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于7月10日晚間發(fā)布公告,宣布基于探索多元化發(fā)展機會的考慮,根據雙方協(xié)議,將不再參與合資公司的運作。
報道稱,去年2月,鴻海集團與印度礦業(yè)巨頭韋丹塔簽署了共同建造芯片廠的協(xié)議,這為印度實現(xiàn)“印度造芯”計劃帶來了期望。然而,這一計劃似乎已被迅速終止。
據知情人士透露,6月23日,韋丹塔修改了有關晶圓廠補貼申請的文件,其中涉及工藝節(jié)點的描述從最初的28納米制程降低至40納米。
據路透社報道,印度政府對兩家公司的行動非常不滿,并有意延遲批準激勵措施。這可能是富士康決定離開印度的主要原因。
根據雙方簽署的合作備忘錄,計劃共同投資195億美元(韋丹塔出資60%)建設28納米制程的12英寸晶圓廠和配套的封測工廠,并計劃于2025年投入正式使用。
然而,問題在于合作雙方根本沒有芯片代工的經驗。在印度項目啟動之前,富士康與芯片代工行業(yè)唯一的交集是收購夏普的8英寸晶圓廠,可以說連28納米制程的門檻都未曾接觸到。
印度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市場,政府政策和法規(guī)環(huán)境相對復雜,同時也存在一些挑戰(zhàn),例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官僚主義等。如果富士康沒有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和風險評估,在應對這些挑戰(zhàn)時將難以成功,甚至可能面臨失敗。
此外,富士康的商業(y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在印度的發(fā)展。富士康的成功建立在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和規(guī)模經濟效益之上,然而這種模式在印度的運作并不容易實現(xiàn)。
編輯:黃飛
-
富士康
+關注
關注
7文章
1149瀏覽量
60213 -
晶圓代工
+關注
關注
6文章
866瀏覽量
48974 -
芯片制造
+關注
關注
10文章
662瀏覽量
29420 -
鴻海集團
+關注
關注
1文章
77瀏覽量
12960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洲明科技與富士康云智匯科技深化合作
洲明科技與富士康旗下云智匯科技達成戰(zhàn)略合作
日產或攜手富士康應對行業(yè)變革
富士康調整印度iPhone工廠人力策略
富士康與優(yōu)必選達成合作,加速人形機器人落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