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Si)具有4200mAh/g的理論比容量,超高的理論比容量賦予其極大的電池應用潛力。但是Si在充放電過程中存在三大主要問題:
(1)體積變化非常大(約300%),進而導致電極材料粉化脫落;
(2) SEI膜持續形成,消耗大量的鋰離子;
(3)本征載流子濃度很低,導電性很差。
針對上述問題,為了使Si材料能夠達到車用電池負極的標準,國內外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主要從如下三方面解決:
(1)硅的納米化。納米硅尺寸小,一方面在合金化反應中絕對體積變化小,可以減輕形變應力,另一方面會提高電極的比表面積,縮短鋰離子在固體中的傳輸距離。
(2)硅和碳復合。將納米硅和碳材料進行復合,既能保留硅的高容量、碳材料良好的導電性,又能緩沖硅的體積膨脹。
(3)微觀結構設計。通過制備中空核鄄殼結構、3D多孔結構等特殊結構,利用結構的優勢緩解硅體積膨脹等帶來的負面影響。
本文主講納米硅的制備方法。后續持續分享硅碳復合和微觀結構設計相關內容,請持續關注!
納米硅的制備方法
Si顆粒尺寸對其電化學性能有很大影響,納米尺度的Si顆粒在循環、倍率和快速充放電性能方面有著優異的表現[1]。工業生產納米級硅粉主要以硅烷(SiH4)為原料,方法主要有等離子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PECVD)、激光誘導化學氣相沉積法(LICVD)和流化床法(FBR)等。實驗室制備納米硅粉可以通過自蔓延法,但該方法存在自放熱導致內部實際反應溫度人為不可控、易引入雜質元素和產量低等問題,不適合進行大規模工業生產。
1. 等離子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
等離子態下的物質由電離后的導電氣體構成,具有極高的能量和活性。等離子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借助輝光放電使硅烷(SiH4)發生電離,然后在基片上沉積形成納米硅粉。通過調節工藝參數,可以控制硅粉顆粒粒徑在10~ 200nm不等。PECVD法的優點在于制備的硅粉尺寸可以達到50nm以下,顆粒尺寸穩定性好,反應基本溫度低,沉積速率快,已經實現量產。但這種方法也存在很大缺點:首先,原料SiH4是易燃易爆氣體,運輸和生產過程中存在很大安全隱患;其次,規模生產設備投資大、成本高,生產過程中伴隨強輻射、溢出的金屬蒸汽粉塵等對人體有害,產生的有害廢氣難以處理。
2. 激光誘導化學氣相沉積法
激光誘導化學氣相沉積法以激光為輸入能量源,伴隨激光光解,氣體分子或原子在瞬間被活化,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形核,但來不及長大,形成納米級顆粒。用特定波長的高能激光照射SiH4氣體,誘發SiH4解離,硅源隨后進行重新形核和長大,控制相關反應條件可以得到不同尺寸的納米硅粉。LICVD法可以實現迅速升溫和快速冷卻,使得納米級的Si顆粒來不及長大,可以獲得極小尺寸(10nm以下)的納米硅顆粒。LICVD法具有激光能量高度集中、溫度梯度大等特點,容易制備出10nm以下的非晶和晶態納米粒子,且粒度分布均勻、無污染、無粘結,主要應用于Si、Si3N4、SiC以及部分金屬氧化物納米粒子的合成。近年來對LICVD已經進行很多研究,但對反應中大量的基元反應、化學平衡關系的建立和分子的內能狀態等問題尚無確切的結論。LICVD不需要普通化學氣相沉積的高反應溫度要求,是一種極具潛力的納米材料合成新技術,但目前應用還集中在小批量生產,實現LICVD大規模合成納米粒子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3. 流化床法
流化床法是使固體顆粒分散到流體中從而具備一定的流體特征,該狀態稱為固體流化態。將SiH4以一定的氣體流速通入到流化專用設備中,在特定催化劑顆粒存在條件下可以在流化床中反應形成納米級硅粉,通過控制硅顆粒在反應器中的停留時間可以控制顆粒的粒度[2]。 流化床反應器具有產量高、產物顆粒小和催化劑有效系數高等優點,但也存在一次轉化率低、返混嚴重等缺點,生產中催化劑顆粒和儀器設備磨損嚴重,對催化劑強度有很大的要求,當通入氣體流速很大時,催化劑顆粒可能被帶出流化床反應器。
4. 自蔓延法
自蔓延又被稱為燃燒法,本質是利用反應自身放熱來提供整個反應體系需要的能量。在一定溫度下引發自蔓延反應,利用反應自身放熱,后續無需提供外部熱源即可持續反應。但引發后的內部反應溫度將失去人為可控性。以SiO2為原料自蔓延法制備納米硅粉為例,首先通過“St?ber法”冶制備納米級SiO2或者SiO2包覆物,然后讓SiO2與一些化學性質較活潑的金屬(如鎂等)發生自蔓延反應,可制得納米級硅粉[3-4],反應的本質在于高還原性的鎂奪去了SiO2中的氧,形成單質硅。中間產物SiO2的合成與還原也可以是同時進行的。然而,鎂熱反應放出大量的熱,一旦反應引發,局部溫度可達1500°C以上,Si和C共存條件下非常容易形成SiC,雜質SiC將很難除去,未反應的SiO2除雜必須通過具有強腐蝕性的氫氟酸,困難的除雜任務阻礙了自蔓延法的工業應用。此外,根據目前資料,SiO2只能被鎂粉還原,反應中實際溫度很高,規模生產單次必然用到大量鎂粉,這可能引發爆炸。自蔓延法制備納米硅粉目前還僅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未來期望有鎂粉的替代還原物出現來解決上述問題。
原文標題:鋰電負極專題:納米硅的應用與制備方法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鋰電聯盟會長】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納米硅
+關注
關注
0文章
4瀏覽量
6248 -
儀器設備
+關注
關注
1文章
104瀏覽量
10789 -
SiO2
+關注
關注
0文章
22瀏覽量
8548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0679瀏覽量
131347
原文標題:鋰電負極專題:納米硅的應用與制備方法
文章出處:【微信號:Recycle-Li-Battery,微信公眾號:鋰電聯盟會長】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