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們對監測的需求逐漸提高,傳感器的應用價值不斷凸顯。同時,面對越來越多的特殊環境及特殊信號,傳感器的技術、形態、性能等也被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實現傳感器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是關鍵,另一方面,實現硬件系統與元器件的微小型化則是一大趨勢。
為了使傳感器能適配更多場景,滿足上文提到的要求,如今柔性技術成了關鍵,該技術近年來也非常火爆。通過天眼查數據,目前國內有超過4000家企業擁有柔性傳感器的產品和專利技術,在2022年,漢威科技主營柔性傳感器的子公司能斯達,更是連續拿了兩次融資。由此可見,該賽道的火熱程度非比尋常。
而到了2023年,柔性傳感的相關研究成果更是頻頻發布。
衣服無創測血糖
還搭載無源技術
5月17日,武漢紡織大學該校王棟教授課題組,歷時兩年研究,首次將熱電纖維(電源)和生化傳感纖維(傳感器)有機結合,借助人體和外界溫差發電并成功驅動葡萄糖傳感器工作,實現了智能可穿戴柔性織物“一站式”傳感服務。
據了解,在血糖監測方面,該可穿戴柔性織物主要運用了葡萄糖傳感器,通過對汗液進行采集和分析,從而獲得人體血糖情況;而在供電方面,則是利用熱電織物通過溫差效應持續為生化傳感器提供能源,雖然人體與環境溫差不大,但卿星博士研究的纖維基有機電化學晶體管工作電壓低,信號放大效率高,可將微小的生理信號變化轉變為明顯的電信號變化。
根據課題組李沐芳教授介紹,本次課題實現了柔性供能和柔性傳感的有機結合,在實際應用方面,可以通過藍牙系統完成人機相連,將生命體征信息傳到手機上。在未來的更新中,還將為該加入更多傳感器,記錄人體的其他數據如血脂、血壓等。
可見,血糖+傳感+柔性+無源,一個疊滿當下科研與商用熱點“buff”的產品已出現。雖然說一般情況下,新事物從科研走到商用會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筆者看來,該產品走向商用的時間并不會很長,主要由三方面原因,一是“糖友”對無創血糖的需求力度在增大;二是市場對無源技術非常看好;三是衣物屬于高頻次更換的消費品(拉動經濟)。在智能化被提到首位的時代中,該產品的真正落地和商用,或只是需要一些愿意“賭一把”的資本或創業者而已。
頭盔測腦震蕩
體育醫療等多端可行
除了衣服測血糖外,柔性傳感技術的相關科研成果在頭戴設備上也有所體現,主要針對人是否出現腦震蕩情況進行監測。
6月1日,中國科學報發布了針對輕微腦震蕩精確監測的研究成果,該監測方案由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陳寶東研究員團隊提出,通過3D打印的多角度納米發電機組成的柔性曲面傳感陣列,實現對頭部撞擊的實時監測,在個性化醫療、智能運動和航空航天領域擁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據了解,該監測方案針對的痛點為:由于滑雪、拳擊、橄欖球等運動及日常生活中出現意外,每年全球約4200萬人輕微腦震蕩。但輕微腦震蕩通常不會導致器質性病變,因此計算機斷層掃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診斷中起的作用有限,患者自我癥狀描述成為輕微腦震蕩診斷的主要信息來源。所以,缺乏客觀評估標準和便攜式監測技術,成為目前臨床輕微腦震蕩診治的主要障礙。
也就是針對這樣的需求,該監測方案得以誕生。據悉,在該方案中,柔性曲面傳感陣列將包裹人體的頭部,陣列由32個摩擦納米發電機單元組成,用于頭部撞擊的位置追蹤和等級評估。此外,該陣列還可以通過無線藍牙預警系統實現頭部撞擊的可視化映射。在機器學習算法的輔助下,它的評估準確率達98%。
值得一提的是,該方案中的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可以通過自供電完成監測。換句話說,成品同樣搭載了無源技術。
關于該方案針對的人群和場景,也并非僅限于病人和醫院,人群還包括運動員、運動愛好者等,場景還包括戶外運動、智能體育等。作為可穿戴醫療設備,其前景同樣相當廣闊。
結語
能夠看出,目前的傳感器針對人體監測的研發方向,已和柔性技術+無源技術息息相關,二者也都是未來的主流趨勢。不過就筆者看來,若相關產品要實現商業化,柔性技術還需結合一個擁有強需求的應用(如無創測血糖),才能成為爆款;另外,至于無源技術,在對數據精度要求較高的器件中,或還是需要電池才能保證其工作的穩定性。
審核編輯:劉清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9693瀏覽量
138202 -
藍牙系統
+關注
關注
0文章
5瀏覽量
6339 -
3D打印
+關注
關注
26文章
3549瀏覽量
109106 -
納米發電機
+關注
關注
0文章
19瀏覽量
1621 -
柔性傳感器
+關注
關注
1文章
86瀏覽量
3908
原文標題:衣服測血糖,頭盔測腦震蕩,無源+柔性成為主流?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