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李彎彎)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對推動我國產業升級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卻仍然存在人才缺口巨大的問題。
算法方向人才招聘難度極大
日前,脈脈人才智庫發布的《人工智能頂尖人才數據圖鑒2022》顯示,人工智能領域人才供需比處于較低水平,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四個技術方向的人才供需比分別為0.49、0.49、0.48和0.38。
人工智能領域人才起薪普遍較高,算法工程師平均起薪為32208元,開發工程師平均起薪為32000元,人工智能主要技術方向人才最高月薪達到6萬元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算法方向人才招聘難度尤其大,視覺算法工程師供需比為0.08,平均12.5個視覺算法崗位競爭1個人才,在人工智能最難招的TOP10崗位中,有7個算法崗位,人工智能行業算法工程師應屆生起薪就達到3萬元。
圖片來自脈脈人才智庫
目前人工智能的人才主要來自何處呢?傳統互聯網是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來源,占比達到13.6%。另外人才供給量比較大的就是雙一流高校,其中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位列人工智能人才供給TOP3。
人工智能行業對人才教育學歷的要求高,根據上述報告,近九成算法工程師為碩博學歷。從整體人工智能行業來看,本科人才是主體,占比62.7%,其次是碩士,占比22.1%。
各地加強人工智能人才爭奪
從目前各地人工智能人才儲備來看,北京居于全國首位,擁有全國24%的人工智能人才,杭州在人工智能人才儲備上僅次于北京,擁有16.53%的人工智能人才,超過上海和深圳。
當前各地都在加強人工智能建設,也在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引進,日前上海臨港新片區就發布了《臨港新片區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產業行動方案(2022-2025)》,表示臨港新片區力爭用3年時間,集聚AI人才2-3萬人,匯集企業500家,產業規模升至500億元,成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高地、國家人工智能產業重要集聚地。
《行動方案》明確了幾大任務,包括:將建設國內一流的智算中心,全方位布局AI算法,建設頂科人工智能實驗室、國際算法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做大高端智能終端規模,將積極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等終端;不斷擴大AI應用示范場景,臨港新片區梳理了一大批應用場景,涵蓋制造、城市、交通、政務、文旅等領域,幫助企業實現產品應用落地。
臨港新片區配套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特別是搭建人才引育體系,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表示,人才是人工智能產業的第一要素,將會出臺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措施,重點聚焦人才落戶、個稅獎勵、安家補貼、租房購房補貼、子女教育等方面,加快打造具有創新活力的AI產業人才高地。
小結
人工智能技術將是新興行業發展的驅動力,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行業的人才需求將會持續增長,如今政府層面已經出臺各項政策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和引進,同時,企業在面對頂尖人才招聘困難的時候,也需要打造好自身差異化優勢,從而吸引人才的加入。
算法方向人才招聘難度極大
日前,脈脈人才智庫發布的《人工智能頂尖人才數據圖鑒2022》顯示,人工智能領域人才供需比處于較低水平,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四個技術方向的人才供需比分別為0.49、0.49、0.48和0.38。
人工智能領域人才起薪普遍較高,算法工程師平均起薪為32208元,開發工程師平均起薪為32000元,人工智能主要技術方向人才最高月薪達到6萬元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算法方向人才招聘難度尤其大,視覺算法工程師供需比為0.08,平均12.5個視覺算法崗位競爭1個人才,在人工智能最難招的TOP10崗位中,有7個算法崗位,人工智能行業算法工程師應屆生起薪就達到3萬元。
圖片來自脈脈人才智庫
人工智能行業對人才教育學歷的要求高,根據上述報告,近九成算法工程師為碩博學歷。從整體人工智能行業來看,本科人才是主體,占比62.7%,其次是碩士,占比22.1%。
各地加強人工智能人才爭奪
從目前各地人工智能人才儲備來看,北京居于全國首位,擁有全國24%的人工智能人才,杭州在人工智能人才儲備上僅次于北京,擁有16.53%的人工智能人才,超過上海和深圳。
當前各地都在加強人工智能建設,也在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引進,日前上海臨港新片區就發布了《臨港新片區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產業行動方案(2022-2025)》,表示臨港新片區力爭用3年時間,集聚AI人才2-3萬人,匯集企業500家,產業規模升至500億元,成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高地、國家人工智能產業重要集聚地。
《行動方案》明確了幾大任務,包括:將建設國內一流的智算中心,全方位布局AI算法,建設頂科人工智能實驗室、國際算法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做大高端智能終端規模,將積極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等終端;不斷擴大AI應用示范場景,臨港新片區梳理了一大批應用場景,涵蓋制造、城市、交通、政務、文旅等領域,幫助企業實現產品應用落地。
臨港新片區配套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特別是搭建人才引育體系,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表示,人才是人工智能產業的第一要素,將會出臺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措施,重點聚焦人才落戶、個稅獎勵、安家補貼、租房購房補貼、子女教育等方面,加快打造具有創新活力的AI產業人才高地。
小結
人工智能技術將是新興行業發展的驅動力,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行業的人才需求將會持續增長,如今政府層面已經出臺各項政策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和引進,同時,企業在面對頂尖人才招聘困難的時候,也需要打造好自身差異化優勢,從而吸引人才的加入。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701瀏覽量
240352 -
算法工程師
+關注
關注
2文章
30瀏覽量
614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人工智能推理及神經處理的未來
人工智能行業所圍繞的是一個受技術進步、社會需求和監管政策影響的動態環境。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方面的技術進步,加速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包括醫療保健、金融和制造業在內的各個行業對自動化
人工智能工程師高頻面試題匯總——機器學習篇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AI工程師成為了眾多求職者夢寐以求的職業。想要拿下這份工作,面試的時候得展示出你不僅技術過硬,還得能解決問題。所以,提前準備一些面試常問的問題,比如機器學習的那些算法
標貝科技:AI基礎數據服務,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的底層支撐
隨著不同大模型在語言理解及生成等領域的出色表現,大模型別后的規模規律不斷強化數據在要提升AI性能上的關鍵作用,AI數據服務可加速高質量數據的獲取與標注,推動AI算法的創新與持續優化,是AI產業發展的基礎。加速高質量數據的獲取與標注,推動AI算法的創新與持續優化,是未來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創新學習心得
,還促進了新理論、新技術的誕生。
3. 挑戰與機遇并存
盡管人工智能為科學創新帶來了巨大潛力,但第一章也誠實地討論了伴隨而來的挑戰。數據隱私、算法偏見、倫理道德等問題不容忽視。如何在利用AI提升科研效率
發表于 10-14 09:12
FPGA算法工程師、邏輯工程師、原型驗證工程師有什么區別?
,如數字信號處理、圖像處理、人工智能等,并將其轉化為適合 FPGA 實現的硬件邏輯。重點在于算法的性能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以及與系統的集成。
FPGA 邏輯工程師:
側重于 FPGA 內部邏輯電路
發表于 09-23 18:26
名單公布!【書籍評測活動NO.44】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
!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 這本書便將為讀者徐徐展開AI for Science的美麗圖景,與大家一起去了解:
人工智能究竟幫科學家做了什么?
人工智能
發表于 09-09 13:54
FPGA在人工智能中的應用有哪些?
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度學習加速
訓練和推理過程加速:FPGA可以用來加速深度學習的訓練和推理過程。由于其高并行性和低延遲特性
發表于 07-29 17:05
人工智能神經元的基本結構
人工智能神經元的基本結構是一個復雜而深入的話題,涉及到計算機科學、數學、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 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
5G智能物聯網課程之Aidlux下人工智能開發(SC171開發套件V2)
*附件:Aidlux下CAN口工程_20240420 .pdf
驅動
Aidlux下GPIO口工程
*附件:Aidlux下GPIO口工程_20240606.pdf
人工智能
SC
發表于 05-10 16:46
5G智能物聯網課程之Aidlux下人工智能開發(SC171開發套件V1)
短信工程
7分07秒
https://t.elecfans.com/v/27189.html
*附件:Aidlux下短信工程_20230222.pdf
人工智能
SC171連接華為云案例Part1
7分
發表于 04-01 10:40
fpga工程師前景如何
FPGA工程師的前景看起來相當積極和廣闊。隨著5G通信、物聯網、邊緣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FPGA工程師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FPGA芯片具有可編程性強、并行處理能力強、功耗低等特點,因此在
嵌入式人工智能的就業方向有哪些?
聯網ARM開發 NB-IoT開發及實戰 七:python工程師,人工智能工程師 python語法基礎 python核心編程 基于OpenCV的機器視覺開發 嵌入式人工智能滲入生活的方
發表于 02-26 10:1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