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主體,由于線網規劃缺乏協調,二者之間客流競爭普遍存在。要發揮軌道交通優勢并弱化其對公交帶來的沖擊,需將軌道和公交一體化統籌考慮,從空間上實現二者良好銜接,以提升軌道和公交系統運營效率及服務水平。
圖1 我國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歷年客運量發展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客運發展報告(2010-2019)》
已有基于軌道交通的公交線網調整方法通常分為模型法、逐條搜索法和經驗法三類,多以軌道交通為公共交通系統主體,提出接駁公交線路優化和新增方法以提高二者銜接水平。然而,隨著軌道交通線網結構不斷變化,公交與軌道的“競合”隨之變化,公交線路優化調整應結合二者在公共交通系統定位變化而有所側重。
本文分析了軌道交通建設不同階段下,公交和軌道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中的功能定位。我國大部分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正處于骨架網階段,本文結合此階段軌道交通和常規公交的功能定位及一體化發展要求,提出基于軌道公交一體的公交線網優化調整方法。以昆明市為例進行方法應用,結果表明該方法可行有效。
1
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的功能定位
軌道交通線網在形成過程中主要經歷建設初期、骨架網和成網穩定等3個階段,各階段中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的發展定位與關系也均有差異。
表1 不同階段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的功能定位
注:公共交通客運量僅包括軌道交通和常規公交客運量
2
基于軌道公交一體化的常規公交線網調整方法
2.1
既有線路調整方法
以弱化競爭為目標,優化調整既有軌道交通沿線競爭性公交線路。
(1)線路診斷與評價
首先,對軌道800m直接吸引范圍內與軌道平行的客流競爭性公交線路進行重合度計算,公交線路與軌道平行路段超過2km(一般為2~3個軌道站)則認為其重合,根據重合段長度占軌道線路長度的比例將重合度分為四級。其次,對低、中、高度重合的公交線路進行評價。根據公交線路所在區域的空間布局,對公交線路長度、客運量及公交線路與軌道線路空間關系屬性(并線長度、并線站點、平行長度和平行站點)指標進行聚類分析及綜合評價。
表2常規公交線路與軌道交通線路重合度分類
注:重合度為軌道交通直接吸引范圍內與軌道交通平行的公交線路長度同軌道交通線路總長之比。
(2)線路初篩
結合聚類評價結果,根據公交線路客流量大小、與軌道并線和平行段長短及站點數量,綜合篩選出需保留、撤銷和調整的備選線路集合。
表3 待調線路篩選標準
注:先綜合考慮各方因素確定撤銷線路集合,再從此集合中選取需撤銷和合并的線路。
(3)調整方法
根據線路初篩結果,將待調公交線路按照與中心區的位置關系分為盡頭線、區內線、過境線和區外線4種類型,不同類型線路的調整方法詳見表4。
表4 既有公交線路調整方法
2.2
接駁公交布設方法
以“強化銜接”為目標,在軌道交通大型集散點增設接駁公交以高效運送客流。
(1)首末站選擇
客流量是設置接駁首末站點的重要依據,當交通區的發生或吸引量大于該交通區軌道中間站的運載能力值時就需要設置接駁首末站。通常,可選擇高峰期公交客流集散量變化較大且滿足首末站設置標準的軌道站點和軌道換乘站作為接駁公交備選首末站。
(2)接駁中間站
接駁公交合理接駁范圍通常為以軌道交通站點為中心輻射的2~5km服務圈,以軌道交通站點為中心,選取服務圈周邊重要的公交站點作為接駁公交的備選中間站,如:大學居住小區、集貿市場、體育場館、商業大樓、高校、客運樞紐及多線換乘公交站等。
(3)接駁線路規劃方法
新增接駁公交主要借鑒常規公交單條線路的布設方法,接駁公交對居民的出行和公共交通系統整體效率的提高有顯著的影響,因此線路規劃采用單位乘客的出行時間費用最小為目標約束函數。接駁公交線路布設應考慮土地利用、住宅區分布和就業地點分布等情況,盡可能按最短距離布線,盡量以直達線路為主、減少中間接駁站數量。
3
案例分析
截至2019年底,昆明市共運營4條軌道交通線路,中心區形成了以1、2、3號線為主的“十字形”骨架,軌道交通客運量占公共交通客運量的21.8%(見圖2),處于軌道交通骨架網發展階段。昆明市415條常規公交線路中,與軌道交通骨架重合的線路占31.6%,其中高度重合的有18條。以公交與軌道一體化銜接為目標,利用上述調整方法,圍繞昆明軌道交通1、2、3號線對常規公交線網進行優化調整。
圖2 昆明市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常規公交)客運量發展情況
3.1
既有線路優化
首先,通過TransCAD建立公共交通線網模型,對軌道沿線800m范圍內的公交線路進行重合度測算(見圖3~圖5),并利用SPSS對重合線路的相關指標(客運量、平行和共線長度、平行和共線站點數等)進行K-means聚類分析,軌道交通1號線分析示例見表5。
圖3 與軌道交通1號線重合的公交線路(重合度大于10%)
圖4 與軌道交通2號線重合的公交線路(重合度大于10%)
圖5 軌道交通3號線重合的公交線路(重合度大于10%)
表5 以空間關系為基礎的公交線路聚類分析結果(以軌道交通1號線為示例)
注:重合度為軌道交通直接吸引范圍內與軌道交通平行的公交線路長度同軌道交通線路總長之比。
然后,基于評價結果篩選出56條待調線路,并對待調線路按照與昆明二環路的空間位置劃分類型,根據不同線路類型制定初步的調整方案。在初步調整方案基礎上,綜合考慮每條線路的走向、功能,最終確定調整既有公交線路11條,典型線路調整方案見表6。
表6 昆明軌道交通1、2、3號線沿線常規公交調整方案(部分)
3.2
政策的主要內容
選擇高峰公交集散客流量較大的23個軌道站和11個軌道換乘大站作為接駁公交線路的備選首末站。然后,以軌道站點5km區域為計算范圍,設定線路長度閾值為5~15km,利用TransCAD通過最短路徑法生成接駁公交線路18條(見圖6)。
圖6 軌道交通骨架線路新增接駁線路圖
3.3
優化效果分析
利用TransCAD對調整后的公交線網進行評價,結論如下:
>>>調整后公交總數增加19條,公交線網長度增加92.7km,公交線網密度增加0.21 km/km2,公交站點500m覆蓋率增長3.2%。
>>>與軌道交通線路高度重復的競爭性公交線路減少了7條,公交線路重復系數降低了0.08,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客流競爭有效緩解。
>>>新增接駁公交線路更好地發揮常規公交接運軌道交通客流功能,彌補公共交通服務盲區。
4
結語
本文以軌道公交一體化發展為背景,重點圍繞軌道交通骨架網建設階段的公共交通系統發展需求,提出基于軌道公交一體化的公交線網優化方法。首先對軌道沿線競爭性公交線路進行優化,其次新增接駁性公交線路,利用TransCAD建模和SPSS聚類分析,對昆明軌道交通1、2、3號線沿線常規公交線網進行調整和優化效果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調整后的公交線網規模和覆蓋率有所提高,與軌道線路重復情況有所降低,軌道公交一體化銜接得到改善。下一步將對軌道交通成網后的常規公交網絡優化調整方法、軌道公交一體化協調體制機制、設施銜接、票價和運營組織等多方面進一步研究,以形成高效協調的一體化公共交通網絡。
審核編輯:劉清
-
智能交通
+關注
關注
12文章
808瀏覽量
43571 -
CAD
+關注
關注
18文章
1097瀏覽量
72816 -
聚類分析
+關注
關注
0文章
16瀏覽量
7428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76瀏覽量
97803
原文標題:TransCAD案例:基于軌道公交一體化的公交線網優化調整方法
文章出處:【微信號:TransCADTransModeler,微信公眾號:TransCAD和TransModeler交通軟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智能公交與車載視頻一體化終端的研究與展望
![](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AD/BE/pYYBAGSScgaAbjkUAA_4vRTxM4M330.png)
【云智易申請】一體化機柜監控設計
什么是機電一體化
機電一體化系統
明遠智睿A40i嵌入式核心板助力智能公交系統構建
求一種UPS電源及電池一體化監控觸摸屏顯示方案
深圳有為信息yuweitek公交巴士車載無線4G監控方案
雄安新區如何建立高效、便捷、智能的一體化軌道交通體系?
什么是通感算一體化?通感算一體化的應用場景
![什么是通感算<b class='flag-5'>一體化</b>?通感算<b class='flag-5'>一體化</b>的應用場景](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E/12/wKgaomWo3hqAa6lpAAAs50DquzU627.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