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富士康表示,計劃利用美國芯片巨頭英偉達的技術建造人工智能(AI)數據工廠,這家電子產品制造商正加大力度成為全球電動汽車制造領域的主要參與者。
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和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周三(10月18日)在臺北聯合宣布了這一計劃。兩人表示,使用英偉達芯片和軟件的新設施將使富士康能夠更好地在其電動汽車(EV)中利用人工智能。
“我們正處于新計算革命的開端,”黃說。“這是一種全新的軟件開發方式的開始——使用計算機編寫人類無法編寫的軟件。他們表示,由先進芯片驅動的大型計算系統將能夠通過從日常交互中學習來開發下一代電動汽車的軟件平臺。
“富士康正在從一家制造服務公司轉變為一家平臺解決方案公司,”劉說。“短短三年時間里,富士康展示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高端轎車、乘用車、SUV、緊湊型皮卡、商用巴士和商用貨車。”
富士康以蘋果 iPhone 的組裝商而聞名,它也為電動汽車設想了類似的商業模式。它不銷售自己品牌的車輛。相反,它將為臺灣和全球的客戶建造它們。
2021年,富士康首次推出了三款電動汽車,包括兩款乘用車和一款巴士。繼去年之后又推出了更多車型,并在周三的富士康科技日期間推出了兩款新車型——貨車 Model N 和緊湊型 SUV Model B。
該公司的電動巴士去年開始在臺灣南部城市高雄運營,而其首款電動汽車由臺灣汽車制造商納智捷以 N7 品牌銷售,預計將于 2024 年 1 月開始在臺灣交付。富士康進入了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去年電動汽車(包括純電池驅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全球銷量超過 1000 萬輛,比 2021 年增長 55%。預計 2023 年電動汽車銷量將接近 1400 萬輛。
不局限于iPhone
富士康(正式名稱為鴻海科技集團)一直在通過進軍電動汽車、數字健康和機器人等新行業來擴大業務。
大和駐臺北分析師凱莉·黃 (Kylie Huang) 表示,智能手機“已經是一個非常飽和的市場,而且該行業的增長空間正在變得越來越小”。“如果他們真的能夠進軍電動汽車業務,我確實認為他們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變得有影響力。”
在去年的科技日期間,劉揚告訴記者,該公司希望到 2025 年生產全球 5% 的電動汽車。其目標是最終生產全球 40% 至 45% 的電動汽車。
但其進軍該行業的過程并不順利
去年,富士康從俄亥俄州洛茲敦汽車公司購買了一家工廠,該工廠曾為通用汽車生產小型汽車。隨著這家美國汽車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并宣布對富士康提起訴訟,雙方的合作關系于 6 月結束。
洛茲敦汽車公司指責富士康“欺詐”,未能兌現投資承諾,而富士康則駁回訴訟,稱其“毫無根據”,并批評該公司做出“虛假評論和惡意攻擊”。
計劃推進
盡管如此,富士康顯然正在致力于擴大其雄心,包括為其電動汽車和芯片業務聘請兩名新的首席戰略官。蔣尚義是臺灣半導體行業的資深人士,他幫助臺積電成為全球代工巨頭,而日產汽車前副首席運營官關淳則領導著電動汽車部門。
今年5月,富士康宣布與專門生產汽車半導體芯片的德國公司英飛凌科技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系,在臺灣建立一個新的研究中心。
上海咨詢公司Automobility的創始人比爾·魯索(Bill Russo)表示,富士康擁有消費電子背景的優勢,這使其能夠推出比傳統汽車制造商更具創新性的電動汽車產品。他表示:“傳統汽車制造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他們在結轉平臺上投入了大量沉沒投資,因此他們通常不希望從一張白紙開始,而是希望提出一系列高度受限的要求。” “這些遺留技術限制了傳統汽車廠商對車輛的看法。當特斯拉成立時,它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我要挑戰所有這些,我要推翻汽車的基本架構并大大簡化它。我認為這就是科技公司所擁有的優勢……我認為這就是富士康將采取的方式。”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188瀏覽量
232462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10009瀏覽量
172337 -
富士康
+關注
關注
7文章
1144瀏覽量
59702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80瀏覽量
24029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