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網通辦”到“城市大腦”、從AI識別到自動駕駛、從智能制造到智慧農業……蘇州近年來努力求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隨著越來越多應用場景融入城市肌理,智慧蘇州成為市民可感可觸的現實存在,千年古城煥發別樣光彩。
場景多元有深度有溫度
第一次來到蘇州市相城區的人們,往往會驚訝地發現,這里穿梭的不少車輛外觀奇特:出租車頂部多了一個凸起的圓形裝置;一些公交車上,司機“脫把”駕駛;路邊的保潔車,駕駛艙“不翼而飛”……其實,這些都是自動駕駛車輛。
2020年,相城區啟動國家首批、長三角地區唯一的5G新基建車聯網建設,建成高等級智能網聯道路超60公里,安裝了400多套感知設備,打造了近50種車路協同應用場景,智能網聯道路在區域內實現5G全覆蓋。如今,早上搭乘自動駕駛公交車上班,中午時分到寫字樓門口的無人配送車上取外賣,這樣的智慧生活場景逐漸成為新常態。
自動駕駛技術在相城區的普及,是蘇州智慧城市建設的縮影之一。走進蘇州市姑蘇區中街路社區“巷管家”調度指揮中心監控室,智來5G安防云平臺上的數據實時更新,負責人張鳴澤忙碌地接打電話,指揮調度。張鳴澤說,通過數字技術應用和集成創新,這里實現了對整個服務區域的日常監測和應急調度,燃氣泄漏、雜物堆放、亂涂亂畫等隱患可以第一時間發現并處置。
產城協同可支撐可持續
我國廣泛使用的智慧城市發展戰略主要分為四類:為市民提供智慧的城市生活方式;發展智慧產業;應用智慧技術和設施;建設創新型城市。蘇州將上述四大戰略與城市稟賦緊密融合,形成具有產業支撐、智慧反哺的可持續產城協同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初期,蘇州以紡織、鋼鐵、機械及面廣量大的代工企業為支柱,創造了經濟發展奇跡。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新興產業的崛起,蘇州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契機,加快轉換賽道,搶先布局數字產業發展,在電子信息制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方面逐漸走在全國前列,成為全國首批5G網絡試點城市、央行首批數字貨幣試點城市、江蘇省首個區塊鏈產業發展集聚區。
智慧城市應用場景層出不窮,源于蘇州高度發達的數字經濟硬核支撐。統計顯示,相城區集聚車聯網企業150多家,吸納產業人才約3000名,產值近200億元,是我國少數覆蓋“車”“路”“網”全產業鏈的區域之一,也是國內車聯網產業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蘇州工業園區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截至2021年底,集聚人工智能產業相關企業近千家,產值超600億元,成為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增長極。
智慧城市反哺產業發展,兩者互為協同,共同構建可持續的良性生態。
2021年1月,《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對外公布,旨在推動傳統制造業智能轉型,打造城市數字治理標桿和促進數字化產業發展。西交利物浦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系主任金俊植認為,此舉將進一步促進蘇州智慧城市建設與產業協同,加快推動轉型升級,提升產業能級。
文化賦能顯特色向未來
技術的迭代更新,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設,也對智慧城市探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業內人士認為,眼下構建新型智慧城市,技術因素正趨于淡化,經濟和社會層面的重要性尤為凸顯。一位受訪的當地官員表示,地方歷史和文化是增強智慧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蘇州智慧城市建設未來的探索方向是將城市文化融入技術之中,彰顯自身特色。
西交利物浦大學西浦智庫主任、博士生導師宋瑜認為,打造江南文化標識的智慧旅游有望成為蘇州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力方向。蘇州歷史底蘊深厚,文化遺存豐富,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融合了自然與人文的蘇式生活方式對旅游者來說具有極強的吸引力。然而,如何凝練江南文化IP內核,打造深度體驗江南文化的數字文旅產品,實現情境藝術與消費者情感共鳴,仍有待突破。
業內人士建議,可探索開展數字賦能專項行動,對現有城市資源進行全面數據化改造,打造蘇州智慧城市品牌。金俊植認為,蘇州還可為智慧城市建設注入水韻文化內涵。他說,蘇州水網密布,是蜚聲海內外的“東方威尼斯”,可依托高度發達的自動駕駛技術引進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新型水上交通系統等,賦予水韻文化智慧靈魂。
-
5G
+關注
關注
1360文章
48688瀏覽量
56936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衛星互聯網智慧燈桿:架起空天與城市的智慧橋梁

PoE交換機如何助力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智慧路燈照亮城市之光
沃虎電子榮獲2024年蘇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創新實踐20佳典型案例!

智慧城市的定義與特點
天合光能助力德國綠色智慧城市轉型
高峰山古韻劫后余生:智能科技守護千年道觀重燃希望之光

建設智慧城市的要素

高德將打造時空智能體應用生態,助力智慧城市向時空智能城市進化

一圖看懂《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