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隨著汽車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智能座艙概念迅速走紅并持續升溫。根據市場分析機構IHS Markit的統計數據,全球智能座艙市場規模2020年已經達到36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681億美元。
產業熱潮也帶動了相關企業的發展,比如為智能座艙提供大屏的京東方精電,該公司專注于汽車顯示屏產品,約84%來自于汽車業務。根據該公司此前的業績預告,截止到6月30日的上半年業績同比增速區間在140%至180%之間。
業內人士認為,汽車電氣化是產業變革的上半場,智能化則是產業變革的下半場。那么,在汽車智能化發展如火如荼之際,推動智能座艙發展的四要素都準備就緒了嗎?
智能座艙的第一大發展要素是政策。目前,在我國汽車強國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等政策中,都大力倡導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而智能座艙作為智能網聯汽車重要的一部分,無疑也享受著政策紅利。當然,國內產業一般都以政策為指向標,智能座艙產業當前的快速發展,也印證了政策的正確指引。
智能座艙的第二大發展要素是技術,這一層可以繼續細分為數據、算力、算法三要素。對于智能座艙的良性發展,優質的數據是產品持續演進的基礎養料,讓系統能夠越來越了解用戶;算法則是系統基于數據優化之后的結果,是智能座艙體現各種智能化的靈魂,隨著智能座艙的發展,機器學習算法與神經網絡算法框架等也在持續優化,也會融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多模融合、場景理解等算法;算力則是支撐單元,比如高通驍龍8155芯片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算力平臺,隨著智能座艙功能越來越智能、豐富,對于算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很難說,智能座艙在技術方面是否已經準備就緒,這是一個動態的平衡。從市場反饋而言,目前產業對于現有方案的表現是滿意的,用戶也較為擁戴,這是推動智能座艙技術繼續發展的動力。
智能座艙的第三大發展要素是投資。目前產業界的基本共識是,智能座艙將優先于智能駕駛在智能汽車領域實現大規模落地。正如國聯證券在研報中提到的,受限于法律法規、基建滯后等要素,高級智駕落地暫緩,主機廠聚焦座艙差異化競爭,并致力于將智能座艙打造成新的互聯網流量入口。因此,智能座艙便成為投資的熱門方向。在此過程中,tier 2級別的軟件供應商,以及tier 1級別的車載信息系統供應商投資力度最大,兩者加起來占據了整個產業投資的50%。國聯證券也認為,國內Tier1供應商一方面要發揮硬件開發、產品集成控制優勢,同時也要提升在軟件開發方面的能力,成為座艙集成方案供應商,提供滿足不同需求的產品。綜合而言,目前產業界對于智能座艙極為看好,投資比較活躍。
智能座艙的第四大發展要素是需求。根據IHS Markit的分析報告,智能座艙是中國消費者購買汽車考慮的第二大因素,并且越是汽車產業發達的地區,消費者對于智能座艙的需求度越高,61.3%的用戶認為座艙智能化配置極大提升購車興趣,大約26.7%的消費者會因為智能座艙功能決定購車意向。同時,報告還指出,消費者對于HUD、語音交互/VPA、人臉識別、手勢控制、體征監測等智能座艙創新功能歡迎度很高,愿意為此支付更高的費用。更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座艙方面,智能化水平已經超過座艙座椅舒適度、空間寬敞度、設計美觀度、零部件質量等因素,成為第一大購車因素。
綜上所述,目前智能座艙產業可以說是萬事俱備,且不欠產業東風,可謂是發展正當時。因此,目前汽車產業上下游都在積極部署智能座艙,同時傳統科技巨頭也在跨界進入智能座艙領域,包括谷歌、華為等。面向未來,智能座艙將呈現多功能、多渠道、一體化等發展趨勢,智能化開始向著以人為本去發展,并增強車內與車外的場景互動,使車輛成為第三空間。
-
智能座艙
+關注
關注
4文章
977瀏覽量
1642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