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由于續航焦慮,智能手機一方面在積極推動充電效率、用電效率和電池容量的提升,同時也對移動電源應用有著巨大的帶動作用。根據QYResearch發布的《2021-2027全球與中國移動電源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2020年全球移動電源市場規模達到了41.38億美元,預計2027年將達到60.7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5.40。
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面向消費類應用的移動電源,比如用于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充電的移動電源,或許會逐漸突破我們所熟知的塊狀充電寶形象,進一步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
近日,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和高分子科學系彭慧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入選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引發行業關注。該團隊提出了一種“高性能纖維鋰電池的構建方法”,在年初時段,相繼入選了2021年度“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以及“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十年磨一劍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是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等部門組織開展,涵蓋自然科學所有領域的重要進展,是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品牌項目。“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的項目推薦由數家國內科學技術領域頭部報刊編輯部完成,評選則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完成,因此含金量和社會認可度極高。
入選第17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的項目還包括天問一號探測器、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可編程二維62比特超導處理器等。因此,能夠入選彰顯了彭慧勝教授團隊研究項目的技術領先性。
據介紹,彭慧勝教授團隊的項目全稱為“實現高性能纖維鋰離子電池規模化制備”,重點發現了纖維鋰離子電池內阻與長度之間的雙曲余切函數關系,有效解決了活性材料和纖維電極界面穩定性難題,連續構建出兼具高安全性和高性能的新型纖維聚合物鋰離子電池。
可穿戴電池織物示意圖,圖源:復旦大學
根據相關報道,彭慧勝教授團隊自2008年開始從事新型柔性電池系的研究,2013年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并實現了新型纖維鋰離子電池。
能夠研發出新型纖維鋰離子電池的規模制備方法,也要歸功于彭慧勝教授團隊對導電纖維的深刻理解。該團隊于2009年提出聚丁二炔與取向碳納米管復合以制備新型電致變色纖維的研究思路,并一直研究至今。2021年3月,彭慧勝教授團隊的全柔性織物顯示系統成果登上了《自然》雜志,被審稿人評價為“創造了重要而有價值的新知識”。
圖源:《自然》雜志
在織物顯示方面,根據彭慧勝的介紹,該團隊通過涂覆有發光材料的導電紗線和透明導電纖維交錯組成獨特的搭接結構,施加交流電壓后,位于發光纖維上的高分子復合發光活性層在搭接點區域被電場激發,就形成一個個發光像素點。利用工業化編織設備,實現了長6米、寬0.25米、含約50萬個發光點的發光織物,發光點之間最小的間距為0.8毫米。
兩項研究可謂相輔相成,助力該團隊在纖維鋰離子電池方面實現進一步的突破。據介紹,長度為1米的纖維聚合物鋰離子電池就可為智能手機、手環心率監測儀等可穿戴電子設備長時間連續有效供電。而通過紡織的技術,將能夠制造出大面積的纖維聚合物鋰離子電池。
彭慧勝指出:“一件由纖維鋰離子電池織造的成人襯衣,相當于一個移動充電寶,一次充滿可以給智能手機充電約20次。”
2021年9月1日,彭慧勝教授團隊的相關研究成果以《高性能纖維鋰離子電池的規模化構建》發表在了《自然》雜志的主刊上。
據報道,彭慧勝教授團隊經過8年的持續探索后發現,纖維鋰離子電池的內阻并非隨著長度一直線性增加,反而先下降后逐步趨于穩定。這是一項重大的研究發現,在此之前,國際上纖維鋰離子電池長度是厘米級的,并且能量密度低,不足以構建規模應用。
在清晰理解纖維鋰離子電池內阻和長度之間的獨特關系之后,彭慧勝教授團隊實現纖維鋰離子電池的連續化構建,讓其能像普通毛線一樣,可以用來織成一件毛衣。
在制備方法上,涂覆方式是實現高效負載纖維鋰離子電池活性材料連續制備的主要方式,但并不是借助傳統的平面涂覆,過程中產生的串珠等涂覆不均勻現象會嚴重影響纖維電極制備的連續性和電池的電化學性能。
該團隊通過調控正負極活性材料組分和粘附力,有效解決了聚合物復合活性材料與導電纖維集流體的界面穩定性難題。根據彭慧勝的描述,“過去,在實驗室做一件基于纖維鋰離子電池的襯衣,成本是一個天文數字,現在我們把成本降低到了幾百上千元,未來隨著規模化還將進一步降低。”
呼吁產業鏈合作跟進
據彭慧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最開始該團隊是想打造纖維太陽能電池,不過產生的電能如何儲存是一個難題,因此該團隊才開始研發纖維鋰離子電池。
在使用問題上,纖維鋰離子電池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安全問題,畢竟充放電是化學反應,過往移動充電寶就經常發生意外。彭慧勝針對這個問題說到,該團隊的成果非常安全,并且對敏感肌膚很友好。
第二個問題是耐用度的問題,織物必然要面對洗滌和揉搓的問題,根據復旦大學在介紹這個項目時的官方解讀,彭慧勝教授團隊的纖維鋰離子電池在重復水洗、擠壓等嚴苛環境下也可以保持較為穩定的電化學性能,而當彎折次數超過10萬次之后,容量保持率仍大于80%。
第三個是容量問題,據悉,利用這種高性能纖維鋰離子電池制作一件成人襯衣,充滿電之后可以為手機充電約20次。
根據《高性能纖維鋰離子電池的規模化構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博士生何紀卿表示,“如果將電池織物和無線充電發射裝置集成,可安全、穩定地為智能手機進行無線充電。”
因此可以說,彭慧勝教授團隊已經解決了纖維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安全和連續制備等問題,而要實現真正的產業生態,需要從上游材料到下游應用方案商的協作跟進,將纖維鋰離子電池帶入到移動充電、可穿戴設備等場景中。
在彭慧勝看來,目前的產業進展,相較于纖維鋰離子電池可預見的市場前景而言,進展太慢了。
歐美進展也很迅速
彭慧勝之所以如此急切,原因之一是在纖維鋰離子電池領域,該團隊雖然取得了很多重大行業突破,但依然有競爭對手。
比如,2021年12月20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世界上最長的柔性纖維電池,相關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今日材料》上。
同時,歐盟對電子織物也非常重視,并預期未來10年會有2萬億歐元的市場。但巨大的蛋糕如何切分,現在還是未知數。
-
智能手機
+關注
關注
66文章
18593瀏覽量
182599 -
筆記本電腦
+關注
關注
9文章
1431瀏覽量
49528 -
可穿戴電池
+關注
關注
0文章
4瀏覽量
95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兆芯榮獲2024年度十大信創芯片品牌
年度電解槽十大品牌+年度制氫十大供應商,穩石氫能榮獲兩大獎項!
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清華大學傳感芯片技術入榜(附全名單)

華為發布2025充電網絡產業十大趨勢
華為發布2025充電網絡產業十大趨勢
RT-Thread榮登2024開源創新榜單,躋身中國十大開源社區

比亞迪海豹榮獲日本年度風云車十大最佳車型獎
敦泰榮獲車載顯示年度十大知名品牌
華為榮獲2024年算力網絡產業十大創新成果獎
商湯科技入選2024年CCF十大技術公益優秀案例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十大技術“瓶頸”解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