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dentification)是識別的意思,ID卡就是識別卡。ID卡包含范圍廣泛,只要具有識別功能的卡片都可以叫ID卡,例如條碼卡,磁卡都可以是ID卡,我們這兒說的當然是射頻識別卡。
射頻ID卡一般都工作在TTF模式,進入射頻場得電后不停地發送自己的識別號。最初識別卡是用來識別人的,用5個字節40位二進制數表示,可以識別大約一萬億人,估計是因為考慮到一萬億太多了,一般ID卡使用時只使用低位的4個字節,而把最高位的一個字節作為廠家標識或版本號使用。這樣4字節32位二進制數可以識別43億人,在當時全世界每人一個識別號也足夠了。當然后來又發展到卡號可以隨便復制,這是后話。
為了檢查數據傳輸中是否發生了錯誤,射頻識別卡對每個字節都增加了兩個校驗位,其中高半字節一個,低半字節一個,這樣每個字節增加到10位二進制數,5個字節共有50位。為了校驗數據的整體性錯誤,射頻ID卡還增加了一個4位的縱向冗余檢驗,這樣整個ID卡數據增加到54位。當進入射頻場時,如果卡片直接回送這5個字節,那么讀寫器很難確定起始位和結束位,所以射頻識別卡又增加了9個二進制“1”在前面作起始位,增加了一個二進制“0”在后面作結束位,這樣ID卡就有了64位數據,正好8個字節。其排列如下圖所示:
例如卡號為2100A5EAD9的卡片,其編碼格式為
1 1 1 1 1 1 1 1 1 9個“1”的起始位,也叫頭部
0 0 1 0 1 “2”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A”
0 1 0 1 0 “5”
1 1 1 0 1 “E”
1 0 1 0 0 “A”
1 1 0 1 1 “D”
1 0 0 1 0 “9”
1 1 0 0 0 列偶校驗和結束位“0”
射頻ID卡的數據編碼一般使用曼側斯特碼或兩項碼,傳送數據的速率用傳送一位二進制數據使用幾個單位載波表示。常用的有64載波,32載波,16載波,在125KHz的頻率下,一個載波的時間是8微秒,因此相應的位寬為512微秒,256微秒,128微秒。對應的數據傳輸速率為2K(1953)、4K(3906)、8K(7813)。我們平常使用的大多是2K曼側斯特編碼的ID卡。下圖是使用HTRC110芯片讀卡時,卡號為2100A5EAD9的卡片從數據輸出腳DOUT輸出的實測波形。
軟件解碼時可以使用查詢或中斷檢測跳變,配合定時器確定脈寬,根據跳變沿的方向確定數據。
為了和128位的動物識別標簽相區別,業內一般稱這種64位的ID卡格式為“ID64格式”。
審核編輯 黃宇
-
RFID
+關注
關注
388文章
6191瀏覽量
238544 -
射頻識別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96瀏覽量
1681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