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區流量監測設施是一種用于監測灌區水流量的設施,主要包括以下組成部分:
傳感器:包括水位計、流速計、雨量計等傳感器,用于測量渠道的水位、流速、降雨量等數據。其中,水位計通常采用超聲波水位計或浮子水位計,流速計則采用多普勒超聲波流速計或雷達流速計。
數據采集器:負責采集傳感器數據,并將數據傳輸至遠程監控中心。這種設備通常采用遙測終端機(RTU),可以將采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存儲和傳輸。
通信網絡:用于將數據從現場傳輸到遠程監控中心。通常采用GPRS/GSM、CDMA、4G等無線通信網絡,將數據傳輸到云服務器上。
遠程監控中心:包括云服務器、數據接收軟件等設備,用于接收、存儲和處理傳輸過來的數據。遠程監控中心可以實時監控灌區的水位、流速、降雨量等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提供警報和預測等功能。
顯示設備:用于顯示灌區的水位、流速、降雨量等數據。顯示設備通常采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用戶可以通過瀏覽器或應用程序查看實時數據和歷史數據。
這些組成部分共同工作,可以實現灌區流量監測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灌區的效率和生產力。
灌區流量監測設施的特點有:
●遠程實時監測水庫分布位置、現場設備運行狀態、水位、降雨量、設備電池電壓等實時數據,能夠掌握水雨情的實時動態。
●當水位和降雨量超過預設的告警閥值時,系統能夠自動向上級告警。
●服務器和現場終端雙向存儲歷史數據,按需配置視頻實時監控功能(光纖/ADSL/4G通訊時)。
●自動統計水位、降雨量等的時、日、月、年數據可以生成曲線及報表,供趨勢分析。
●支持市電版本、太陽能版本。
●可對接政府水利廳監管平臺。
灌區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傳統的水資源配置方式主要是依靠人工的方式,導致水資源配置效率不高,水資源不能充分利用。通過灌區信息化建設,可以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對灌區工程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與控制,優化水資源配置方案,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使農業用水得到更充分的保護。
2、加強水資源的統一調度: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水資源分布不均,各地用水結構和用水效率差異較大。灌區信息化的建設可以有效地收集、整理、分析灌區水資源信息,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加強對灌區水資源的統一調度,以實現節約用水、合理調配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等目標。
3、保障工程安全運行:通過信息化管理,可以實時掌握工程安全狀況,及時發現工程問題,保證工程正常運行。同時,灌區信息化系統的建設和應用可以提高灌區防汛抗旱減災能力、應急搶險救災能力和水資源調配能力,為保障工程安全運行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4、促進灌區管理現代化:灌區信息化建設實現了灌區基礎信息的網絡化和智能化,為灌區現代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為灌區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灌區管理由傳統管理向現代化管理轉變,提高了灌區管理水平和效益。
5、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傳統的灌溉方式是大水漫灌,通過在田間修建渠道或土渠,將水直接導入田間。而通過灌區信息化建設,可以實現灌溉精細化管理、用水精準化管理、水質水量監測智能化管理,從而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灌區信息化建設對于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強水資源的統一調度、保障工程安全運行、促進灌區管理現代化以及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加快推進灌區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
審核編輯 黃宇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3文章
51467瀏覽量
756940 -
監測
+關注
關注
2文章
3665瀏覽量
4476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