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來自深空的宇宙射線可以幫助3D掃描核反應堆,觀察反應堆內部是否安全。
當被稱為宇宙射線的高能粒子撞擊地球大氣層時,它們可以產生μ介子,μ介子與電子相似,只是它的重量是電子的200倍多。每一秒鐘,成千上萬的宇宙射線——主要是氫和氦核 —— 撞擊地球上層大氣的每一平方米。
μ介子通常很容易穿透物質,但密集或巨大的物體可以以類似于X射線的方式吸收或散射它們。通過捕捉穿過物體的大量μ介子,研究人員可以開發出物體的圖像,這是一種被稱為μ介子層析成像(muon tomography)的技術,也稱為muography。
之前的研究使用muography掃描福島融化的核芯,深入吉薩大金字塔,并分析火山。然而,到目前為止,大型復雜物體的多重成像僅限于2D圖像;使用muography的3D成像僅適用于簡單項目。
現在,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他們可以使用全息圖對核反應堆進行3D成像。
“對我來說,(這項技術)最令人興奮的可能性是在不接觸這些復雜、致密結構的情況下研究它們的內部,”該研究的主要作者Sébastien Procureur說,他是巴黎薩克萊大學和法國替代能源和原子能委員會(CEA)的粒子物理學家。
研究人員分析了法國馬庫勒的鈾燃料G2反應堆,該反應堆在1958年至1980年間發電,是該國第一批核反應堆之一。G2的冷卻系統從1986年至1996年被拆除,此后一直接受定期檢查,等待最終退役。
“這是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最古老的反應堆之一,因此人們對研究其潛在老化非常感興趣,”Procurer說。
Procureur和他的同事調查G2的另一個原因是,該反應堆是由研究團隊的機構CEA運營的,因此更容易獲得授權對其進行檢查。同時,他指出, G2在反應堆下方有一個開放的區域,讓科學家可以在其周圍完全放置μ介子傳感器。
科學家們使用了四臺μ介子望遠鏡,從反應堆周圍的20多個地點收集了27次掃描,每次掃描花費了幾天時間。接下來,他們使用一種新的層析重建算法,從這些2D掃描中繪制出反應堆內部結構的3D圖。
研究人員能夠對G2用來控制核反應的石墨立方體、冷卻管和混凝土反應堆結構進行3D成像。所有這些元素的尺寸和形狀都與已知的G2模型緊密匹配,除了使用muography收集的數據之外,所有這些都沒有算法接收到關于反應堆的任何數據。
“我們沒有在反應堆中發現任何問題,”Procureur指出。
他說,這項新工作最令人驚訝的方面是“如此少量的2D圖像足以獲得如此高質量的3D重建”。醫學3D成像通常依賴于數百或數千張2D圖像,“我之前真的不確定僅僅幾十張就能進行像樣的重建。這真的超出了我的預期。”
盡管這項新技術可以對活躍的反應堆進行成像,但“在現階段,這種方法的最大興趣似乎是在反應堆退役前對其進行掃描,以確保反應堆內部問題存在,”Procurer說,“此外,可以在福島這樣的事故中執行任務。”
Procureur表示,世界上許多公司目前正在致力于將μ介子望遠鏡商業化。他指出,3D muography可以掃描核廢料容器,以檢查其完整性,并預測其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如何降解。它還可以用于土壤研究、采礦勘探和土木工程。
“考古學是另一個令人感興趣的領域,”Procureur說,“我們也在嘗試將這種3D重建技術應用于大金字塔。”
然而,這種新技術確實有其局限性。“例如,我們無法檢測到結構中的小裂縫,”Procurer說,“靈敏度沒有那么高。”
科學家們于2月3日在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審核編輯 :李倩
-
算法
+關注
關注
23文章
4631瀏覽量
93417 -
圖像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89瀏覽量
40585 -
3D掃描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2瀏覽量
21614
原文標題:研究人員利用宇宙射線3D掃描核反應堆
文章出處:【微信號:IEEE_China,微信公眾號: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