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自美國開始捯飭自己的《芯片和科學法案》以來,對于中國芯片出口的限制也越來越大,這實際上也在傷害美國的芯片公司。日前,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約翰·紐菲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是我們最大的市場,我們不是唯一提出這一主張的行業”,“我們的觀點是,我們不能缺席中國市場” 。
與此同時,就在高通季度財報電話會上,該公司CEO克里斯蒂亞諾?阿蒙也講到,雖然高通公司希望今年下半年在中國的智能手機銷售能夠復蘇,但“我們還沒有看到有意義的復蘇跡象,也沒有將改善納入我們的規劃假設中。”從這番言論不難看出,中國市場的變動對于高通而言,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
中國是最大的芯片市場
一直以來,國內都在宣傳自己的產業鏈優勢,那么這個優勢到底有多大呢?總結而言,目前中國是全球產業配套最齊全、芯片市場規模最大的國家。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2021年中國大陸的芯片消費額超過1900億美元,占全球消費額近40%;如果以芯片數量來計算,根據市場研究公司Daxue Consulting的統計數據,目前中國大陸每年消耗全球超過50%數量的芯片,然后這些芯片被大陸產業鏈整合為產品,再銷往全球。
正因為如此,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也直言不諱地說,盡管美國政府有所謂“國家安全”的擔憂,但美國半導體公司仍希望進入中國市場。
實際上,這兩年雖然中美關系緊張,但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芯片市場的地位并未被撼動,并且中國市場的成長性也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以全球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來看,2021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的同比增長幅度為26.2%,中國市場半導體銷售額的同比增長幅度則為27.1%。
為什么會有如此大量的芯片流入到中國市場呢?這就回歸到了我們上面提到的產業鏈優勢上。從產業鏈分布來看,中國大陸圍繞智能手機、安防監控、通信基站以及家用電器等領域,構建了中游模組和下游組裝的服務鏈條。目前,國內企業在光學攝像頭、聲學模組、觸控模組、液晶顯示模組、覆銅板及PCB、模切等領域優勢很大,并且國內品牌商在家電、安防、通信基站和智能手機等領域已經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優勢。
讓美國芯片公司感到棘手的問題大抵有兩項,其一是隨著美國對出口到大陸的芯片管制越來越嚴格,目前***的發展行頭迅猛。在當前的局勢下,很多國內企業傾向于直接購買***,對進口芯片的選擇開始趨向謹慎。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僅僅2022年7月份,中企對進口芯片的砍單就達到了140億顆,進口芯片下降的幅度創下了新的歷史記錄。在這背后,***替代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正如IC Insights在數據中指出的,截至2021年,中國IC產值占全市場規模的16.7%,到2026年國產IC比例將提升至21.2%。在企業數量方面,企查查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9月,我國芯片相關企業共有8.64萬家,2020年我國新增芯片相關企業2.09萬家,同比增長207.39%。
其二是美國芯片法案要求的芯片產業回流,帶來了高昂的成本。在全球高通脹的情況下,高價格的芯片將進一步降低產品的吸引力,進入到一個抑制需求的惡性循環里。根據最新的報道,臺積電美國工廠在先進制程方面的報價比臺灣工廠將高出30%,即便是成熟制程報價預計也將高出10%-15%。并且,有分析人士稱,這只是基于人力、土地和設備等因素給出的成本上浮,實際上由于美國長期對制造企業不重視,導致美國很多基礎設施很難匹配晶圓代工廠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更新,這可能會帶來進一步的成本上升。雖然芯片巨頭都具有一定的溢價能力,不過最終還是要看消費者是否愿意接受更高定價的產品。過高的產品售價就會導致產品換新周期延長,這是芯片公司最不愿看到的,不僅是在中國市場。
中國手握未來芯片市場的主動權
讓美國芯片廠商更加感到苦悶的是,在中美對抗的消極情緒下,目前國內大力倡導的智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發展首選是***,其次是歐日韓的芯片,最終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會選擇美國廠商的芯片。
當前,全球芯片產業的共識是,產業新一波機遇在汽車領域。
確實,高速發展的智能網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在芯片供應上出現了巨大的缺口,并且兩種新技術的滲透率還在逐漸提升。美國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研究顯示,2022年全球汽車產業因芯片匱乏問題,減少生產了450萬輛新車。雖然目前大部分汽車芯片的供應都已經逐漸恢復正常,但汽車芯片市場的規模依然在逐年擴大。
智能汽車被定義為“路上跑的計算機”,因此對于計算芯片、接口芯片、存儲芯片、主控芯片、功率芯片、傳感芯片和被動元器件等都有很大的需求量。從單車價值量來看,2019年平均每車的芯片價值量為400美元,2022年已經上升到了600美元。
如上所述,推動汽車單車芯片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就是新能源化和智能網絡化,在這兩方面目前中國都走在全球前列。在2023上海車展期間,大批國際品牌汽車的研發設計人員來到車展現場學習國內車企的新能源技術和智能網絡技術。
從數據端來看,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統計數據,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超過1000萬輛,較上年增長56%,其中中國銷量占全球總銷量的約六成;在智能網聯方面,2022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接近6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市場快速增長也帶來了巨大的芯片需求量。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去年1-7月中國進口的汽車芯片數量已經超過了2021年全年的用量。
而我們看回到高通。在此次季度財報發布之際,有外媒報道稱,高通將在公布的季度財報中宣布全球裁員5%,原因是全球智能手機銷量下滑和科技行業低迷所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近日的“汽車業務投資者日”上,高通表示,其汽車業務的“營收儲備”已經增加至300億美元,目標的汽車市場規模到2030年可能達到1000億美元。高通首席財務官阿卡什·帕爾希瓦拉說到:“關于每輛車平均營收,我們的機會大約從200美元到3000美元不等。展望未來,業務構成將向高端市場傾斜,因此機會將繼續擴大。”
對于汽車市場寄予厚望的高通,不僅不會因為智能手機業務低迷背離中國市場,而且還會因為看重汽車芯片業務而和中國市場走的更近。實際上,國際芯片大廠都在布局和擴充汽車芯片產品線,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市場是至關重要的。
后記
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電子產業鏈轉移東南亞的聲音不絕于耳,并且多以人力紅利為依據來說事。然而,中國布局從模組到成品的產業鏈超過二十年,并且***也配套形成了低成本的優勢。再加上中國巨大的人才紅利,因此國內在電子產業鏈中的優勢是非常深厚的。
當然,在產業布局多元化的情況下,國內電子產業鏈確實受到了沖擊。然而,在動態的產業變革中,中國正在引領下一代產業鏈機遇,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絡汽車產業中位于橋頭,掌握產業鏈轉移的先機。
-
高通
+關注
關注
77文章
7508瀏覽量
1911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