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芯片主要采用的制程在100nm左右。相較硅基芯片,其對EUV光刻機的依賴度較低。
據科技日報報道,我國量子計算機“悟空”即將面世,我國第一條量子芯片生產線正在生產“悟空芯”,為“悟空”配套的量子芯片。在這條量子芯片產線上,搭載了國內首個專用于量子芯片生產的NDPT-100無損探針電學測量平臺,簡稱“無損探針臺”,可近乎零損傷識別量子芯片質量優劣,堪稱“火眼金睛”。該無損探針臺由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完全自主研發,最小測量范圍縮至微米級。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賈志龍博士表示,如同光刻機是傳統芯片制造的工業母機,這臺儀器也是量子芯片的工業母機之一。就在不久之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表示,“我們希望在未來5年實現量子糾纏,然后完成數百個乃至數千個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
同時,通過10至15年的努力,在糾錯順利完成的基礎之上,希望能夠構建通用量子計算機。再看海外,芯片巨頭IBM也在上個月發布了最新量子計算芯片。該款“魚鷹芯片”(Osprey chip)內含433個量子比特,是去年推出的“鷹芯片”(Eagle chip,127個量子比特)的3倍有余。IBM指出,2023年將是一個主要拐點,公司已準備好開始實現以量子為中心的超級計算機。量子計算機與量子芯片有多重要?為何引得各方競相追逐?
量子計算被看作“突破經典計算算力極限的革命性技術”。如今,全球對計算能力的需求與數據需求一樣,正處于急速增長之中。而一般來說,發展計算能力是通過加強晶體管集成度。潘建偉表示,目前晶體管尺寸已達4個納米,預計未來不到10年時間,其就將達到亞納米尺寸,屆時量子效應便將產生作用。以分解300萬大數據來說,目前萬億次的經典計算機,大約需要15萬年,而使用量子計算機則只需要1秒。也正是由于量子技術的顯著優勢,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Alain Aspect、John Francis Clauser、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們通過光子糾纏實驗確定貝爾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并開創了量子信息學科。而后摩爾時代,這一技術有望幫助傳統芯片性能極限突圍,并通過量子芯片重塑以芯片為核心的現代電子信息制造體系。根據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數據,量子芯片主要采用的制程在100nm左右。因此也有聲音指出,量子芯片屬于超導量子電路材料,只需運用到量子碰撞,并能實現信息交互。
相較硅基芯片,量子芯片對EUV光刻機的依賴度較低。隨著量子技術的價值潛力深入各行各業,根據BCG測算,未來3-5年內,量子技術價值有望達50億-100億美元;未來15-30年,量子技術有望創造4500億- 8500億美元的市場價值。
編輯:黃飛
-
量子計算機
+關注
關注
4文章
533瀏覽量
25578 -
量子芯片
+關注
關注
2文章
114瀏覽量
19125
原文標題:國產量子計算機即將面世 海外巨頭也已加入角逐 量子時代悄然而至?
文章出處:【微信號:chinastarmarket,微信公眾號:科創板日報】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