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動器是一種通電以后對鐵磁物質產生吸力、把電能轉化成機械能的電器,用于對負載的速度、方向、位移、力進行控制,有時候也稱為制動器、電磁閥、致動器或電磁鐵等。
作動器的應用領域很廣,許多自動化電器(例如繼電器、接觸器、變換器等)和自控、遙控中操縱各種氣閥、油閥的電磁閥,都是以作動器機構為主體構成的,其他的例如汽車里的電控噴油嘴,電梯里的電磁制動器,起重吊車上的制動電磁鐵,電力傳動中的電磁離合器,機床上的點此卡盤等,都是作動器應用的具體例子。
作動器的結構形式有很多,但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且大都包含鐵心、線圈、銜鐵和彈簧等基本組成部分。
工作原理
電磁閥斷電狀態
電磁閥通電狀態
上圖中各序號代表的零件名稱及材料見下表。工作介質為3號噴油燃料(航空煤油)。進油口與外部油源系統連通,進油口壓力為10MPa。控油口與壓力控制腔連通,故控制口壓力沒有定值,隨著電磁閥的工作狀態而改變;回油口與油箱連通,出油口壓力為0.3MPa。
當線圈繞組斷電時,在彈簧力及液動力作用下推動序號12,序號8和序號5一起向左運動,當運動到序號5的端面與序號2的孔底端面貼合時停止運動,此時進油口與控制口相通,油液通過進油口和控制口流入控制腔,回油口與油箱連通,如圖一所示。當線圈繞組通電時,在電磁力作用下,電磁力克服彈簧力及液動力,使序號12,序號8和序號5一起向右運動,當運動到序號5的端面與序號9的端面貼合時停止運動,此時控制口與回油口相通,控制腔內的油液通過控制口和回油口流回油箱,如上圖所示。
電磁閥額定電壓為27V DC,額定工作壓力為10MPa,線圈匝數為2500匝,線圈電阻為55Ω。
電磁閥零件名稱及材料
多物理場耦合計算分析流程
ANSYS把各物理域軟件集成到同一個平臺Workbench下,各模塊之間無縫實現數據共享和傳輸,相互之間還能迭代,使仿真模型最大限度接近物理實際模型。該電磁閥模型采用ANSYS Maxwell電磁場分析計算線圈繞組的生熱,計算得到的結果導入ANSYS Mechanical的熱分析模塊計算電磁閥的溫度分布,再將計算的結果導入ANSYS Mechanical結構分析模塊進行熱應力分析。
同樣采用ANSYS Fluent計算電磁閥噴油燃料的流場分布,包括壓力,速度分布等。并可將壓力分布和噴油燃料和電磁閥結構的之間的換熱系數導入ANSYS Mechanical作為邊界條件進行電磁閥的結構力學分析。另外,ANSYS Fluent計算的壓力結果作為載荷邊界條件加入了在Maxwell的計算。
整個分析過程在ANSYS Workbench平臺下的流程如下:
Workbench多物理場耦合仿真流程
根據提供的電磁閥模型stp格式的CAD文件,直接輸入到workbench平臺下的MAXWELL 3D中,對其各部分部件分配材料,如下圖:
因為該電磁閥是直流電源供電,所以沒有渦流損耗和磁滯損耗,主要是線圈通電的銅損,仿真結果如下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電磁閥的損耗主要集中在線圈上,與理論推導一致。
所以重點考察線圈繞組上的損耗,輸入ANSYS Mechanical, 考察系統溫升。如下圖
?
線圈繞組焦耳損耗分布
Maxwell計算線圈生熱導入Mechanical
然后進行流體分析計算。本案例中的原始CAD模型只包含了固體區域,比如活門,彈簧,銜鐵,墊圈,頂桿等,做CFD仿真分析需要事先將流體域(通流域)抽出來,并設定相應的邊界條件。
以控制口0.5mm開度情況為例,原始模型和抽取出來的流體以及網格如下圖所示:
流
體域網格
Fluent設置好相應的邊界條件后,將流體計算壓力和對流系數邊界條件在workbench平臺下導入Mecahnical進行力學分析。
該電磁閥結構分析的幾何模型及有限元如下,彈簧模型采用Mechanical的彈簧單元進行簡化。整個電磁閥結構結構左端固定,導入Maxwell計算的生熱計算溫度分布,之后導入Fluent計算的壓力分布和對流換熱進行結構應力分析。結構熱應力分析參考溫度為室溫22°。
電磁閥結構分析有限元模型
Fluent計算壓力導入Mechanical映射
Mechanical導入磁場,流場后溫度分布結果
審核編輯:劉清
-
耦合
+關注
關注
13文章
595瀏覽量
101458 -
電磁閥
+關注
關注
14文章
515瀏覽量
32144 -
作動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5瀏覽量
6603 -
電磁制動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15瀏覽量
6530
原文標題:電磁閥“電磁-溫度-流體-應力”多物理域耦合仿真分析
文章出處:【微信號:EMC_EMI,微信公眾號:電磁兼容EMC】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Adams多體動力學仿真解決方案全面解析
VirtualLab Fusion應用:元件內部場分析儀FMM
【Simcenter STAR-CCM+】通過真實條件下的多物理場CFD仿真提高產品性能

融合計算是如何提出來的

電子耦合的工作原理 電子耦合技術應用
光耦合器的工作原理和故障診斷

光耦合器的工作原理

光耦合器的工作模式分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