WiFi芯片、無線SoC芯片和NB-IoT芯片的增長趨勢。藍牙、安全和射頻類芯片也頗具市場潛力。工程師認為物聯網終端開發主要有三大困難:物聯網應用碎片化,終端小型化、低功耗成為挑戰;車載物聯網終端對連接高要求;物聯網數據安全挑戰。
工程師獨家看好五類物聯網終端增長前景,包括智能監控設備、智能汽車、智能表計、工業路由器/CPE。
▲ 圖:電子發燒友2021年物聯網市場調研數據
目前國產企業在MCU市場、功率器件、射頻、電源和信號鏈等模擬產品交鋒激烈,未來還可能在存儲芯片、車載芯片、AIoT芯片領域有激烈的爭奪。目前,從魏少軍分享資料來看,華為海思、韋爾半導體、智芯微、聞泰科技、紫光展銳、中興微、長江存儲、兆易創新、士蘭微、長鑫存儲是國內IC設計的TOP10企業。
汽車芯片賽道大熱!
缺芯估計要到2023年才能緩解
根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最新數據,截至2021年12月19日,由于汽車芯片供應短缺,已造成全球汽車減產1027.2萬輛,預計全球2021年全年減產汽車1131萬輛。其中中國市場累計減產198.2萬輛;預計今年全年減產214.8萬輛。
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CPCA)數據顯示,全球代工廠可以為中國400萬輛新能源汽車 (NEV) 生產足夠的半導體、微控制器單元和帶有AI處理器的高端芯片。根據CPCA對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需求的預測,這還剩下100萬輛汽車的缺口。
“阻礙汽車市場增長的汽車芯片短缺問題尚未緩解,”CPCA在本月初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最暢銷的車型仍然需要芯片來加強生產,并執行積壓的訂單。”
在今年大熱的智能汽車領域,芯片的需求量直線上升。但是目前國內汽車芯片自給率不到5%。以汽車芯片為例,在智能座艙SOC、自動駕駛AI芯片、車載MCU、汽車功率半導體等較難的領域陸續有國內團隊開始嘗試。在這波國產替代的過程中,汽車主機廠也逐漸開始開放和國內芯片公司的合作。在今年國外芯片廠商整體產能緊缺的情況下,如果國產芯片公司能推出相應產品并且獲得產能,與主機廠合作,優先測試等機會就更大,將給國產芯片帶來一個很好的導入主機廠的窗口期。
本文由電子發燒友原創,轉載請注明以上來源。微信號zy1052625525。需入群交流,請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訪需求,請發郵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37瀏覽量
253026 -
汽車芯片
+關注
關注
10文章
874瀏覽量
43456 -
AIoT芯片
+關注
關注
0文章
32瀏覽量
38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半導體:需求回暖、AI、國產替代
國產替代加速,半導體芯片股票連續漲停震撼市場!
![<b class='flag-5'>國產</b><b class='flag-5'>替代</b><b class='flag-5'>加速</b>,<b class='flag-5'>半導體</b><b class='flag-5'>芯片</b>股票連續漲停震撼市場!](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8/29/wKgaombuJXKARML4AACXek2QYvk131.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